江苏省一次道路施工,意外牵扯出5000多座“宝宝墩”,3000多年先民们的创造,竟让后来的日本、韩国学走了?如此大规模的墓葬究竟是怎么建造出来的?
当地人称“宝宝墩”
前言2016年12月,江苏省因为要设立265省道,常州市金坛区是一处必经地。施工队也不敢怠慢,紧锣密鼓地进行的发掘。
工程师发现在他们的施工途经上,有数十个大小不一的山丘,在平原上显得很突兀、矮的只有两三米高,大的可以达到十米,而土丘的直径也大相径庭,有的十米宽,有的则能达到三十米。
施工人员虽然感到疑惑,但当地人却一点也不感觉奇怪,他们把这些土丘叫做“宝宝墩”,他们自打记事起这些土丘好像就在这里了,传言土丘下还藏着稀世珍宝。
江苏省文物部门知道所有的消息都不会空穴来风,在开会商讨过后,他们很快就组建了一支考古发掘队,对土丘下进行勘测。拍照、勘测、取样,勘探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经过勘察,他们确定了施工道路旁一共有20个土丘,由于数量众多,考古队决定以土丘所在的村庄名,再加上序号来命名。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接下来就该确定土丘下是否有遗迹了。
2017年6月14日,专家在对井头村4号墩进行勘测时,在泥土中他们发现了白色的泥灰,往往白色淤泥夹杂黄褐色土块的,便是典型的熟土,熟土就是指有人为扰动痕迹的土壤。
果然不出专家所料,这些土丘就是一个个由人工修建而成的。但会是什么人在平地上修建这么大的土丘呢?
为了能尽快解开谜团,同时也不耽误施工的进程,他们立刻展开了考古发掘工作。但这种土丘发掘起来着实有些棘手,它不像以往的遗址或者古墓,因此专家们想到一个方案,他们把整个土墩划分为四个探方,以便考古人员划分底层和分析各类遗迹现象。
这种方法很巧妙,既能迅速开发土丘,同时还能保留土层的横剖面,便于专家做土层的分析。
土层中有着大量红白相间的土层组成,这种现象在古墓遗址中经常发现,这让专家猜测土丘很有可能就是封土,土丘的规模占据周边的数公里,再加上数量足足有20个,它们很有可能就是某一个家族的墓葬群。
发掘工作正式开始2017年7月3日,考古队在井头村3号墩中发现了大量集中的陶器,往往古墓中出土的陶器都是极为稀少的,出现这么的陶器很有可能表面这是一场大型的祭祀活动。
在3号墩中,还分布着大量的红色和黑色的土块,黑色的应该是柴火留下的痕迹,红色的则是高温烘烤过的红烧土。这种行为被专家称为“燎祭”,是一种古老的祭天仪式。能够想象千百年前,一群古人在此欢声笑语,举行着重大的祭天仪式。
红烧土
柴火留下的痕迹
根据出土的陶器,专家终于确定了土丘的年代,这些土丘并不是一个年代建造的,最早的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
但有个疑问是,考古界有一个共识,在西周时期并没有使用封土的习俗,如果真的能证明这些土丘来自西周,那么将推翻考古界一个永恒的定律。
2017年8月12日,专家终于在井头村1号墩中,发现了他们预想中的墓葬。墓室中尸骨虽然早已腐烂,但墓穴却依旧保留着一些棺椁的痕迹,在棺椁下还存在着大量的石块,专家认为这很有可能就是尸骨所拥有的的石床。随后的发掘中,土丘中也陆陆续续出土了大量的墓穴,这更加印证了专家的猜想,这些土丘可能就是2500年到3000年前的墓葬。
这让专家想到了一个江南地区独有的葬俗——土墩墓,土墩墓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出地表之上进行埋葬,他出现的年代一般是商代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出土的文物以及墓葬时间都对上了,金坛出土的土丘就是一座座土墩墓!
这让专家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金坛发现的20座土墩墓应该远远不止如此,在古代应该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家族墓葬群,只不过经历千百年来的时间洗礼,在再加上土地开垦等等因素,才导致了现存的土墩墓只有20座。
其次就是,墓室中发现了大量的白蚁窝,他们对土墩墓危害极大,让考古工作难上加难。
白蚁窝
出土关键文物2018年7月28日,专家在九角墩古墓中发现了一尊青铜鼎,这件青铜鼎的出土,让专家对墓主身份有了一个新的推测,青铜鼎的直径只有20厘米,但这种鼎有着很明显的朝代痕迹,鼎是国之重器,这种是江南地区独有的鼎,或者可以说这是吴国或者是越国的产物,它被专家称为“越式鼎”。
越式鼎
这尊鼎依旧保存着出土的模样,它的腹部往往很浅,边缘比较薄,两侧有老虎的形状做的装饰,被称为“虎耳”,底部由三条腿支撑。越式鼎的制作工艺十分高,这也证明了江南地区的青铜铸造工艺在2500多年前已经基本成熟。
在金坛地区其他的土墩墓中,专家也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制作工艺也相当精美。这些青铜器有着很明显的吴越两国风格。所以它们也被考古界学者称为,没有江南的土墩墓,就没人知道南方的青铜文化。
越式鼎
他们对江南地区整体统计后发现,仅在镇江以及南京周边,发现的土墩墓就远超5000多座,整个江南地带土墩墓的数量可达万座,规模巨大让人震惊。
如此规模的墓葬,为何在春秋战国后就突然消失呢?取而代之的是竖穴土坑墓,这个问题可能还需要继续发掘才能揭开答案。
2018年8月,考古专家在井头村4号墩上,发现了一些绿松石的饰品。这些2000多年前的绿松石材质已经疏松,一共发现了四块,这种饰品旁边有一处缺口,被专家称为“绿松石玦”,用意就是现代人使用的耳环。
石玦
井头村1号墩也发现了许多陶瓷碗,相对于碗,专家更在意碗里泥土的样本,他们会将陶器和泥土一同送往实验室进行化验,在这种泥土中,不仅会发现食物的遗存,还可能发现谷物或者是瓜果一类作物的种子,这些发现可以帮助专家更好的了解古代人们的食谱。
2018年7月15日,在井头村5号墩中,考古人员在清理这一些普普通通的陶罐,看似平淡无奇的表面,其实里面大有乾坤,里面放着来自2000年前的食物。
文物现在就放在茅山脚下的先昊文化博物馆,外棺普通的陶罐中,放着2000多年前的野鸭蛋。这些鸭蛋经历了2000多年时间洗礼,蛋壳却依旧完整,只不过的是,里面的蛋清蛋黄早已化为尘土。先民们会将新鲜的食物放入陶罐中,然后再作为祭品奉献给他们的祖先。
2018年7月24日,在井头村1号墩,专家发现了一个特殊的棺椁痕迹。清理的棺椁便是船形棺,所谓的船形棺是指类似于独木舟的葬具,整体是由一颗整木做成。虽然我们现在已经看不见船形棺的模样,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以往的考古发现来展示船形棺的模样。
在江苏省兴化市的蒋庄遗址,就曾发现过许多保存完整的船形棺,里面最有代表的就是158号,长度大约2米,宽度大概1米,这是目前为止发现最大的船形棺。
158号船形棺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拼接痕迹,整座棺椁都是一整颗原木建造的。船形棺一般出现在离水比较近的区域,先民们靠江河湖海生存,死后便以这种独木舟的形式进行下葬。
结合出土的鸭蛋和船形棺,专家推断古代的金坛一定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段,也是正因如此,金坛的这群先民们,才能拥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建造属于自己的规模宏大的墓葬。由此也可以猜想到2500多年前,吴越两国必定有着强大的国力,水美地肥的江南,大大提高了吴越两国的生产力、以至于后来吴国可以北上争霸,可以说和生产力有直接的关联。
这时就有人提出了疑问,吴越国国力即使再强,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他们是怎么以没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建造了这么庞大的墓葬群的?而且江南地区雨季频繁,这么多年,他是怎么做到屹立不倒的?
解开答案这一点,专家在横剖面上找到了答案,横剖面上有着大量的鱼鳞状结构,鱼鳞状就是“草包泥”的遗存。这个草包泥就是用草来包裹着一团泥土,然后做成一个个的土团,用来堆砌土墩墓。他的作用就像如今的混泥土中的钢筋,在土块中起到加固的作用。现代其实也使用过这种方式,例如偏远农村中,已经被人遗弃的泥土房。
而且土墩墓并不是一次性修建完成的,根据专家们提供的出土文物,他们还原了土墩墓修建的全过程。
首先他们会在平整的土地上修建一个土墩,在土墩正上方的中心埋葬第一个墓穴,而且还会在墓穴上进行祭祀活动,活动过后这座墓葬就永久的封存。其余的家族成员则以中心墓穴,呈心形分布,以此埋葬在第一位墓主的周围,由于埋葬的人数越来越多,土墩也就越来越高大。
8月初,考古人员用石灰将草包泥的痕迹标记出来后,草包泥的痕迹呈现放射状。他们惊喜地发现,这个韩国坟丘墓、日本古坟的构筑方式如出一辙。
韩国坟丘墓用的是石块代替,堆筑的方式也呈现放射状。中国土墩墓消失后的三百年,韩国就出现了坟丘墓,这中间的时间差异,恰好就是土墩墓需要传播的时间。
日本古坟
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专家们发现土墩墓的葬俗主要往北方进行了迁移,经由江苏抵达山东,接着就沿着山东绕到了韩国,还有日本,形成了一个环黄海的文化圈。
这个发现,解开了江南土墩墓突然消失的谜团。
结语江南土墩墓的考古行为还没有结束,还会有更过的历史被重新发现。土墩墓的出现,直接证明了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巨大影响力。
在土墩墓的考古中,我们看到了远古的丧葬文化,古人们对于宗教的重视,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