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刑警》一开播,观众席的气氛就像一部老式显像管电视,忽冷忽热。五集播完,有人拍手叫好,认为这剧复刻了那个年代的刑侦质感;也有人摔遥控器,喊着“无聊!下架!”观众们分了两派,拿着五星好评和一星差评,互砸对方的膝盖。
作为刑侦剧,《我是刑警》放话说是“真实还原15个重案要案”,结果头案“1.28西山矿大案”刚出锅:香是真的香,但同样是咸得发苦。案发现场11人丧命,身份成谜,按理说,这应该是整个剧的开场核爆点,结果成了逻辑上的黑洞。
刑侦队员们的破案方式堪称天方夜谭:对尸体来源毫不关心,对案件关键线索全然忽视。吉普车上的血迹、尸体的位置、家属的证言——这些在现实中能翻案十次的关键点,在剧里成了背景板。警察们不是开会“觉得”这个,就是“认为”那个,好像他们不是在破案,而是在参加某个“畅所欲言”的闲聊大会。
剧中的男主秦川,一位刚入行的新手刑警,带着满满的“主角光环”上线。他的破案方式简单粗暴:忽略线索,脑补结论。明明是个警察,却成了个话唠哲学家。他花了几集时间发现了“尸体的问题”,结果专家三两下就解开了谜团,这种“神兵天降”的剧情安排,不仅让秦川之前的辛苦努力变得毫无意义,还把整个故事的逻辑彻底打乱了。
刑侦剧最大的魅力在于悬念,而《我是刑警》的悬念设置像是硬往锅里加的淀粉,吃着吃着,全变成了一锅浆糊。例如第一集的白玲“摸枪”情节,导演试图用一个刻意的拥抱制造紧张氛围,结果观众看得一头雾水:这是悬念,还是悬浮?
此外,剧中还有一些故弄玄虚的场景。比如,特写车轮?特写烟头?这似乎在暗示什么,但结果什么也没暗示,让观众满脸问号。老戏骨的表现无疑是整部剧最大的亮点。丁勇岱的武英德,稳重、细腻,仿佛刑侦技术专家本人从荧幕中走了出来。李泰虽然名气不高,但“剧抛脸”级别的表演让人眼前一亮。至于马苏,她那双放光的眼睛,成功让一个普通商人多了几分“生意场王者”的感觉。
但对比这些演技大咖,于和伟的表现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他饰演的秦川,一个新手刑警,却时常给人一种错位的成熟感。他的脸上没有角色该有的成长痕迹,甚至连白发都像刚染的,整个人显得过于“年轻”,却又不自然。更让人无语的是,于和伟在煤矿命案现场呕吐不止——作为一个刑警,这是他应该有的反应吗?这样的设计,不仅消解了角色的专业性,还让人开始怀疑编剧对刑警工作的了解是否来自流行小说。
当然,《我是刑警》并非一无是处。惠楷栋导演用细腻的镜头语言捕捉到了那个年代的“粗颗粒”质感,无论是服装、布景,还是闪回和平行剪辑的使用,都让人感受到一丝丝诚意。
开篇的紧张氛围,确实让人有点上头。剧集试图通过35年的刑侦故事串联起基层警察的奋斗史,这种宏大的叙事框架,初衷是好的。《我是刑警》像是一个想扳回一局的老将:有情怀,有手艺,却缺了点专注。它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精细的场景和炸裂的表演让人拍手叫好,但逻辑漏洞和生硬的剧情安排又让人想拍桌子大骂。
它既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刑侦剧,也不完全是个悬疑片,倒更像是一个混杂了多种元素的“情景剧”。喜欢的人为它喊好,不喜欢的人盼它下架。或许,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它怎么拍的,而在于它想拍给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