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蟳埔的簪花围现在是非遗了,满街都是来此簪花的美女。但如果走进蟳埔深处,当地居民的住宅,一种叫做蚵壳厝的房子,也是非常有特点的。
蚵壳厝,就是当地居民利用海蛎壳建造的房子。“蚵”在闽南话中是海蛎的意思,“壳”则是贝壳,“厝”在闽南语中特指住所或房屋。
蚵壳厝不仅是一种特色建筑,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据传,蟳埔蚵壳厝始建于元末明初,而蚵壳厝的蚵壳并非泉州原产,而是产自于非洲东海岸。早在宋元时期,蟳埔作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商船贸易到达非洲海岸。返航时海边的蚵壳作为压舱石被带回蟳埔。元末明初,泉州经常受到倭寇的侵扰,居民因无力重建新房就把海边的蚵壳嵌饰在墙的外侧,这就是早期的蚵壳厝。
每一地的风土人情都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关,历经岁月留下的,是经得起时间和自然“风浪”考验的。看着有缝隙的蚵壳的墙体,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固。
看到一处废弃的蚵壳厝,得以一观蚵壳墙体的构造。先用碎石、泥沙砌好40厘米厚的墙体,再砌上一层蛎壳。
闽南喜欢以红砖建大厝,蟳埔依然保留使用红砖的习惯,在红砖间大面积使用灰白色的蚵壳,强烈的颜色对比构成一幅幅极富美感的图案。
蚝壳不平整本来不利于建筑,但它紧紧相扣的两片中间是中空的,起到保温、防噪中空中空材料的作用,使房屋隔热保暖,冬暖夏凉。
蟳埔村因地制宜的蚵壳厝,如今为蟳埔吸引来全国各地美女来打卡,它由牡蛎壳打造的“小蚝宅”转身为名副其实的“小豪宅”。
蟳埔村本来是一个小渔村,古代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之一。
如今,因为蟳埔村女子的特殊服饰——簪花围,这里已经成了最吸引女孩子的地方。
除了头上簪花,注意一下这里的建筑,仔细看,后面建筑的墙是牡蛎壳装饰的。
蟳埔村女子日常也是簪花的。她们的装束,头戴“簪花围”、身穿大裾衫、阔脚裤,簪花围已经是非遗项目。
蟳埔村的民居是这种——蚵壳厝,用海蛎壳装饰的。不远就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在旅游业兴旺的今天,哪一处是真正的“豪宅”呢?
闽南建筑多用红色,这里也是,只是在红色间加入了大面积的灰白色,有了强烈的颜色对比。
能把海蛎子壳如此平整地砌好,绝对技术。
从一处断壁残垣得以得见贝壳墙的结构。
在村里利用蚵壳厝拍摄写真的很多。
每一处蚵壳厝都能看到美女。
这种海蛎子壳作为建筑材料,当时也许是因陋就简,但“无心插柳”,一方面利用了海蛎子壳的中空,成了隔凉隔热的中空材料,又成立吸引游客的“背景墙“。
原来的“蚝宅”,现在能吸引来这么多游客,是不是变身“豪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