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会议上传来一则重磅消息,根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5%的比例进行精减,收回的编制主要用于加强重点领域和重要工作。
精简编制,简政放权自然有很多好处,比如有利于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提高行政效率,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更有利于激发体制内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公务员队伍的集体素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但对于广大考公一族而言,却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精简编制带来的影响首当其冲就是,考公更难了。以下是近几年来考公的数据(来源于网络),我们可以发现2023年,招考职位数、参考人数和参考比率这三个数据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年份
招考职位数
报考人数
参考人数
参考比率
入取比率
2017
1.55
148.63
98.6
66.34%
1.57%
2018
1.61
165.97
113.97
68.67%
1.41%
2019
0.97
137.93
102.93
74.62%
0.94%
2020
1.39
143.7
104.7
72.86%
1.33%
2021
1.32
139.1
101.1
72.68%
1.31%
2022
1.68
212.3
142.3
67.03%
1.18%
2023
3.71
194.8
152.5
78.29%
2.43%
由于疫情带来的严峻就业压力以及可能存在的自然减员情况。2023年公务员考试“扩招”人数超17%,从招录规模来看,多数省份2023年度公务员的招录规模都有所扩大,部分省份扩招增幅增加了50%,而且呈现出向基层、边远地区倾斜等特点。
但问题是,我们国家对公务员的编制有严格控制,只有退休了或者各种原因调离了,岗位空出来以后才能招收,也就是说国家编制并没有多出来。你通过公务员考试拿到的是公务员身份或者参公事业编身份,参公本质是事业编,并不是公务员,只是参照公务员管理。
通过公务员考试成功上岸已经是百里挑一的幸运了,而你想真正被你心仪的岗位录取,可能要千里挑一了,2022年,上海市公务员局发布的招生简章显示,上海全市1591个岗位招录2689人,其中1293个岗位仅招1人,占比81.3%,招一人是什么概念,用张雪峰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这是什么虎狼之词?你觉得那一个人会是你吗,这概率就像是你们家祖坟被雷劈了着了,而且打119还没信号的那种。”那么,显而易见的是,随着国家进一步精简编制,这种只招1人或者几人的招考岗位占比会进一步提升。若你选择考公,必须要认清这一点。
那么除了考公更难,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呢?
第一,干活的人少了,但事只多不少。特别是那些基层公务员,是不是也会和那些互联网大厂员工一样,出现“996”甚至是“007”的加班工作现象?说到底,公务员本质上是一种“职业”,同样受到《劳动法》的保护,不能因为精简而损害劳动者的权益。
第二,非编制内公务员是否会沦为“临时工”。政府部门“临时工”背锅的事情在媒体上也不是出现一两次了,我们也已经习以为常了。但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在待遇上是否可以做到相对的公平?是否可以做到同工同酬?是否能避免出现无编制的“多干活”,有编制的“无活干”的不公平现象?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关注的。
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某些极端情况下,公务员队伍会不会出现大范围的“裁员”。去年就有媒体报道,英国将裁减9.1万公务员岗位,达到了该国公务员队伍总人数的20%。大家报考公务员,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稳定”。因为稳定,最明显的“好处”就是公务员能更容易在银行获得房贷额度,如果因为某些原因导致公务员被裁员,或者薪水快速回落,那可能会导致银行房贷坏账率的上升,这也是我们应当极力避免的。
我不是体制内的人,上述可能都只是“杞人忧天”的想法,但精简编制也应该在充分调研论证下有序推进,真正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乱七八糟的协会开了就够了[得瑟]
和考公关系不大 和考编关系有点大 再就是 一些社会组织赶紧裁了吧 什么足协 蓝协 书协 之类的 本来就是娱乐性质的 没必要国家财政出钱
一个局长七八个副局长
国家财政,已经是养不起太多的闲人。
隔靴搔痒[呲牙笑]
50%精减就值得赞一个,像工人一样下岗待业就再赞一个。
这几年招人太多了,吃饭排队都排好久
都是熟人不带这样玩的
减50%还有喝茶看报纸的。
我以为是经济好转才会裁员,没想到这么快
应该减一半
这边大招,那边精减,多此一举,结果财政开支不减反增。停招或大幅减招才是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