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中对轴心国阵营我们最熟悉的国家肯定是轴心国三巨头德国,日本和意大利,这三个国家确实是轴心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还有一个国家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就是罗马尼亚,在二战中罗马尼亚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和德国走在一起,为了帮助德国打赢战争,罗马尼亚独裁者安东内斯库元帅可以说是竭尽罗马尼亚所能,提供大量的石油、兵源、矿产和粮食,并且占达到德国总需求的20%—30%之间。

罗马尼亚在二战前一直是君主制政权,在外交上奉行中立政策,从正常的角度来说罗马尼亚根本不可能加入以德国为首的轴心国阵营。但是在1940年罗马尼亚与苏联发生的一件大事彻底改变了罗马尼亚的立场。在1940年6月22日,苏联向罗马尼亚发布48小时最后通牒,要求罗马尼亚交出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地区。
苏联之所以敢行事如此强硬,一方面是在1939年苏联和德国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规定比萨拉比亚地区归属苏联,另一方面,这片地区在一战中本来就是沙俄的,只不过是一战结束后协约国用“民族自决”的把戏让罗马尼亚占领了罢了。因此斯大林态度强硬,根本不给罗马尼亚任何思考的时间。要么放弃领土,要么开战。
当时的罗马尼亚国王米哈尔一世软弱无能,面对苏联的敲诈只能接受。这让当时的军方头子安东内斯库元帅非常愤怒,他直接面见国王,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臣宁愿死在大罗马尼亚的沼泽里,也不愿死在小罗马尼亚的天堂里。”之后就通过政变掌握了罗马尼亚的权力,米哈尔一世也因为懦弱默许了这件事,从此罗马尼亚快速加入到德国的阵营中。

对于德国来说,罗马尼亚最重要的作用是出产的石油。罗马尼亚的普罗耶什蒂油田是当时德国所能控制的唯一一座大油田,是当时欧洲第二大油田,每年石油产量能够达到600万吨,除了供应罗马尼亚自身的需求外,其余全部产量全都供应德国的需要。在1941年—1944年间,罗马尼亚一共向德国出口了1300万吨石油,是德军机械化部队燃料的主要来源。
除了石油以外,罗马尼亚在战争中的兵力投入也是不遗余力的,整个罗马尼亚在二战中只有1100万人,但是却动员了超过120万人参战,占到了成年男性的23%,总人口的12%,已经算是非常好的动员率了。其中绝大部分部队都在东线作战、他们用低劣的武器和苏军交战,敖德萨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整个南线战场到处都是他们的身影。巅峰时期整个东线五个人中就有一个罗马尼亚人。

由于德国自身粮食自给率不够,在战争中需要进口大量粮食。罗马尼亚作为盟友自然也要承担一部分义务,比如罗马尼亚每年向德国出口50–70万吨粮食(主要是玉米和小麦),占到德国粮食进口的20%左右。德国在战争期间全面控制罗马尼亚的经济和工农业,罗马尼亚基本就是德国的经济殖民地。
由于罗马尼亚有丰富的铝土矿,每年罗马尼亚都要向德国提供大约30万吨铝土矿用来生产飞机,这部分出口数量占到德国总需求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另外罗马尼亚每年还向德国出口上百万吨煤矿等矿产,德国则用武器和工业设备作为交换,有罗马尼亚这样的盟友德国做梦都能笑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