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安徽省委书记张劲夫,儿媳是副总理女儿,儿子44岁任北京副市长

时尚界的弄潮儿 2024-12-10 19:18:55

从朝鲜战场凯旋归来的解放军接到中央军委命令,直接开赴青海执行一项秘密任务,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即将执行什么任务。

1964年,一声巨响让全球为之瞩目,中国人从此有了自己的原子弹。

这背后,除了数十万解放军的艰苦奋斗,还有大量科研人员的默默付出。

在此之后,中国科学家似乎安静下来,没有任何一个科研人员对此发表评论,直到35年后,人们才从《科学时报》中了解到原子弹相关事宜,接受采访的正是张劲夫。

理性且勇敢的革命家

在张劲夫的人生规划里原本并没有科学研究,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可30年代的中国,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往往相互交织和影响。

1937年,我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出生于普通家庭的张劲夫考上南京晓庄学校,张劲夫正是从学校社团中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彼时的中国不仅内忧外患,不少民众的思想依然停留在封建社会,百姓愚昧且迷茫。

国民政府心存侥幸,面对日军的侵略行为,选择不抵抗或消极抵抗,从1937年7月到12月,北平、天津、大同、石家庄等15个城市全部沦陷。

张劲夫在抗战为主动申请上前线,他要通过真实的战地报道呼吁民众积极抗战,让麻木不仁的国民彻底醒悟。张劲夫是“战地服务团”成员,他通过照片和报道向民众宣传,而愿意加入抗日队伍的直接跟上部队就行

张劲夫对中国时局的判断极为精准,且许多建议具有前瞻性。

也许是长期在前线的原因,张劲夫敏锐地发现难民问题迟早会成为制约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

于是由他编写了《救济难民》的宣传单,他富有前瞻性地指出,当国民面临民族存亡时,为了生存甚至会当汉奸,他们是工人、学生、学者,甚至是手无寸铁的女人。

张劲夫对问题的剖析一针见血,他认为没有人愿意当汉奸,很多时候只是被逼无奈。并指出明确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学以致用。

另外,张劲夫在前线作战时发现,不少人民群众愿意加入抗战队伍,只是不知道如何协助军队。百姓一直以为,只要看到军队就说明战争即将来临,于是举家逃离。

行军打仗需要熟悉地形,可在信息匮乏的年代,当地百姓其实就是最好的导航。

张劲夫在前线报道时亲身感受到这种无奈和绝望:眼看即将胜利的战争,由于部队不熟悉地形,导致不同方位的部队横冲直撞,直接被敌人围剿,原本胜利在望的战局瞬间扭转。

张劲夫看到战场上受伤的士兵居多,但由于缺乏后勤保障,这些士兵未能得到及时治疗,最终因失血过多而死。

张劲夫根据战场的亲身经历,结合马克思的思想,撰写了《到战地去》,这篇报道发表于1938年的《全民周刊》,呼吁各行各业的有志之士共同抗战。

这篇文章鼓舞大量中壮年投入抗战,张劲夫也早早加入抗战队伍,他与其战地服务团成员围着上海郊区打游击。

在此过程中,张劲夫展现出异于常人的临场指挥才能,正因如此,他被抽调至江苏军委机关,后来皖南事变爆发,组织将其派去安徽,担任新四军第二师政治部副主任。

在此之后,张劲夫跟随新四军第二师建立淮南抗日根据地,并参加后来的解放战争。

在战场上,张劲夫骁勇善战,1947年,他带领3个营和一个特务连在鲁南阻击国民党军队。

1949年之后,张劲夫曾任国务院工业部副部长。

临危受命,与科研结下不解之缘

1956年,张劲夫接到上级命令,组织调任其为中科院党组书记,全面统筹中科院各项工作。

这时的中国,虽然国民经济有了较大提升,工业总产值上升了28.2%,但科研水平相对薄弱。

中共八大首次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发展理念,张劲夫深知中国的科研之路任重道远。

张劲夫刚上任不久就在全国范围内组织500多名科学家,共同制定国家科研发展规划,其中包括计算机、原子弹等重要领域的规划,为我国科研工作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开展这项工作中张劲夫与杜润生结识,杜润生原来主要负责中央农村工作,个人自视甚高,主席点名批评,随后被调任至中科院。

张劲夫看到杜润生在科研领域的过人才能,于是力排众议,坚持把杜润生安排为自己副手。

张劲夫并非一介蛮夫,他并非不了解其中的政治敏感关系,但为了国家的科研工作,他决定放手一搏。

周总理了解情况后,认为应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默认了这次人员调动。

在张劲夫的积极动员下,工业部与国防部密切合作,将我国优秀科研骨干力量抽调至原子弹研制岗位,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奠定基础。

张劲夫不仅在科研层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民生问题上也总能提出合理且有效的办法。

在此之前,全国关于把麻雀列为“四害”的讨论不绝于耳,不过张劲夫对此有不同看法,他写了一篇《关于麻雀问题向主席报告》的文章,综合各个科学家的提议,认为麻雀并非一无是处,我们要消灭的是“雀害”,而不是麻雀。

后来,中央不再将“打麻雀”作为民生政策,而是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防止“雀害”。

张劲夫不仅在科研方面富有领导才能,在财政方面的贡献同样不容小觑。

1975年的中国财政系统低效且混乱,中央委任张劲夫为财政部长,主抓中央财政系统。

虽然张劲夫在抗战时期在鲁南有过财政管理经验,时隔多年,他再次临危受命。

刚上任不久,张劲夫逐个安排各司局回报相关问题,并根据自身对财政方面的理解,明确了国家不仅要全面整顿财政系统,同时还要加大力度治理财政收支方面的问题,随后几年,我国财政系统逐步转向良性发展。

1980年,张劲夫同时兼任安徽省委书记和安徽省长。

很多人说起股份制改革,首先想到邓小平,但真正的推动者张劲夫,1982年,张劲夫成为中顾委委员,此时的张劲夫的主要工作是围绕股份制的试点工作展开全国调研,在其努力下,西直门会议于1988年正式召开,中央高层决定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

虎父无犬子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张劲夫在军事、科研、财政方面的智慧也遗传到子女身上,他的儿子张茅并没有站在父亲的功劳簿上吃老本,早年在背景玻璃仪器厂工作,凭借自身努力晋升为党支部副书记。

张茅并未停下前景的脚步,他继续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两所高校攻读,最终获得博士学位。

毕业之后,张茅任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他延续了父亲张劲夫在经济工作上的果敢与智慧,任职期间,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不断完善我国市场监督管理体系。

不仅如此,在张茅的领导下,出台了多项利国利民的政策,如促进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稳步实施、全面强化反垄断法等。通过上述多项政策共同发力,我国市场环境有了显著提升。

有一次,张茅全面部署打击一起涉及全国十多个省份的假冒伪劣商品案,将30多个制假窝点一网打尽,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张劲夫的儿媳妇也是人中龙凤,她正是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女儿刘燕远,从家庭层面来说是门当户对,从国家层面而言,两个家庭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让人敬佩。

张劲夫和张茅两父子在不同时代为国家的进步与发展都做出重要贡献,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回顾张劲夫波澜壮阔的一生,是中国从屈辱走向富强的见证,从始至终他都在坚守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与理想,为国家繁荣富强鞠躬尽瘁。

参考资料

1.张劲夫传奇故事选 梁伯枢 国际人才交流

2.张劲夫的领导风采 李明俊 江淮文史

3.东方早报(2015-08-03)——《张劲夫:最后一个中顾委常委》的报道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