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这首《西江月•井冈山》,是毛主席在一九二八年秋所创作的词。
一九二七年九月,毛主席领导并发动了著名的秋收起义,随后带领工农革命军走上了井冈山,开辟并创建了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但国民党反动派想要扼杀新生的根据地,于是经常派军队去围剿,毛主席领导工农红军,在开冈山黄洋界地区打败了敌人的进攻,粉碎了敌人的企图,巩固了新生的根据地。战后,毛主席写下了这首描绘这一战斗场景的《西江月•井冈山》。
建国后,毛主席还曾亲笔书写下了这首词,重现了那个艰难困苦的岁月。
我们欣赏一下毛主席的墨宝。
毛主席这件墨宝,笔迹与众不同,和以往圆润细腻的书法作品大相径庭。
这件作品,给我们的第一视觉,写得大气磅礴,气势如虹,较多运用枯笔去书写,字形也写得特别大而险。
全篇字体结构疏朗大气,字体不注重规整典雅,主要着力表现一种浩然正气和豪迈激昂的精神境界。如篇中的“西”字、“山”字、“闻”字、“动”字、“城”字、“隆”字、“报”字等许多字,写得凛然大气,不拘小节。
篇中墨色表现非常丰富,一个字内,丰润的笔画和枯老的笔画相间而现,呈现出一种立体感。如“江”、“月”、“山”、“角”、“成”、“黄”、“宵”等字。
当然也有写得非常猷韧飞劲的字,比如第三图中的“军”字,中间一竖,笔画看似纤细,实则非常沉稳健实,从头到尾,贯穿放纵,尽力伸展,而笔端在纸上摩擦,不见半点轻飘,如锥划沙,落地有痕。
篇中欹侧险绝的字形、苍老枯涩的笔迹,仿佛向我们诉说着战争年代的艰难困苦,诉说着创业初期的不易,如一幅画一样,带着我们重温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