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东霞思维拂尘记的第945 篇原创文章,字数1389,阅读大概需要3分钟
上上周某一天,突然接到姐姐电话,说亲戚突发脑出血,在医院,情况不太好,晚上去医院看下。
到医院,才发现情况比预想的还要严重,左侧小脑半球出血,破入脑室,医生开出了病危通知书,说必须马上开颅手术,进ICU。
可是没钱,护士一直在催交钱,他儿子说再等等,晚点。
无奈,只能保守治疗,听天由命吧。
第2天我们再去时,发现亲戚的神志清醒了很多,人也认识了;
第3天,2只手都能动了;
第4天,能吃一点东西了;
第6天,可以站起来一会了;
第9天,检查说出血点已经很小,第2天可以出院了。
我不由得想,假若他儿子不缺钱,当时一定会听医生的话,毫不犹豫拿出钱来,动手术、进ICU,第10天能出院吗?大概率不会。
这是爱,还是害呢?
(网络图,与文无关)
写到这里,我也无意说医院或医生的不是,只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是,面对亲人的疾病,要如何选择。
毕竟,这种选择,本质上是一种赌博,不能重来,赌对了,皆大欢喜;赌错了,人财两失。
怎么选?究其根本,是我们到底是以“延长生命”还是“减轻病人痛苦”?
如果不想病人痛苦,就保守治疗,能挺过来最好,不能,那也只能接受,优点是病人免于痛苦,缺点是可能会受他人指责、受内心煎熬。
如果是想延长生命,那就手术、化疗、进ICU,最好的结果,是完全康复,救回一条命;中,命有了,但生命质量没了;差,人财皆失,钱用了,人也走了。
再来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孝?
我想,如果亲戚家儿子有钱,他选择保守治疗,一定会被很多人戳脊梁骨:看他,守财奴,都这样,还不愿意拿钱救父亲的命!不孝子!
可如果,儿子东拼西凑,借钱动了手术,进了ICU,花了几十万,人救回来了,但只能躺床上,他既要挣钱还债,还要床前侍候,这就是孝了吗?
即便多活了三五年,可是这三五年的生活,完全没有质量,又有什么意义?
当然,花钱买命的事例也有,10多年前,有个亲戚得了胃癌,当时花了几十万,到现在还挺好的,他说,当时跟他一起查出病的人,都走了。
随着年岁增长,不可避免要面对生命的终点,自己的,长辈的,甚至比我们小的。
疫情期间,我曾经跟随长辈进去过一次ICU病房,看到里面的病人后,我深受刺激。
回家我跟家人说,将来如果有那么一天,我坚决不进ICU,也不插管,如果老天要让我走,就平静地走吧。
先生儿子都嗤之以鼻,想那么多干嘛,那么遥远的事,再说,到时你说了也不算。
不,我是认真的。
死亡,就是油尽灯灭,再自然不过。《阿甘正传》中,阿甘的妈妈说:“别害怕,死是我们注定要去做的一件事。”
武警总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科主任纪小龙说:医生永远是无奈的,三成多的病治不治都好不了,三成多的病治不治都能好,只剩下三成多是给医学和医生发挥作用的。
数据显示,人一生75%的医疗费用花在最后的治疗上。
传统理念是,生命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只要有一丝的机会,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患者自己都应该坚强面对,家属也应当竭尽全力为其治疗,等待奇迹的发生。
这是家属对患者应该尽到的义务和责任,对儿女来说,也是孝道的具体体现。
一部纪录片 | 《人体漫游》第七集:生命的尽头
在深圳,有一个“不插管”俱乐部,是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女儿罗点点建立的。
她认为,当生命无法挽回地走向尽头,她鼓励人们签署“不过度医疗”生前预嘱,倡导患者能够“有尊严地死去”。
她的理念,很多人都不认同,也很难推行下去,我却很认同,至少在我身上,我希望能做到,当然,这只能用在自己身上。
如果是父母长辈,那另当别论。
你怎么看呢,你认为到底是要“体面”地离开还是“插满管子”地活下去?
生命的质量与长度,要怎么样平衡,怎样才是最好的选择呢?
文|东霞
极简思维创新人
充满好奇心,探索新领域,
成为创新思维引领者
脑中有图心中有数脚下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