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23日,天津市一位蹬三轮车的老人去世,全市百姓自发为他送行,就连教育部也派了专人来给老人送挽联。得知老人生前的故事,让人泪流满面。
老人名叫白方礼,1913年出生于河北沧州一个穷苦家庭,那个年代,战火纷飞,日子过得很艰难。
1944年,白方礼因为逃难来到天津,之后,便一直待在这里,开始在一家运输厂工作,后来,又在一家油漆厂做工,建国后,他便靠蹬三轮车为生。
后来,在有心人的帮助下,娶了妻,生了孩子。一辈子没上过学的他,特别重视孩子们的学习。
就算再穷,他也从不会在孩子们的学习上节省。女儿考上大学后,因为想家,每周都要回来看他一次。
可他却很生气,严厉地对女儿说:“没事少回来,你回来这一趟,不仅浪费钱,还耽误学习,这一来一去的时间,用来看书多好。”
白方礼这一生最大的心愿,便是儿女成材,长大能报效祖国,为人 民服务。
辛苦几十年,他终于将几个儿女都供大了,找到工作,也成了家,他决定带着自己这么些年攒下的5000块积蓄,回河北老家,安享晚年。
然而,刚回到老家,他却又改变了想法。
在经过村办小学的破旧校舍时,白方礼心里一阵难受,娃娃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实在是太遭罪了。
他心底猛然闪过一个念头:把自己的5000块捐给学校。要知道,那个年代,5000块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普通工人的工资一月才40块,5000块可以算是一笔巨款了。
晚上到家,白方礼就立即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孩子们,可他们都不同意。儿子说:“爸,您都这么大年纪了,攒点钱也不容易,您就留着自己吃喝不好吗,全都捐出去了,您以后养老咋办呀?”
可白方礼却大手一挥:“不管你们同不同意,这钱我捐定了,现在不是考虑我养老的问题,而是考虑娃娃们读书的问题。”
之后,他便把5000块全部捐给了学校,这件事不仅震惊了校长老师,更轰动了整个村子。
为了感谢他的大爱和善举,学校举办了隆重的捐献仪式,还给他做了一块匾,表彰他的功绩。
白方礼惶恐不已,觉得自己做的事,配不上这么大荣誉。于是,他放弃在老家养老的想法,又连夜赶回天津,继续拉三轮赚钱。
只不过,这次赚钱,他不是为了自己。
此后,无论天晴下雨,还是下雪吹风,天津火车站外,总是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踩着一辆三轮车拉生意,就连节假日,他也不休息。
跑一公里只能挣5角,但他不在乎,有生意就拉,把挣来的钱全部存着,对自己的生活十分苛刻,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馒头就白开水。
儿子女儿看不下去,吼他:“您这么拼命是为了啥呀,赚了钱也舍不得吃,您钱留着干嘛呢?”
然而,白方礼只是笑笑,不说话。
几个月后,他将自己攒下的钱,全部捐给了天津的各所学校,支助贫困学生读书。
他还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每年必须捐够1000块。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他一天必须要挣到30元,跑60公里的路,这对于一个70岁的老人来说,实在是太难。
可他却硬是坚持了下来。
有一个冬天的晚上,有客人要送一批货,可因为目的地太远,没人愿意去,可白方礼一听价钱不错,立刻接了这个活。
来回足足80多公里,他忙到凌晨3点才到家,孩子都急哭了:“您说您,这么拼命干什么呀?”可他却笑笑说:“没事,我跑这一趟,又能多帮助一个孩子了。”
由于长时间工作,透支体力,吃的又不好,白方礼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大大小小的毛病有好多,他再也蹬不动三轮了。
1995年,已经82岁的白方礼来到天津市耀华中学,从兜里掏出512.5块钱,交给校长:“我干不动啦,以后不能再捐钱了,这是我最后一次捐款!”
校长接过那一堆,全是1角、5角的零钱,不禁潸然泪下,那哪里是钱啊,分明就是白老的血和肉。
曾有记者采访白老,问他此生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他轻声说出两个字:“捐钱。”记者又问:“您希望您支助的孩子,将来怎么回报您?”
白老笑着说:“努力学习,长大成材,报效国家,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这位普通老人,靠一辆三轮车,累积支助300多名贫困学生,共捐出35万多块钱,热心助学18年,让无数人泪目。
2005年9月23日,白老去世,享年92岁。全市百姓自发为他送行,就连教育部也派了专人来给他送挽联。
白老没读过书,是万千老人中最普通的一个,然而,他的心中却装着民族,装着国家,尽自己最大努力,为社会做贡献。
他蹬的不是三轮,而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他把生活压缩到最简朴,却把善良释放到最动人,他力量虽小,却成了无数孩子的希望。
白老虽已离开,可他的大爱一定会永存人间!
平民同样也可以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