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亚洲、以行动为导向的独立研究和咨询机构,亚洲公益事业研究中心(Centre for Asian Philanthropy and Society, 以下简称“CAPS”),近日发布了其最新的政策简报——《采购向善:透视亚洲政府社会采购》。该简报结合了CAPS旗舰研究《好公益指数2024》在亚洲17个经济体对2,183家社会服务组织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以及23位亚洲社会部门专家的见解,指出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向社会部门采购产品或服务可以实现双赢。但由于社会部门的能力限制和政府采购流程潜在的问题,政府采购的社会服务功能尚未得以充分利用。CAPS提出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政策框架,以协助促进社会部门参与政府采购。
通过向社会服务组织购买产品或服务,政府可有效利用这些组织多年积累的专业经验和社会网络,在为社会组织提供重要的收入来源、支持社会部门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然而, 《好公益指数2024》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的 17 个经济体中, 只有32%的社会服务组织曾参与政府采购。其中,中国、韩国和日本的社会组织获政府采购的比率较高,分别达到73%、58%和49%,而菲律宾、斯里兰卡和柬埔寨的比率则仅为8%、12%和13%。另外,亚洲的社会服务组织从政府采购项目中获得的收入仅占其总收入的9%。由此可见,政府向社会服务组织购买产品或服务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政府采购的社会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挥。
社会部门参与政府采购面临诸多障碍,其中社会组织的能力问题尤为突出。这包括资源不足导致生产和质量受限,人员匮乏使得信息获取不畅,以及资金有限打消参与积极性等多个层面。此外,繁琐复杂的政府采购流程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服务组织应对这些问题的难度。
政府在社会部门的采购优惠政策主要面向社会企业,非营利组织机会有限。政府将社会企业视为创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可以用于促进青年就业,而非营利组织则常被视为纯粹的慈善机构。CAPS 认为,向非营利组织开放采购机会可以帮助这些组织获取更多可持续的资金来源,从而减少对慈善捐款、公益事业、政府拨款和补贴的依赖性。
非营利组织通常担任知识伙伴和福利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而社会企业则更有可能成为服务供货商。政府为非营利组织提供的机会有限且往往专注传统的社会福利服务,如老年人护理、残疾人护理和儿童保育。
现行的社会采购政策设计造成了社会服务组织之间的结构性差异,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与政府有合作关系的大型和老牌组织对小而新的组织产生“挤出效应”。大机构通常能够获得更多的合作和采购机会,而新成立的社会服务组织则较难进入这个领域,所能获取的资源和机会也受到限制。另外,亚洲的社会部门普遍缺乏正式的行业代表人员或机构,合作关系的建立更多依赖于人际关系,这种情况加剧了社会服务组织在获取机会方面的不平等。
CAPS在该简报中提出了 “三阶段政策框架” ,建议政府通过针对性的政策调整,解决限制社会采购的瓶颈问题,优化整体采购生态,并促进社会采购的广泛发展。CAPS联合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夏露萍博士表示:“CAPS很高兴能就亚洲政府社会采购政策的前景进行探讨。我们建议政府充分发挥社会采购的优势和潜力,与服务于弱势群体的一线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这样不仅能够加强这些社会组织的实力,也有助于政府制定贴近实际需求的采购政策。另外,鉴于亚洲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多样性,各经济体需要充分了解当地情况,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社会采购政策,而非采取 ‘一刀切’的策略。”
欲查阅完整报告,请浏览:https://caps.org/work/our-research_procurement-for-good-government-procurement-from-the-social-sector-in-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