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之世,朝堂浊乱,贪墨之风盛行,尤以和珅之恶名为甚。帝乾隆虽知其弊,然因所倚重,遂默许之。及嘉庆帝践祚,乃决意严查和珅。未几,得其罪状,遂下诏诛之。
和珅闻讯,惶恐失色,急取先帝乾隆所赐“保命诏书”。然启视之,唯三字而已,遂绝望,心内凄惶,知天命难逃。
和珅者,姓钮祜禄氏,本名善保,字致斋,满洲正红旗人,生于乾隆十五年,家世显赫,父为都统。
和珅自幼聪慧,受教良好,通满、汉、蒙、藏四语,博览群书,尤精儒术。弱冠之年,以乡试优入内务府,勤勉干练,深得赏识。乾隆三十三年,擢为御前侍卫,自此仕途坦荡,扶摇直上。
然权柄既重,和珅渐溺于私欲,步入歧途。乾隆四十五年,奉命查办总督李侍尧贪案,遂初尝贪墨盈利之甘。
此案既结,和珅升迁户部尚书,并侵吞李侍尧巨额家产,由是贪念炽盛,一发不可收拾。
和珅广开贿赂之门,权倾朝野,富可敌国。商贾百姓,皆受其害,民生凋敝,民怨沸腾。乾隆虽知其弊,反加宠信,授以军机大臣之职,权柄愈重。
和珅得势,横行无忌,擅作威福,生杀予夺,皆出其口。政敌受其打压,无辜受戮者众。
帝乾隆虽知和珅之事,赖以为左右臂助,无可奈何,亦助涨和珅气焰,和珅一党,遍布朝野,风声鹤唳。
至乾隆五十四年,和珅之贪婪终触帝怒。朝野哗然,贪腐巨案震动天下,乾隆帝不得不正视此祸国奸臣。然木已成舟,和珅家资巨万,富可敌国,远超群僚。
和珅自知罪孽深重,恐遭不测,乃作长书以表忠心,述己功绩,乞乾隆怜悯,许其改过自新。更愿倾尽家财,以求赦免,涕泪横流,辞官谢罪,誓不复入仕途。
继而,和珅四处奔走,结党营私,以求朝中重臣为之缓颊。贿赂乾隆心腹,以权势相诱,冀望于帝前开脱罪责。又频遣使臣,传递乞怜之音,哀声遍野。
昔日权倾一时之和珅,今成待宰羔羊,唯余求生之本能,作最后之挣扎。幸而,乾隆帝终动恻隐,于乾隆五十五年冬,赦其死罪,赐以生机。
然此转机,不过暂缓其命。及至乾隆六十四年,帝崩,嘉庆继统。嘉庆素恶和珅,即下诏捕之,旋定其罪。
和珅再入囹圄,取乾隆所赐“保命诏书”,冀望脱难。然诏书启处,唯三字赫然在目,曰:“保全尸”。
和珅至此绝望。四十九岁之年,和珅自缢狱中,贪欲之魂终归尘土。
读史者曰:
观和珅之覆辙,可知贪欲之害,烈于猛火,深于沧海。一念之差,清浊立判;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初入仕途,和珅尚清,然权欲熏心,终至沉沦。其一生之轨迹,警世恒言:人当慎欲,以道德仁义束己,方能免蹈覆辙,不入深渊。
故世人当以此为鉴,戒贪止欲,修心养性。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常怀敬畏之心,行止有度,方能保真心之纯洁,守人格之尊严。
愿诸君共勉之,勿使贪念蔽良知,勿让私欲噬真心。持身以正,守道而行,则人生路途,必能坦荡光明,无愧于天地,无愧于本心。
两代盛世,和珅功劳真的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