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不仅是我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更是我国近代的一位极为出色的诗人。
毛主席
从“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放,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浪漫细腻,可以感受到毛主席极高的艺术造诣。
而齐白石老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丹青圣手,他的画作富有神韵,其中生灵栩栩如生,是我国近代不可多得的艺术天才。
毛主席和齐白石老先生虽互闻对方大名,但是奈何两人一为军政界要人,一为艺术家顶流,虽互相仰慕,但始终是两条平行线,未能得见。
北平解放后,毛主席曾特意邀请齐白石先生前往中南海做客。在饭桌上,毛主席拿出来齐白石老先生的一幅老牛图,感谢齐白石老先生赠画之情。
可是齐白石老先生一看,竟然大惊失色,竟然想抢回画作。可是毛主席笑着对齐白石老先生说:这幅画上已经有我的名字了。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何一代画圣要抢夺自己送出去的画呢?为何画上又会有主席的名字呢?
毛主席 齐白石
救护之情,以石相赠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承认《波茨坦公约》,日本战败投降。已是画界巨擎的齐白石老先生心情激荡,当即作画《七鸡图》,并在画中自题“卢沟有事后无画兴,今秋翻陈案矣!”
可是齐白石老先生欣喜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调集重兵“围剿”解放区,刚刚安定下来的中国大地再次陷入了一片战火之中。
齐白石老先生因蒋介石背叛和涂炭生灵而愤恨不已,一股怒气在心中激荡不休。
他作画《墨狗图》,并在画中题下“守门不易”四字来讽刺蒋介石和国民党。于此,齐白石老先生的气节和爱国之情不言自喻。
《七鸡图》
1949年初,天津和平解放,平津战役已经接近了尾声。此时,国民党将领傅作义手下还有25万国民党军队困守北京。虽然一时半会难以被攻克,但国民党的战败已经是可以预料的事情。
国民党一边摆出抵抗到底的战斗姿态,一边开始准备向南方转移。在离开前,北京城内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成为了国民党拉拢的对象。
因为国民党知道,未来进行“反攻”时,这群声名远扬的知识分子将是他们最好的“舆论制造机”。
与此同时,远在西柏坡的毛主席也十分关心北京城内的知识分子的生活情况,他派遣田汉等人前往北京,安抚因为即将到来的大战而惶惶不安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
作为北京城内的顶流艺术家,齐白石老先生自然是国民党拉拢的对象。国民党人士不断地登门拜访,对齐白石老先生进行威逼、利诱、恐吓,企图以此让齐白石老先生跟随国民党一起撤退。
可是齐白石老先生面对比国民党更狡诈、凶狠的日本人的拉拢时,他尚且能说出:“我是中国人,不去日本。你们要齐璜,可以把齐璜的脑袋拿去。”
如今面对国民党的刁难,他又怎么可能有半点屈服?可是国民党威胁齐白石老先生说,若他不随蒋介石撤退,将毁掉他毕生的画作。
这一威胁死死捏住了齐白石老先生的命门,作为一个艺术家,无不是对自己的画作珍而重之。就在齐白石老先生心中惊慌时,另一位巨擘徐悲鸿先生为他带来了毛主席的慰问。
这份慰问为齐白石老先生打了一针强效的镇静剂。他知道共产党没有放弃他、忘记他,那他还有什么好害怕的?于是,他不顾国民党的恐吓,坚决地留了下来。
1949年1月21日,在张东荪等民主人士的努力下,傅作义选择不战而降,北平和平解放。北平一解放,毛主席马上派艾青同志去探望齐白石老先生。
当艾青同志踏入齐白石老先生的家门时,看到了一所因战乱而失修的破旧房屋,这所房屋甚至连遮风蔽雨都有点困难。
艾青同志马上把这个消息汇报给了主席。主席于百忙之中给出回复:一代宗师的房子不能这般破旧,当即安排有关部门对齐白石老先生的房屋进行修缮。
同时,毛主席还立刻委托郭沫若先生对此时仍然留在北平的艺术家们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和了解,如有需要,马上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
于此,主席博大的胸襟和对民生的关怀之情可见一斑。于是,刚刚进入北平,就有共产党员来给齐白石老先生修缮房屋。
远远看到共产党来了不少人,齐白石老先生还以为共产党要来抄没他的家产,可当了解清楚状况后,齐白石老先生的眼眶顿时湿润了。
齐白石老先生很想对毛主席表达自己谢意,可是自己如今家徒四壁,又有什么可以给毛主席呢?给一幅画吗?可哪怕一百幅画又怎么比得上毛主席的关心之情?
苦思良久,齐白石老先生猛地想起来自己还珍藏有两方寿山石,这两方寿山石是他年轻时得到的,如今已珍藏多年。齐白石老先生想,将这两方寿山石雕刻出两方上好的印章确实恰当。
于是,齐白石老先生刻下一对印章,转托此时留在北平的艾青同志,希望他可以代自己将这一对印章交给主席。
为了表示诚意,齐白石老先生想用什么把这两方印章包起来。可是如今他的家里哪里有锦盒缎带呢?
无可奈何,他只好用自己练笔时的一张废画将两方印章草草包裹,将它托给了艾青同志,紧张地等着它们被送入主席的手中。没想到,送去了的这两方印章并没有引起什么波澜,反倒是那张废画引出了一段佳话。
废稿反成宝
很快,毛主席就收到了齐白石老先生送来的两方印章,其精巧的做工令主席爱不释手。可是,主席却发现,包装印章的纸上,竟然有一幅精妙绝伦的画作。
画作上有一头老耕牛抬头望着树上的五只正嬉戏的鸟雀,而树上结满了饱满的李子。整幅画面生趣盎然,无论是耕牛还是鸟雀都栩栩如生。毛主席当即让秘书田家英将这一幅画作装裱起来。
收到了礼物的毛主席吩咐秘书田家英邀请齐白石老先生来中南海做客,自己设宴答谢齐老的赠印之情。不仅如此,毛主席还邀请了郭沫若先生作陪。
很快,被日本人和国民党几次三番邀请都闭门不出的齐白石老先生来到了中南海。
毛主席和齐白石老先生聊了不久就发现,两人都对艺术有着极深的造诣和极高的追求,加之两人都是湖南湘潭人,很快便一见如故。
到了席间,毛主席、郭沫若和齐白石老先生三人越谈越有兴趣,越聊越有寻得知己之感。而毛主席特意为齐白石老先生准备的湖南菜也让齐、郭二人赞不绝口。
就在三人谈得正浓时,毛主席笑着向齐老先生敬酒,感谢齐老先生赠送印章和赠画之情。这让正在举杯的齐白石老先生一愣,自己的确送了两方印章给主席,可是什么时候送过画呢?
看到齐白石老先生吃惊的表情,毛主席哈哈大笑,让秘书田家英将装裱好的那幅画拿到席上,同齐白石、郭沫若两位宗师一同欣赏。
当看到这幅老牛图时,齐白石老先生坐不住了。这明明是自己一幅练笔之作,却被毛主席这样珍而重之地装裱起来。
郭沫若
齐白石老先生局促不安,他看着自己这幅画上诸多瑕疵,一再向主席道歉,表示是由于自己的粗心才用这幅画当成包装纸,又没有向艾青同志解释清楚,这才引起了这次的误会。
说着,齐白石老先生就想将这幅画拿走。作为艺术家,他希望呈现在恩人面前的是一幅经过他反复构思出来的杰作,这样的一幅半成品会让他感受到难堪。
齐白石老先生对主席说,如果主席喜欢自己画作,自己愿意回家重新画一幅,装裱好后亲自送到主席手上。
可是,毛主席却没有同意,他和郭沫若先生细细端详着画面上的老耕牛和鸟雀,经过主席精心地装裱,这幅画看起来更加富有情趣。
毛主席笑着对齐白石老先生说:“齐老是画家,因此看自己的作品都是找缺点,看画中的瑕疵,而我们都是普通人,看齐老的画作都是欣赏,而且每幅作品伴随着创作者心境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感觉,我就是喜欢这幅画作嘛。”可是两人这样高的评价却让一旁的齐白石老先生更加不自在了,他认为两人是给自己面子才这样夸赞自己。
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实之赞赏的齐白石老先生有些脸红。他再次提出希望拿回画作,再给主席作一幅画。
机智应对,拿回画作
毛主席是意志极为坚定的人,他怎么肯因为齐白石老先生的几句话就交还画作呢?就这样,两人为了这幅画作各不相让。
这时,郭沫若先生幽默地说:“两位别再争了,这幅画是我的,不信你们看,这幅画上有我的名字呢。”
听闻此言,两人都凑了过来,想看看哪里有郭沫若先生的名字。郭沫若先生指着李子树上的五只鸟雀笑着说:“这不正是我的号‘尚武’(上五)嘛?”
就在齐白石老先生捻须笑叹,准备把画作让给郭沫若先生时,毛主席拦住了正准备收起画作的郭沫若先生,笑着说:“鼎堂莫急,这幅画上也有我的名字啊。”
毛主席指着满树的李子说:“这不正是我的名字嘛?”齐白石老先生还是摸不着头脑,可是郭沫若先生已经哈哈大笑了。
见齐白石老先生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郭沫若先生解释说:“当红军从延安撤离时,毛主席给自己起了个化名叫做李得胜,毛主席的这个名字起得好啊,我们果然得到了胜利。这满树的李子不正是毛主席的名字嘛?”齐白石老先生这才反应过来,为毛主席的聪明才智极为叹服。最终,齐白石老先生叹口气说:“既然这幅画与二位有缘,便请二位在拙作上题字吧。”
毛主席和郭沫若先生欣然答应,毛主席略微思索便在画上题下了“丹青意造本无法。”
这句诗是化用了苏东坡的《石苍舒醉墨堂》中的名句“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是毛主席夸赞齐白石老先生信手绘画便为佳作。
看到毛主席的题字,郭沫若先生皱眉沉思了一会,也题下了“画圣胸中常有诗”。
这句诗也大有来头,是化用了陆游的《湖山寻梅》中的名句“路人看者窃相语:此老胸中常有诗。”
于是,两位的题字就成为了一副工整别致的对联,与栩栩如生的画面相映成趣。经过两位名家的题字,这幅画瞬间变得更为贵重。
不仅是因为毛主席和郭沫若先生都是书法界的一代宗师,更因为这两句诗中包含着对齐白石老先生深厚的情谊和真心的赞赏之情。
就在这时,齐老先生捻须大笑,他卷起画作,笑眯眯地对两人说:“今日得到两位的抬爱,深觉愧不敢当,但两位为我的画作所题的字我就带走作为珍藏了。”
两人这才反应过来,自己不知不觉进了齐白石老先生的“圈套”。两人也同齐白石老先生一同哈哈大笑,一切情谊尽在不言之中。
这幅画如今已经不知身在何地,但是这段佳话却被口口相传,流传下来。从中我们能看出主席对人民的关心,也能看出齐白石老先生和郭沫若先生的高尚品格。
真正的伟人与艺术家……
唐国强演的毛主席确实像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