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八关斋会报德记

一月清臣文人语 2025-04-09 16:40:47

有唐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

唐会昌年间,武宗李炎下诏清除佛寺,石碑随开元寺而毁。当时,地方官吏因石幢巨大,不便搬动,便将碑文錾凿数处,就地埋于土中。唐大中五年(851年),宋州刺史崔倬找到残碑,在前刺史唐氏之家得其模石本,将缺字补齐,重新立起。模石本是摹刻上石的底本还是原石拓本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原石被錾凿数处(而不是錾成数段),就地埋于土中,存三面而崔倬补刻五面却是事实。通过石幢八面尺寸可以得到验证,八面中最宽面51厘米,最窄面46厘米,石幢建立之初八面尺寸应该一致的,崔倬补刻时把有錾凿的几面磨平一些以便补刻字是合乎情理的。

另徐珂《清稗类钞》叶鞠裳论碑之补刻:鲁公《八关斋记》,《中州金石记》以为重刻,世无异议。然考记后大中五年宋州刺史崔倬《书颜鲁公石幢事》,有云『三面仅存,委埋於土』。又云『惜其烟没,遂命攻治。虽真瞻悬越,貂狗相续,且复瞻仰鲁公遗文,昭示於后。』观其词意,是原刻尚存三面,倬所补刻者五面耳。《宝刻类编》先题颜真卿撰并书,后题大中五年崔倬补书,良得其实。盖旧碑再立,重刻者多,补刻者少。余所见唐碑,经后人补刻者,惟此四石而已。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 、司徒颜杲卿从弟。

颜真卿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河北义军对抗叛军,被推为盟主,一度光复河北。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早年书法受外祖家殷氏、张旭影响,广汲蔡邕、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人之营养,融会贯通,形成其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在中国书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极大,为百世之宗。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合称为“颜筋柳骨”。其书迹除《祭侄季明文稿》被公认为真迹外,其余作品真伪尚有不同意见。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1 阅读:36

一月清臣文人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