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原会三年:“大江大海”与“觉醒年代”

智谷趋势 2023-12-28 12:07:21

“觉醒年代”:先看见未来

每年夏天,美国爱达荷州的太阳谷(Sun valley)都会举办为期一周的商业峰会。

这个有数十年历史、被称为“超级夏令营”的聚会,已成为科技、投资、媒体大亨们每年交流聚会的盛事。

正是在这个峰会上,巴菲特曾经预见千禧年互联网经济泡沫,发表了股市就是“称重机”的价值投资经典演讲;

一度处于融资困难的山姆·阿尔特曼,遇到了微软CEO纳德拉,斩获10亿美金融资(之后又追加120亿),将他创立的OpenAI推上顶峰。

无数的大亨名流或科技精英,在这个圈层里,或留下吉光片羽的预言,或谋划施展拳脚的蓝图,就像他们在达沃斯所做的那样。

这也证明着,古往今来,思想和技术都离不开圈层。

总有一部分人先看见未来。这些人类最顶尖的大脑,就像孤独的流星率先觉醒,当他们交汇、碰撞、合流,就照亮了历史的草蛇灰线。

古希腊的雅典学院,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等思想家,为欧洲哲学和自然科学奠定基石。

电视剧《觉醒年代》,再现了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等一代知识分子的奔走呐喊,向一整个民族播撒星星之火,成为思想觉醒的新文化运动。

即使是当下大热的人工智能,其最初的诞生,也离不开达特茅斯会议的先行者。

1956年,约翰·麦卡锡、明斯基、香农、塞弗里奇等30多位计算机科学权威,利用暑假聚在达特茅斯学院,去研讨:

如何让机器像人一样,能够认知、思考和学习?

由此开启了人工智能领域浩浩荡荡几十年的创新与探索。

达特茅斯会议

类似的探索,还在更多的领域同样加快发生着。

2020年,华为云联合云原生计算基金会(CNCF)、中国信通院及一批数字化行业企业,共同构建起了全球化云原生交流平台——创原会。

这一平台,补齐了国内长期稀缺的硬核技术圈层空白。

一来,既懂技术、又懂产业的人才,本身就不多,基本是业界组织和企业的技术领军人;

二来,企业们社交虽然多,但因为竞争关系,或因为行业隔阂,能让大家开放交流、沉淀技术经验的平台,基本没有。

然而,创原会做到了。

从2021年开始,这群人定期攒局交流,慢慢拉起了一个行业小群。

一开始,他们讨论的是当时大热的“云原生”理念与技术,算是精英气质的科技沙龙。

创原会副理事长、华为云Marketing部部长董理斌介绍,那正是云计算技术激荡的一年,许多成员企业都曾有体会,“不上云原生肯定后悔,上了云原生又发现非常之难”。

为此,创原会这个组织就开始探索,云原生技术应该怎样和各个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业务商业成功融合起来。

这群技术精英,显然先一步看到了潮水的变向。

过去几年,在技术变幻、宏观经济波动的形式下,巨大的不确定性萦绕着各行业。

存量时代,企业纷纷向内求解,希望用数字化、自动化、全云化、智能化来破局。

同时,他们又把目光看向外部:

同行、竞争对手、领先者们,分别在做什么?有无作业可抄?

前沿技术有哪些?AI、云计算、物联网、5G?

技术如何解决问题、创造增量?

在创原会,大家把遇到的难题、解题思路,统统摆上台面。

这样纯粹的氛围,形成了“现实扭曲力场”。

成立3年来,创原会的核心企业超220家。诸如B站、顺丰、小红书、招商证券、美的、软通动力等数字化领军企业,都不止一次在这个平台输出经验。

如今,创原会已覆盖了国内互联网、金融、汽车、制造、传媒等行业的800多位企业CTO、技术负责人和学术界专家。甚至扬帆出海,在亚太、拉美、欧洲等系列国家建立分会,输出中国的技术经验和模式。

这群“先行者”们,不仅预见了自己所在行业未来,更竞相分享、碰撞、辩驳,期望探索着跨越行业、跨越国家、跨越时代的技术浪潮方向。

12月22日,创原会·2023技术创新峰会在云南丽江开幕。今年,他们讨论的主题是“CloudNative x AI,迁跃·新机遇”。

当AI大模型代表的技术新周期轰然开启,中国的企业们处在什么位置?

企业如何抓住机会,向更高维度迁跃?

从云原生到AI大模型,数智化浪潮如何涌起

在量子物理学中,电子围着原子核转。

如果电子不断捕获光子的能量,就会从低能级转化为高能级。这种转变叫:跃迁。

“今天,云就是电子,AI就是光子。在云原生的高度上,把AI捕获住,咱们就能创造出更大的能量。”在数十名企业CTO们聚集的创原会恳谈会现场,董理斌开场说道。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相信我,这是研讨里最浪漫的一段发言了。

接下来几小时,理工大佬们的聊天能有多硬核?

大部分讨论,都是单刀直入:

你们今年怎么做云原生、用好云、管好云?

你们这套系统用了什么技术,什么解决方案?花了多少钱?做出什么效果?

快上台来,多讲讲你们的案例!

讲干货、做实事,这是他们的舒适讨论氛围。

万顺叫车技术委员会执行总裁魏家富表示,创原会一是很专业,二是有前瞻性。作为企业管理技术的团队,在这里跟同行和专家交流能学到许多新东西。

茄子科技联合创始人陈少为感慨,会议非常的密集,来自各行各业的信息输入非常多,在会上脑力要高速运转才行。

企业的数智化应该往什么方向走?今年他们谈及最多的,是AI大模型。

如果只用一个词概述2023年,只能是AI。

一个能通过各大考试,提供专家级问答的聊天机器人;

一个人用AI应用,就能轻松做出精美画作、特效视频、小游戏;

一个无处不在的智慧助手,帮助矿山工人、医药研发组、金融分析师等各行各业的人,改变着自己的日常工作。

这给大众的冲击力,比当初下围棋的AlphaGo,要强烈直观得多。

行业内风起云涌。截至10月,国内发布了238个大模型。5月份,还是79个。

如果参加科技论坛,会看到一大帮企业客户都在问:怎么用上AI大模型?成本有多高?

▲华为云CTO张宇昕

华为云CTO张宇昕指出,人类历史上每一轮重大变革背后,都是科技“迁跃”创新的结果。

不管是数字化、智能化,本质都是通过技术实现开源节流、创造价值。

从达特茅斯会议算起,人工智能提出已近70年,为什么今年才开始普及?

张宇昕回答,人工智能需要的基础设施和能力,之前都未曾真正具备。只有基于云计算的海量算力和系统性创新架构,才让AI有了变成通用技术、广泛应用的可能。

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总工陈屹力介绍,“云+AI大模型”模式已在全球取得广泛认可,势必会加速产业的颠覆性变革。

▲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总工陈屹力

目前,人工智能领先的公司,要么生长在云上,要么本身就是云公司。

与OpenAI合作后,微软云就形成“云-企业软件-AI服务”三条商业曲线,营收突破千亿美金;国内华为、阿里、腾讯、百度等云厂商,也是AI大模型的主力军。

讨论中,华为云副总裁、战略与产业发展部总裁黄瑾分享了一组行业数据:未来五年,全球企业软件市场空间预计可以达到1.5万亿美金,云计算市场也是万亿美金,AI则是各行业中最具活力的增长赛道。

▲华为云副总裁、战略与产业发展部总裁黄瑾

而目前,中国企业主要投入在IT硬件,云、软件、AI还有巨大空间。

因为国内仍在数字化前期,水平参差不齐。领先企业实现了云原生,用上了大模型。而部分企业还没上云,还想通过自建机房、买IT设备来“升级”。

多位专家指出,智能化将反推数字化进程。

因为大模型的技术门槛很高,对算力、数据、网络等基础设施的需求,企业靠自建已不能实现,需要从云上调用算力、获取技术服务。

张宇昕提出,云原生与AI的叠加将为产业带来七大技术“跃迁”:

在架构方面,引发从“以CPU为中心的主从架构”向“多元算力对等架构”跃迁;

在算力方面,从“通用算力”向“澎湃AI算力”跃迁;

在存储方面,从“数据湖存储”向 “AI-Native智算存储”跃迁;

在数智融合方面,从“Data+AI”向“Data for AI/AI for Data全面数智融合”跃迁;

在应用开发方面,从“全码、低码、零码开发”向“AI辅助开发、自主开发”跃迁;

在媒体技术方面,从拍摄到“计算”、从制作到“生成”跃迁;

在安全体系方面,从“网络与信息安全”走向“零信任、合规、隐私保护、伦理遵循、非歧视”等前沿理念跃迁。

“云原生+AI”会是下一阶段的主战场。创原会上的技术大佬们,又指出了哪些趋势?能为中国企业带去什么?

大江大海,到千行万业去

“我的意见是,联合创新。我们这个圈子是中国最好的技术圈。我们的合作,可以大大加速企业的探索进程。”

在闭门会里,软通动力CTO刘会福对着一批企业家说。

从2020年底提出的“云原生2.0”,2021年技术峰会发布云原生2.0十大新范式,到2022年年度峰会提出的“上好云、用好云、管好云”,再到2023年底提出的“云原生X AI,开启数字化跃迁”,创原会每年都在捕捉着最新的技术趋势。

这无疑是中国最硬核的技术圈层,也许没有之一。

我们在现场了解到,除了座谈交流,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更进一步帮助成员企业,在具体的业务落地中实现数智化?

创原会先做了一次调研:企业转型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没想到,排名第一的是“新技术”。

简单来说,就是转型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往往“不敢转、转不起、不会转”。

为什么呢?

张宇昕分析,企业从获取新技术,到有能力将其融入到生产体系中,最少要三年。

而中国很多小企业的寿命,可能都没有三年。

陈少为开玩笑:新技术很好,但企业里有一个人感觉不太好——给技术付钱的人。

数字化转型,公认是企业的“一把手工程”。

黄瑾感叹,虽然千行万业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但AI的成本仍然很高,很多企业还用不起大模型。

总结下来,老板们至少有这些顾虑:

资金的投入回报率,尤其在增速放慢时

方案的成熟度、系统性、拿来即用的数字化经验

懂企业、有能力、价格合适的技术人才

对企业数据合规、安全的担忧

创原会成立的三年,内部称之为“启航、扬帆、远航”,其实就是三步走:定方向、树标杆、解难题。每一步,都是要跨越从技术到产业的鸿沟。

“星火时刻”的自由交流

是创原会最受欢迎的保留节目之一

在第一年,华为云在创原会首次提出“云原生2.0”的趋势。

他们预判,未来方向是:企业将完全生长在云上。

云原生不仅是一场技术变革,也是生产方式、组织管理、商业模式,甚至思考方式的转变。

国内当时尚未重视,但创原会的会员企业基本是各自领域的头部,他们先带头转型。

到第二年,云原生已被业界广泛接受。创原会又组织每年评选“云原生先锋实践”。

今年,来自互联网、汽车、金融、零售、教育等行业的二十余家获奖。这就是“扬帆”,为千行万业选出有创新、可复制的样本。

▲创原会第三届“云原生技术创新”项目颁奖

▲创原会第三届“云原生先锋实践”项目颁奖

第三年,随着转型深入,更多实践中的难题暴露。

他们就聚焦深度用云:在上好云之后,还要用好云、管好云,这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唯一路径。

“创原会在2024年将聚焦把云原生与AI结合起来,助力企业智能升级”,在2023年的末尾,峰会将技术话题定位在了“云原生X AI”,张宇昕说。

而整场讨论后,最被提及的几大挑战是:

大模型的成本高和ROI问题

大模型产品化和行业落地

数据的稀缺性和合规性

多元算力的构建迫在眉睫

行业人才极度稀缺

即便在场的大企业,目前也是在最有价值的场景,先用上大模型技术。

这也推动创原会从一个交流对话机制,向促成合作、共同创新的平台进化。

首先,大模型最难的基础研究、算力建设、模型适配等问题,可以交给云厂商去做,打造大模型百花园的“黑土地”;

接着,各行业企业专注挖掘自身的业务场景和数据,选取自己最适合的技术模型和转型路线,进行数字化探索;

再者,信通院、CNCF、IDC等行业机构负责牵引,洞察未来趋势、市场机会,研究行业新标准;

董理斌说,AI重塑千行万业,某种程度上又到了我们这些人引领大家、发挥作用的时候。

“我们每个人所贡献的思想,激发出的火花,都是有力量的。这些力量会推动企业成长,改变云原生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潮水方向。”

确实,在这次会上,多家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正迫不及待分享了他们目前的尝试。

网易伏羲资深AI架构师李想成介绍,他们依托云原生技术,构建了AI多云平台,并进一步适配华为云昇腾AI云服务,实现了算力跨云调度、大规模分布式训练、推理加速,能够轻松应对每日上百亿次的AI请求。

这在支撑了网易的逆水寒、永劫无间等热门游戏的爆发式增长,并且用最精简的资源,给玩家做出了最优的用户体验。

长城等多家车企负责人都讲到,自动驾驶是汽车+AI领域最重要的方向,2024年会是高级别自动驾驶的落地之年。

不仅如此,除了辅助自动驾驶的数据生成、场景仿真,大模型还在接入车企设计、生产、营销的全流程。

深圳气象局首席预报员陈训来介绍,目前深圳区域的气象预报是以全球大模型为基础,基于区域高质量数据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创新项目,能快速获取未来5天的气温、江水等预报信息,为交通、水务和旅游等行业提供“气象+”的系列精细化服务。

华为云也公开了盘古大模型的整体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5+N+X三层架构的魔性能力。

L0层是自然语言、视觉、多模态、预测、科学计算这5个基础大模型;

L1层是行业大模型,包括汽车、矿山、气象、药物分子、政务、数字人等;

L2层是具体业务的场景模型,比如药物筛选、供应链物流、台风预测。

今年,华为云还上线了昇腾AI云服务,在乌兰察布、贵安、芜湖兴建AI算力中心,为企业提供长稳的澎湃AI算力,解决所有中国企业们在数智化道路上的第一大挑战:算力短缺。

结语

大江大海,激流浩荡。

正如《觉醒年代》的先行者,立志做普罗米修斯,为新的世界照亮道路。

在日新月异的技术“跃迁”浪潮上,还有更多探路者,在各行各业的角落里披荆斩棘。

有创原会,有各类组织和机构,也许还会有更多的行业平台,他们都拥有着共同的目标,希望能帮助企业们集中资源,形成合力,激发创新,战胜不确定性,打造中国自己的科技创新生态。

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

在这个生态里,生长有光芒,思想有力量,照耀着通往智能时代的路径。

0 阅读:1

智谷趋势

简介:决策者的首席财富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