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胡兰,1932年出生于山西文水县周边的村庄,虽自幼家境贫寒但其性格坚韧,勇于担当。就像一棵野火烧不尽的小草,顽强的生存于那个黑暗的年代。
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开展救国运动,建立抗日组织。也是这时,年幼的刘胡兰开始接触到革命的理念。这一开始,便是一发不可收拾。刘胡兰开始被伟大的革命理念所吸引,决心要为天下大同,美美与共的理想国付出自己的一切。
10岁的时候,当别人家的孩子还在嬉闹玩耍的时候,她已经开始为中国共产党的军队站岗放哨,并且荣膺当时的儿童团团长。
然而当她14岁时,好不容易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却突然撕破合作关系,开始大力抢夺革命的胜利果实,并对共产党员实施大肆抓捕。彼时的刘胡兰,刚刚参加完党组织举办的妇女学习班,学习了许多新的革命理念,明悟了革命意志的精神内涵,思想觉悟大幅度提升。
回到家乡,她与共产党员一起融入群众,从事基层工作,为革命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也是此时,她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候补党员。
当国民党军来袭时,党组织为了保存有生力量选择战略性转移,留下一小部分同志在敌后组织斗争、传递情报。此刻,又是刘胡兰主动站了出来。她认为自己年纪尚小,敌人认为她的威胁性小,更容易开展工作,故而主动选择留在了敌后。可谁曾想,这一留,便是将自己的一生都留在了那里。
1947年1月12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刘胡兰被敌人抓捕。面对敌人无所不用其极的威胁手段,她大声呐喊着:“怕死不当共产党”!从容的面对死亡,最终壮烈牺牲,使得她美丽的青春之花,永远的停留在了15岁。
后来,毛主席听闻了她的故事,为她提笔赠言“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并追封她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员。她的故事也被记录下来,为人们口耳相传,赞不绝口。直到多年以后,她的故事成为了经典,并被列入了小学语文教科书。她的精神开始被无数人学习,她的名字也被撰写到了史册之上。
然而,就是如此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却一度被从教科书中删除。而删除的理由简直令人发笑,竟然是因为故事发生的时代较远,内容的描述有些悲惨,简直荒谬至极。
那么,《刘胡兰》被从语文书中删除,为何150来字的《八角楼》却不能删呢?
原来事关重大,《八角楼上》的主人公是毛泽东。文章描述的是,1927年毛泽东驻兵井冈山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但当时条件艰苦,为了厉行节约,毛泽东主席以身作则,每天只使用一根灯芯。每当夜幕降临,便只能在一盏豆丁大小的油灯下工作。
这天冬夜,如瀑的白雪零落满天,八角楼下的警卫员担心毛主席的身体,设法搞来了一盏火笼给毛主席送了过去。毛主席却表示自己身上披有毛毯,不会冷的,于是又亲自将火笼送往了感冒了的谭政秘书的住处。
而警卫员回去前,看到毛主席房间的灯光实在昏暗,便情不自禁的往油灯里多拨了一根灯芯。而当毛泽东主席回来后,看到明亮了许多的房间,不禁眉头一皱,于是大手一挥,又拨开了一根灯芯,继续在昏暗的灯光下奋笔疾书。
虽然灯光昏暗,但寒夜中的毛泽东却彻夜未眠。他夙精竭虑,披着一张薄毯,用一根灯芯点亮了八角楼上的漫漫长夜。以昂扬的斗志书写出了《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稳固了革命根据地的军民之心,为革命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这其中太多的故事赋予了八角楼非同一般的意义,它已经不再只是作为一个地点被记载在史册上。它更多的代表的是一种无畏艰苦,勇于拼搏的革命精神的象征,在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中熠熠生辉。
所以,刘胡兰的故事固然可歌可泣,美好壮烈,但其更像是一朵绚烂的流星于革命的长空中划破。虽然耀眼,却也太过短暂。而井冈山上的八角楼却蕴含了最初一整代革命先烈的故事,无数仁人志士曾在这里为革命事业贡献过自己的力量,其代表的更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
故而,纵有一时有眼无珠之辈,却也只敢把《刘胡兰》删除出语文书,而不敢妄动《八角楼上》分毫。
自古天下烈士定,却从无烈士享太平。正是我们的先贤凭借着八角楼上的一缕微弱灯光,点燃了革命最初的希望与前程。
现如今,每当我们想起八角楼,便只会想起光芒与希望。凝聚了先贤们精神意志的八角楼,无论在过去还是未来,都将会在精神上帮助我们面对困难,指引我们走向成功。正所谓“八角楼上一盏灯,照亮革命万里程”。
删是都能删,但是都没删啊,都在
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