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4月22日格力电器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上,董事长董明珠的一番话引发了外界广泛关注与猜测。董明珠在会上强调,格力电车(旗下银隆新能源公交车)于北京大1路公交线运营多年,“十几年无火灾事故”,并借此对比行业内事故频发的现象。
这一言论被不少人解读为是在暗指近期深陷舆论风波的小米汽车,尤其是此前小米汽车测试车自燃争议,让小米汽车的安全问题成为公众焦点。
格力与小米之间的纠葛由来已久。自著名的“10亿赌局”后,双方在智能制造、汽车等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董明珠过往就多次公开质疑互联网企业造车的安全性,此番再度提及电车安全,难免让人将其与当下势头正猛的小米汽车联系起来。
格力电车安全性的真实成色格力进入电车领域是通过收购银隆新能源(现格力钛)实现的。格力钛主打的钛酸锂电池在安全性方面确实有独特优势,其具有耐高温、不易燃爆的特性,在电池安全备受关注的当下,这一技术特点为格力电车赢得了一定口碑。不过,钛酸锂电池也存在明显短板,能量密度较低,这直接导致车辆续航里程受限。也正因如此,格力电车目前主要应用于公交等固定路线的运营场景,这些场景对于续航要求相对固定且可规划,能够较好地发挥格力电车安全性高的长处,避开续航短板。
董明珠称格力电车在北京大1路公交线运营“十几年无火灾事故”,从时间线来看,银隆新能源的车型在2016年才实现批量交付使用,实际运营时长约为8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十几年”。但即便如此,在这8年运营期间,格力钛公交车在大1路的运营过程中,确实没有出现过因车辆自身原因导致的火灾事故,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其电池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

小米SU7自上市以来,市场热度居高不下,但也遭遇了一些负面事件。此前出现了数起疑似电池过热的案例,在舆论场上引发轩然大波,不少人对小米汽车的电池安全产生质疑。不过,后续调查结果显示,这些事件中大多情况并非车辆自身电池自燃导致。例如4月上海发生的一起事件,起初被外界怀疑是小米汽车自燃,但最终证实是由于外部火源引发,与车辆电池本身并无关联。
从技术路线上看,小米汽车采用的是主流的三元锂/磷酸铁锂电池。这类电池的能量密度较高,能够为车辆提供更长的续航里程,满足消费者对于长途出行的需求。但高能量密度也意味着对电池热管理系统有着更为严苛的要求,一旦热管理系统出现故障或者在极端环境下工作,就可能引发电池过热等安全问题。小米在电池安全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研发资源,通过优化电池热管理系统、加强电池安全防护设计等方式,尽可能降低安全风险。
董明珠言论背后的行业竞争逻辑董明珠此时强调格力电车的安全性,有着明确的竞争策略考量。一方面,是为了强化格力在安全领域的品牌标签,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各大车企纷纷在智能化、续航里程、外观设计等方面发力。格力在乘用车市场尚未大规模发力,其格力钛电车主要集中在商用车领域。
通过突出自身在电池安全技术上的优势,尤其是与热门的互联网造车企业小米形成对比,能够在消费者心中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与小米智能座舱生态主打智能化体验不同,格力将安全作为核心卖点,试图吸引那些对车辆安全性能格外关注的客户群体,无论是商用车采购方还是未来可能的乘用车消费者。
另一方面,此次言论正值格力电器股东会召开期间。近期格力电器在市场上面临一定挑战,股价表现、市场份额竞争等方面都需要注入积极因素来提振投资者信心。董明珠通过强调格力电车的安全成就,实际上也是在向股东展示格力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把控上的实力,暗示格力即便在新的业务领域也具备强大的竞争力,从而稳定投资者情绪,增强市场对格力未来发展的信心。
小米的回应路径与策略面对董明珠的“内涵”,小米并非没有回应的空间。在技术优势层面,小米可以进一步强调“互联网造车”所带来的OTA升级优势。与传统车企相比,互联网企业在软件迭代、系统更新方面有着天然的敏捷性。通过OTA升级,小米汽车能够快速修复车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潜在安全隐患,及时优化电池管理系统、提升车辆整体安全性,这是传统车企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的快速响应机制。
同时,小米还可以选择公布SU7电池的详细测试数据,例如公开其在国标热失控试验中的具体结果。热失控是电池安全的关键风险点,通过展示在这一权威测试中的优秀表现,能够直观地向消费者和市场证明小米汽车电池的安全性,打破外界对其电池安全的质疑,重塑品牌在安全方面的口碑。
消费者如何理性看待电车安全从消费者视角出发,在选择电动汽车时,安全与体验的平衡至关重要。以格力的钛酸锂电池为例,其高安全性在商用车场景中表现出色,公交、储能等领域对车辆安全性要求极高,且运营路线、使用场景相对固定,续航短板影响较小。但对于家用车消费者而言,除了安全,续航里程直接关系到日常使用的便捷性。如果格力未来进军乘用车市场,就必须在提升电池能量密度、解决续航问题上取得技术突破,才能满足家用消费者的需求。
小米汽车则需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快安全口碑的建设。除了依靠产品实际表现,公开第三方安全认证也是重要途径。例如获得中保研等权威机构的高安全评级,通过权威背书,能够让消费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小米汽车的安全性能,消除对其安全的顾虑。
董明珠此次关于电车安全的言论,本质上是商业竞争中的话术博弈。在电动汽车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电车安全问题至关重要,但其评判标准应该基于客观的技术验证,而非单纯的营销话术。
消费者在选择电动汽车时,更应关注电池技术路线与自身需求的匹配度,比如经常长途出行的消费者可能更适合续航长的三元锂电池车型;关注厂商的安全冗余设计,像比亚迪刀片电池通过针刺实验展示出的高安全性;同时,参考第三方权威报告,如中保研碰撞测试结果等,以此作为购车决策的重要依据,才能在鱼龙混杂的市场中选到安全可靠、符合自身需求的电动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