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风雅:汉末三国那些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隐世高人

群众魏蜀吴史 2024-07-03 17:57:06

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东汉末年乱纷纷,当时有积极入世平乱的仁人志士,也有不与时局同流合污的隐世高人。焦先、扈累、孙登、石德林就是记诸史书的隐逸代表,他们可称为汉末四隐逸。

隐世高人一般都长这样

一、焦先:隐蜗庐游戏人间

焦先,字孝然,河东(治安邑,即今山西夏县)人。

汉灵帝中平年间(184—189年),白波贼在河东肆虐,时二十余岁的焦先和同郡侯武阳一起到扬州避乱。在扬州,焦先还娶了妻子。

汉献帝建安初年(196年),华北稍定,焦先和侯武阳一同西归。当时侯武阳回到河东大阳(今山西平陆),焦先则越黄河住在弘农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

建安十六年(211年),关中发生韩遂、马超之乱,焦先与妻子走失。他就在黄河两岸湿地流浪,食草饮水,不 穿衣服,跟个泥猴子似的。

大阳县长朱南看到焦先,以为他是逃犯,就派船去河中抓捕。侯武阳急忙对朱南说,这是个痴狂之人,大人何必管他呢。于是朱南就注销了焦先的户籍。

后来,官府赈济孤苦,一天发给他粮食五升。当地后发生瘟疫,人多死亡,官府让焦先帮忙埋葬,他也一概接受。

焦先整天光头赤脚,结草做衣,官府所给粮食不够吃,就常拾些田里掉下的麦穗充饥,有人就觉得他是个疯子。但他也知道走路不踩庄稼,知道避讳妇人,拾东西吃只要填饱肚皮就行,从不多拿。

食不足,捡麦穗

他后来在黄河边盖起圆顶小屋,砍木头做床,铺蒿草作被,天冷时自取火作暖,饥困时就帮人做些小工,但依然是只取果腹,多余不要。

魏明帝太和、青龙年间(227—237年),有人看见他拿根断木在河中丈量,口中嘟嘟囔囔说着“不能过、不能过”,因此又觉得他似乎不疯。

齐王嘉平年间(249—254年),河东太守贾穆(贾诩之子)初到任,经过焦先的草庐,焦先见到贾穆即拜,但再问就是不答话。贾穆就逗他说:“国家让我来做太守,我给你东西你不要,给你说话你不应,看来我是当不了这父母官啊。”不想焦先突然来了句:“怎么可能?”贾穆再问,焦先却再不发一言。

嘉平四年(252年),魏伐吴前夕,有人找到焦先问吉凶,焦先不肯回答,只是唱了一首奇怪的歌:“祝衄祝衄,非鱼非肉,更相追逐。本为当杀牂,更杀其羖邪!”众人听了却不知所谓。

后来伐吴失败,有些事后诸葛亮就推测,焦先说的“牂”指吴,“羖”指魏,意即焦先预言了魏当败于吴。这事传来传去,焦先就成了可预知未来的古圣先贤,他所居的小草屋,也被人取《庄子·则阳》蜗牛角上有两国故事,得了个仙气十足的名字:蜗牛庐(参见)。

议郎、河东人董经对焦先的神异就很着迷,他有一次去拜会焦先,拽着焦先的胡子,装着和他很熟:“阿先现在出息了啊,还记得当年我们一块躲避白波贼的事儿吗?”焦先却看了一眼不说话。董经知道焦先当年受过侯武阳的恩,又说:“你不念我侯武阳的恩了吗?”焦先白了他一眼:“侯武阳的恩,我已报过了。”然后董经再逗他,他一句话不再说。

蜗牛居典出《庄子》

这之后一年余,焦先去世,年八十九。

焦先在当时及稍后即被神话。

曹魏梁州刺史耿黼认为,焦先乃当世仙人。曹魏文学家、思想家傅玄认为,焦先类乎山野神异,他还在著作《傅子》中 特为焦先作传。

西晋医学家、史学家皇甫谧在其著作《高士传》中说,世人不知焦先何时所生,有人说他生于汉末,见汉室衰微,于是绝口不言。其所居草庐,曾经发生大火,人们把他从灰堆里扒出来,以为他已死了,就把他凉在雪地里。可是苐二天去一看,他活得好好的!皇甫谧还说,焦先弃荣辱,断衣服,离家室,绝亲戚,闭口不言,旷然以天地为屋,结绳记事以来,唯此一人而已。

葛洪作《神 仙传》,则称焦先寿一百七十岁。成书于宋的《太平广记》则说宋代时焦先还活着,这就越来越神异了。

二、扈累:颜长驻俯仰内书

扈累,字伯重,京兆(治长安,即今陕西西安)人。

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年),山东(崤山以东)有位被称为青牛先生(姓不知,只知道字正方)的奇人,客居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青牛先生通晓天文历法、风候鸟占,还善食草服气,年过百岁却看起来只有五六十岁。

这时扈累只有四十来岁,他就跟着青牛先生学道,人们传说他已尽得青牛先生之术。

扈累有妻子,却无子女。建安十六年(211年),关中遭韩遂、马超之乱,扈累和青牛先生一道南入汉中(治南郑,即今陕西汉中)。

汉中后被刘备所得,青牛先生再南下入蜀。扈累则随当地百姓一道,被曹操迁入邺县(今河北临漳),从此与青牛先生失去联系。

关中先经李(傕)郭(汜)之乱,再经韩(遂)马(超)寇略

后华北发生疫情,扈累妻子去世。到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时,扈累又被迁到洛阳(今河南洛阳)。他于是不再娶妻,以砖石盖个小屋,食宿都在其间,独居于洛阳道旁。

扈累在这小屋内,夜观星象,白日长思,常诵谶纬之学。有人觉得奇怪,问他话,他又不答。

至齐王嘉平年间(249—254年),扈累已经八 九十岁,但看起来还像四五十。

洛阳县(今河南洛阳)令因为他孤苦一人,一天给粮五升。但他不够吃,就出去帮人打短工赚零嘴。没粮食了他就去打工,但别人给他捐赠他又一概不收。

扈累吃饭,不求美味,穿着也是破破烂烂,但他自以为乐。之后一两年,扈累去世。

难道是尸解了?

三、孙登:居土窟难见首尾

孙登,字公和,汲郡共县(今河南辉县)人。

孙登和前两位不同,他无亲属无妻子,独自在郡北山挖了个土窑居住。他装扮也个性,夏天时编草为衣,冬天更绝,把头发披下来就当皮袄穿。

孙登好读《易经》,且爱在山间弹琴作乐,吟啸长歌。他还从不发怒,有人不信,把他扔到水里,他爬了出来,还是一笑了之。

孙登也不是一直隐居,他还会到红尘游历。他到了那些大户家中,人家供给衣食,他也不推辞,但走时一概留下不带走。

他曾在宜阳(今河南宜阳)山暂居,山中伐炭人见了他,认为他不是凡人,但和他交谈,他又不应。

司马昭听闻孙登的大名,派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前去拜访。但孙登见了阮籍,却一言不发。

嵇康隐居图

后来, 同为竹林七贤的嵇康又入山跟着孙登浪了三年,孙登仍是不发一言。在嵇康将要告别时,他问孙登:“先生难道没有什么话对我说的吗?”

孙登这时说话了,而且说得还挺深奥,他说:“你知道火吗?火一燃就有光,但并不自用其光,但光还是被人所用。人生而有才,却并不自用才,但才能还是被人所用。所以,人要用光,就应该有柴薪,这样才能保持火的光亮;人要用才,就应该辨真伪,这样才能保全性命长久。如今你才能多而见识少,这将是取祸之道啊。还望你慎重考虑。”

这话听起来有点拗口,再翻译通俗一点就是:嵇叔夜(嵇康字)啊,你智商够用,情 商不够,恐怕以后不得善终,这事你想过没有?

参考嵇康后来的结果,可知孙登这实在是对他的预警(参见)。但嵇康没有听出孙登的话外之意,终被司马昭杀害。他临终前作《忧愤诗》,其中有两句:“昔惭柳下,今愧孙登”,意思是,自愧没有柳下惠那样的坚持,后悔没有听从孙登的告诫。

孙登后不知所终。有人说他是对晋室司马氏高压政策不满,为免取祸,所以才隐居不仕。

《晋书》中则记载了更神异的一件事:晋室外戚杨骏曾召孙登前去,但孙登还是不发一言。杨骏赠孙登一件袍子,孙登当时没表现什么,但他一出杨府大门,即抽刀把袍子剁碎扔在了杨府门前。杨骏大怒,把孙登抓住,孙登却突然病亡。杨骏无奈,把孙登装殓埋葬。不想几天后,人们却又在别处见到了活蹦乱跳的孙登!

孙登这是真是神异还是大变活人?

四、石德林:好谶纬号为寒贫

石德林,安 定(治临泾,即今甘肃镇原)人。

安定郡位置图

建安初年(196年),石德林客居三辅。当时长安宿儒栾文博有门徒数千,石德林也在其中。他初治《诗经》《尚书》,后来好谶纬之术,在诸同学间常静默不言,唯思内学。

建安十六年(211年),关中乱,石德林也南入汉中。在这里,他不治产业,不娶妻生子,常读老子《道德经》及诸谶纬书。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刘备攻下汉中后(参见),石德林随众人一起回到长安,但这时他却糊涂得不认识人了。

石德林饮食只管吃饱,不求有味,无论冬夏总穿一件破破烂烂的麻布片,对一切都了无牵挂,又如同熟视无睹。他一个人住在穷巷小屋,没一个亲人。人们看他可怜,给他衣食,他也不要。

郡县因他孤苦无依,一天给粮五升,但不够吃。他就去乞讨,但从不多取。

因本文多次出现“给廪日五升,不足食”,这里有必要对五升粮作一番介绍。按汉度量衡,一升约合今二百毫升。当时大米已经普及,以大米算,五升约为七百五十克。这个数量对今人来说可能足够,但今天辅食众多,肉蛋奶等足可补充营养,古时却基本就靠主食充饥,所以这个量对古人来说并不大。

我这么说的另一个反证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于渭水时,司马懿听闻诸葛亮一天“所啖食不至数升”,就知道诸葛亮身体不行了。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一天只吃饭几升,就知道他不行了

继续说石德林。当时人们看他可怜,问他姓名,他又不说,因此给他取外号“寒贫”。一些原来与寒贫认识的人,前去接济他,他就行跪拜,因此也有人觉得他并没有糊涂。

后来车骑将军郭淮叫他,问他有什么需要的,他又不答应。郭淮送给他肉脯、干粮、衣服,他不要衣服,只取肉脯一块、干粮一升。

寒贫石德林后来也没了记载。

汉末时分的隐士,还有管宁、王烈、张臶、胡昭,但他们是隐居不仕的大儒(参见),焦先、扈累、孙登、石德林则更像术法高深的道门隐逸。儒道互补并立,其实在汉末,已经成为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体两面。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

相关文章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