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像是受到诅咒一般,被同一把魔刀终结了两次。到底是该遵循远交近攻的外交原则?还是该恪守唇亡齿寒的古训?两宋朝堂争执不休,但皇帝最终都宿命般的选择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结果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联合另一个强国,灭掉较弱的近邻,最后迎来更强大的敌人。被强敌百般蹂躏,受尽屈辱而亡。令人唏嘘不已。
北宋末年,北宋联合远方的金国攻打与之接壤的辽国,此时的辽国基本被汉化,文明开化已的辽国经不再好战。可是好大喜功的宋徽宗实在难以抵挡收回北方故土的渴望。致使辽国被灭,北宋和金国直接相撞。北宋两位皇帝被掳走,步辽国皇帝的后尘。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
到了南宋末年,南宋联合蒙古灭了金国后,又被更强大蒙古人蹂躏,最终崖山一战后,被蒙古人灭国。活生生被同一块儿石头绊倒了两次。南宋忘记不了靖康之耻,一心想复仇。事实上在蒙古攻打金国之前,南宋就多次北伐,企图收复失地,一雪前耻。可是自身的军事实力又不足以灭掉金国。所以就想借助他国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标。
南宋和蒙古没有直接的接触,也没有仇恨。蒙古人主动找上门,希望联合南宋攻打金国,事后,还可以收复北方的一些失地,增加自己的战略纵深。南宋有些人觉得就算将来宋蒙交恶,也有缓冲的地区。何乐为不为呢?可是自古以来,中原王朝的死敌就是北方游牧民族。无论哪个民族,只要强大,势必南下劫掠中原。在南宋骑兵实力不足的情况下,贸然接触更强大的游牧民族,只能死的更惨。即使收复了北方的一部分土地,也不能使防御纵深增加。因为北方平原无险可守,又十分适合游牧民族的骑兵作战。白白的消耗了南宋的兵力。除非南宋有能力一鼓作气收回燕云十六州。在北方构成完整的防御线。才有可能防止蒙古人南下。可是,当时的南宋显然没有这个能力。再来说说金国,金国外交策略也出现了重大失误。在自身快亡国的情况下,不联合宋朝,稳定自己的后方。反而企图攻打南宋,以此抵消蒙古夺得的金国的土地。金国在鼎盛时期尚且不能灭掉南宋,更何况现在亡国在即。这样贸然和南宋开战,只能是把原本还犹豫的南宋推到了蒙古一边。把自己推向了两线作战的深渊,无异于雪上加霜。所以,弱国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应该是在远交的国家不会因为扩张后迅速和自己接壤的前提下。否则远方强国就又成了自己新的敌人,而且更强大。那不就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吗?
还有一点,弱国想强国还是要变法。可是变法需要时间也需要人才,更需要机遇。短期内很难实现。突然面临强敌,在短期内,弱国只有联合才可能有出路。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很好的印证。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多好的策略,却被宋金两国束之高阁。虽说两国是世仇,可是战国时期的六国也互有征伐,也有仇恨。在强秦面前依然会选择联合。
二战时期的英国和苏联曾经也是死敌,意识形态也迥然不同。可是共同面临强大的法西斯德国的时候,两国还是会选择联合。成熟的领导人,是不会感情用事的。他们只会考虑怎样将自己国家利益最大化。所以宋理宗和金哀宗都是不成熟的领导人。太过感情用事。最终误己误国。
宋朝跟国足有点像
强秦远交近攻,意欲各个击破一统天下!弱鸡南宋东施效颦,引狼入室![笑着哭]
宋就会送
金国靖康之时实在做的过分了
北伐北伐,岳帅死了!!!
辽睡王: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得瑟]
当前印度何其相似当年的宋朝,远交美国,进攻邻居。
远交近攻,唇亡齿寒,归根究底还是取决于自身实力
其实不是南宋的问题,是金作死,本来蒙古打金,金不找南宋合伙还想攻打南宋,想用南宋的土地弥补被蒙古侵占的土地,所以南宋不是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是没办法,宋朝能人很多,就是缺少能君,像汉朝为啥那么强大,能君太多了,百分70都是明君而宋朝除了赵匡胤其他都不行,甚至大部分都是昏庸之辈,怎么可能强大呢
这都是唐代中期遗留的问题,唐中期已经开始四分五裂,又历经五代十国,各地为王,后赵宋一统中原大部分地区,同时游牧民族辽和西夏犹如三足鼎立。不过当时宋的经济文化堪称世界第一!
宋位置不好,被圈在中间了这也是6.7个国家并存了
大送连收复大理都没有
宋朝文官集团,有一个算一个,都是目光短浅的鼠辈。也就王安石跟范仲淹有些脑子。
主要是唐朝的同化过程只进行到一半,野蛮+成熟的政治军事,使本不堪一击的落后地区战力大增,宋朝偏又搞了以文御武一套,这结果偶然中有必然。
打铁这需自身硬。
只能说坐上皇帝位置了,优先想的是怎么让自己和后代的位置坐的久坐的稳,而不是优先以国家强盛为前提,皇帝为何兵权,稳遥控指挥,文官领兵,太监领兵,功高就想办法给弄了,其核心目的是为了自己的位置稳
宋朝除了开国的赵匡胤知兵外,其他人都不知兵,一个个跟书呆子似的。做皇帝应该文武兼备,怎么可以只学文呢
古人并不傻,你想得到的他们也想得到
说实话,宋朝开国比汉朝开国幸福多了!很多人说宋朝没有燕云十六州,汉朝没有阴山、也没有河套地区,相比汉朝更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