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背后的传奇:司马迁遭受宫刑,妻子柳倩娘为什么选择离开

趣史探奇 2023-11-11 23:45:21

《史记》是一部历史巨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更是对后世史学和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归功于它的作者,西汉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然而这部作品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心酸的过程。司马迁和他的家人,特别是他的妻子--柳倩娘,为了司马迁能完成这部巨著,忍辱负重的背后故事令人扼腕叹息。

司马迁以一人之力完成这部著作着实不易,特别在遭受宫刑之后,身心受到摧残的情况下,以顽强的意志完成这部著作,更是令人肃然起敬。

司马迁遭受宫刑,是受到“李陵事件”的牵连,让司马迁的人生遭遇重大变故和打击。

公元前99年,司马迁正在撰写《史记》的工作中,这一年汉武帝出兵打击匈奴的右贤王。汉武帝对此次战役高度重视,他选派了自己的大舅子、贰师将军李广利,带领大军前往祁连山区域。为了确保战役的成功,汉武帝还特地派遣了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从居延出发,深入匈奴的腹地进行骚扰。

李陵本来负责运送粮草,李家此时已经败落,他一心想要恢复先辈的荣光。当李广利被匈奴人围困时,他感觉出头的机会来了,飞书给汉武帝,请求带兵去救李广利,武帝拨给他五千步卒。

他率领着五千步兵,深入敌后,凭借顽强的战斗作风和精妙的战法,杀伤匈奴骑兵一万多人。但最终寡不敌众,李陵的五千士兵被八万匈奴大军围困,经过八天八夜的激战,弹尽粮绝,李陵本想自杀殉国,但被手下阻拦,只好被迫投降,等待机会返回汉朝。

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回长安,汉武帝震怒,要将李陵全家处死。此时李陵的好友,太史令司马迁,在朝堂上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的投降并非背叛,而是有所隐情,更不能诛杀李陵全家。但他的这一行为,触怒了汉武帝,何况司马迁只是一个小官,司马迁因这件事被判处了宫刑。

宫刑,又被称为腐刑,其实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惩罚,而是一种可以赎回的刑罚。这意味着什么呢?简单来说,受刑者可以通过支付一定的赎金来免刑。

但司马迁并没有选择支付这笔赎金。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他不够重视自己的身体,或者是因为他太过于自负,不愿意低头?其实,真相并不是这样。

司马迁在他后来的《报任少卿书》中解释了这个问题。他说,他之所以没有支付赎金,是因为他家中贫困,根本没有足够的钱来支付这笔费用。司马迁出身于一个有着世代为官的家族,他自己也在朝中做了太史令长达9年之久,为何没钱呢?

首先司马迁只是一个小官,为人正直清廉,收入微薄。更重要的是,他正在编订史书,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单是大量的竹简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他还要去全国各地走访求证,又是一大笔开支。

其实,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还提到了另一个更为令人心酸的事实。他说,当他遭受困境的时候,需要钱的时候,那些平时与他关系亲近的朋友和亲戚,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伸出援手。

无奈之下,司马迁选择忍受宫刑并继续完成《史记》。司马迁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完成《史记》不仅是他个人的理想,也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

司马迁深知历史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真实、完整的历史记载,后人才能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他希望通过《史记》为后世留下一个真实、客观的历史镜像。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反映了他对生死的看法。他认为,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或信仰,死亡是可以被接受的。而对他来说,完成《史记》这样的伟大作品,比个人的生死更为重要。

司马迁在受刑后,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忍辱负重继续完成史记的创作。这时,他的妻子柳倩娘默默地支持他。柳倩娘深知丈夫的苦痛,为了不打扰丈夫创作,她选择了离开,每月只回去看望他一次。

柳倩娘出身于名门望族,是飞将军李广的外孙女。这样的背景意味着她在年轻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学和历史知识。

柳倩娘与司马迁是通过李陵的介绍相识的。两人因为共同的兴趣和背景而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并最终成婚。在他们的婚姻生活中,柳倩娘不仅是司马迁的伴侣,还是他的知己和助手,支持他完成《史记》这部伟大的作品。

当司马迁因为李陵辩护而遭受汉武帝的惩罚时,柳倩娘展现出了极大的坚韧和勇气。尽管面对丈夫的困境和家庭的颠覆,她仍然坚守自己的信仰,支持丈夫完成他的历史使命。

据说为了保护《史记》不被毁灭,柳倩娘选择隐退,出家改名换姓。但这是后人的猜测和传说,没有确凿的史料证据。

司马迁病故后,柳倩娘与儿子女婿将其安葬,并植柏以记,用余生继续守护司马迁。

孝宣帝刘询即位后,政治气候相对宽松,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将《史记》献出,并公之于众,使其成为了历史的经典。

柳倩娘是一个坚韧、勇敢、忠诚的女性形象。她与司马迁的爱情故事,以及她为了家庭和历史使命所做的牺牲,都使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令人敬仰的女性角色。但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对她的了解仍然有限,只能通过后人的传说和文学作品来评价她的一生。

0 阅读: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