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观近鉴宋朝人·1·“大”赵母杜太后:“孵”出一个朝代

文石斋主聊文化 2024-03-02 18:35:06

远观近鉴宋朝人·1·“大”赵母杜太后:“孵”出一个朝代

宋太祖之母杜太后

母亲是一个家庭的温度,而这个“温度”能孵出什么样的“鸡仔”,更关乎“鸡仔”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否“成人”,影响一个家庭的兴衰成败,在特殊的机缘际会之下,甚至关乎天下的安定、国家的兴亡。

有宋一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母亲,就是极好的范例,尽管遵照古代中国“妇氏无名”的习俗,史书并没有留下她的名字。

按照古代史籍修撰惯例,观鉴一朝人物,当以本朝之创立者为始。但是,观之有宋一朝,其创立及太祖、太宗皇位之授受,乃至国祚之延享,宋太祖的母亲杜氏都发挥了极大作用。所以观鉴宋朝人物,须自赵母始。

赵母杜氏(911-961),谥号“昭宪太后”,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州)人。《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后妃上》有传,列宋朝后妃第一位。

《宋史》本传记:赵母有兄弟姐妹8人,赵母居长,赵母“及笄”即15岁,嫁与宋太祖的父亲赵弘殷。或称宋末元初人徐大焯著《烬馀录》则记:赵弘殷早年地位低微,漂泊为生,一日经过杜氏故里杜家庄,在杜家门外避雪,庄丁见弘殷相貌英俊,气质超群,就请他进门,以饮食款待,弘殷便在杜家住了下来。时日即久,杜氏的父亲发现弘殷勤快谨慎,遂将第四个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杜氏生五子三女,其中第二个儿子即宋太祖赵匡胤,三子为宋太宗赵光义。

《宋史》本传又记:赵母“治家严毅有礼法。”《宋史》作为“正史”,对皇室成员当然遵循“为尊者讳”的传统,多扬善而隐恶,但对赵母的这一评价,却颇恰切。

北宋孙升口述、刘延世笔录成书的《孙公谈圃》记:赵弘殷后来离家从军,并在后周世宗柴荣部下做了中级军官。弘殷营中有一位“陈学究”,聚徒讲学,匡胤到了从学的年龄,弘殷便将其送到陈学究门下就学。但赵匡胤嫉恶不容人过,陈学究时时“开论”于他,匡胤颇不喜其人。但后来匡胤做了高官,杜氏念旧好,还是特意命匡胤把陈学究招到门下,做了“门客”,供其衣食。

北宋司马光著《涑水纪闻》记: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众军推为皇帝,回兵开封。当时赵母与匡胤妻子王氏寄宿于一座名“定力院”的寺庙(南宋朱弁《曲洧旧闻》记为“封禅寺”),得到消息,王氏很是害怕,赵母则说:“我儿子平生奇异,人们都说他有极大富贵,怕什么?”

《宋史》本传则记:当时有人报告赵母,赵匡胤做了皇帝,赵母坦然说:“我儿子早有大志,今日果然应验!”

然而,一旦匡胤真的做了“天子”,赵母却“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宋史》本传记:殿堂之上,匡胤跪称母亲为“太后”,众人山呼称贺。

赵母却愀然不乐。

人们忙问:“古语说‘母以子贵’,现在您的儿子做了皇帝,您怎么还不高兴呢?”

赵母答道:“做皇帝难啊!皇帝位居天下亿兆人之上,如果治国有道,还可以保住尊贵,如果稍一失意,治国无方,恐怕只有死路一条,想做一个普通人都做不到!”

赵匡胤一听,赶紧再次跪拜母亲:“儿子一定谨遵母亲的教诲!”

宋太祖赵匡胤

又记:宋太祖建隆二年(961),赵母病危,匡胤伺候母亲,不离左右。

一日,赵母忽然命人招宰相赵普进宫受“遗命”。当着赵普的面,赵母问匡胤:“儿啊,你可知道你为何得有天下?”

匡胤哽咽不能回答。

赵母坚持问他,匡胤说:“儿知道。儿之所以得天下,都是先祖和母亲行善积福所致。”

赵母听后说:“儿啊,不是这样。只是由于周世宗让幼小孩儿主持天下事罢了。假使周朝有年长的国主,天下哪能归你所有?你百年之后,要传位于你的三弟。天下四海,至广至大,皇帝需要处理的事务,至多至重,能立年长的人为帝,是社稷之福啊!”

匡胤叩首回答:“儿子一定听从您的教诲!”

赵母转头对赵普说:“你与皇帝一起记下我的话,不可违背!”又让赵普在床前写了誓书,在书尾签上了“臣普书”三字,藏在了专门用于收藏珍贵文献、文物的“金匮”亦即铜制柜子之中,指定谨密宫人掌管。

赵母此举,实非见识不足之人所能为:亲历过五代十国时期转瞬之间王朝轮替、皇室生死盛衰的赵匡胤,或许对“传位长君”有过思考,但他难道不更愿意把帝位传于自己的子嗣?但宋朝开国之初,赵匡胤百年之后立子为帝,主少臣强、主少臣疑,良非善事。故此,在生命将终之际,为了家族天下,赵母做了更加长久的安排,而且做得如此周密,绝不容他拒绝,难以反悔!

清代杜文澜辑《古谣谚》摘引《神仙传》记:五代后期战乱频仍,赵母曾挑担逃难,一头一个挑着匡胤、光义兄弟,被“神仙”陈抟遇见。陈抟一见,脱口而出“谶语”即预言说:“莫道当今无天子,都将天子说担挑。”“神仙”预言,或者无稽,但从史籍所记分析,赵母一肩所挑,何止两个“天子”,这位母亲所“孵化”的,简直就是有宋三百二十年国祚!

本文题中所言“大”字,赵母应该当得。

宋太祖、太宗之母杜太后

0 阅读:0

文石斋主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