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大家都在谈论人工智能的事情,我也在一直思考。其实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才能避免被机器取代。
今天,我开车准备从杭州去上海,想着再过几年可能就是自动驾驶的时代了。
届时,老司机的技能可能就不再有用了,自动驾驶会取代这些职位。
就像以前北京、上海的一些老司机,他们熟悉路况,成了活地图,但有了导航后,这种技能也变得不再那么必要。
再比如,起草法律文书,现在我们可以随便在网上找到资料,或者直接告诉AI“给我写一个什么什么合同”,几秒钟之内,AI就能生成一个很专业的合同。
这些现象引发了我们对未来的思考:人到底如何才能保留自己的价值,如何才能不被机器取代?这是我们一直在反思的问题。
我觉得有几点是机器无法取代的。
第一点,如果是写作或者其他创作类的工作,它必须要有自己的灵魂。
这个说起来可能有些空,但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Deep Seek等大模型生成的文字,的确非常美。
如果我让一个大模型给我写一篇古文版的特朗普传,它写出来的文字、词句造诣和内容都相当不错,至少在古文表达方面,比我强多了。
所以在技巧、遣词造句这些方面,许多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学者确实比不过这些大模型,它们可以从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出合适的词汇,这似乎很简单。
但问题在于,机器人写的文字,虽然华丽或者优美,但它没有灵魂。
什么是灵魂?
我们可以看看上世纪80年代的一些作家,比如余华写的《活着》,就充满了对底层人民的深刻人文关怀。
这种情感和思想,AI是无法生成的。
包括一些评论、观点,尤其是那些充满悲天悯人情怀、家国情怀的文字,这些机器人是做不出来的。
即便它能够模仿这些情感,也只是通过调节程序设定出来的,就像变色龙一样。你如何调它,它就如何呈现。
因此,只要是人,尤其是作为作家、诗人等创作者,只要有自己的灵魂、对价值的坚守、对故土的眷恋、对人民的关怀,这些都不会被机器所取代。
第二点,有些情感方面,机器是无法取代人类的。
我们有时会忽视情感,因为过去大家总是强调学好数理化,认为这样可以无往不利。
如今,很多人认为学文科没什么用,做程序员、搞技术、转码等似乎更有前景。
但实际上,真正的未来,机器无法取代的,是人文关怀和人的情感。
当机器拥有情感,且这些情感超越人类时,那时候我们可能真的打不过机器人了。
但这是一个非常遥远的事情。现在,人类比机器强的地方就是我们拥有情感。
我们可以交流、体验痛苦、欢笑、流泪,拥有悲悯之心。
这些特质使得我们与冷冰冰的机器截然不同。
在关键时刻,我们会做出一些机器无法理解的选择,这也是我们与机器的根本区别。
第三,人和机器的不同在于拥有价值观的坚守。
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你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这些目标。这就是一种价值观的坚守,也是机器所不具备的。
这一切也证明了人类依然有充足的底气去从事那些机器无法取代的工作。
然而,尽管如此,未来大量的工作将会被机器取代,这一点恐怕没有什么疑问。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未来社会的样貌。
以前大家谈到社会时常说是金字塔结构,少数人在塔顶是亿万富翁,而大多数人处于底层。
后来,有人提出纺锤型社会,认为大量的中产阶级是健康社会的标志。
还有人形容社会为一场马拉松,大家都在向前跑,跑得慢就落后,落后就永远跟不上时代。
但实际上,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的结构可能更像一个庞大的保险公司。
少数10%到15%的精英在高层做精算或规划,而大量底层的工作则像保险和医药员一样,提供家政服务、工地工作等。
很多如法律文书、文秘等工作,将被机器所替代,决策也会由机器来帮助完成。
未来的社会,可能你要么成为那10%到15%的精英,在顶层做规划,要么就成为普通大众中的一员。
虽然听起来可能令人感到恐惧,大多数人都去做普通的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家都去从事体力劳动。
很多人会辅助机器工作,共同推动社会进步。比如,一个文盲如果没有机器的辅助,可能连快递都送不了。
未来社会,劳动会更加扁平化。
不要以传统的眼光来看待那些干活的人,实际上,劳动是最光荣的。
如果大多数人都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这也未尝不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形式,甚至并不是什么坏事。
所以,我们要做好准备,迎接这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