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这句2000年前西汉人的智慧箴言,如今被无数企业家奉为圭臬,却让许多普通人陷入困惑:难道勤劳真的无用?
答案或许残酷,但历史与现实早已给出验证:财富的底层逻辑,从来不是“拼命”,而是“借势”与“破局”。

这句话出自西汉桓宽的《盐铁论》,源于汉昭帝时期著名的“盐铁会议”。当时,朝廷围绕盐铁专营政策展开激烈辩论:
桑弘羊派主张国家垄断盐铁,集中资源增强国力;
贤良文学派反对垄断,提倡自由经济。
桓宽将这场辩论整理成书,核心矛盾直指“国家管控”与“市场自由”的博弈。而“富在术数,利在势居”正是桑弘羊派的核心论点,强调财富积累需依赖政策工具(术数)和宏观趋势(势居),而非个体蛮力。

术数指国家通过盐铁专营、平准均输等政策调控经济(类似现代财政与货币政策);
势居指占据资源垄断地位(如盐铁产销权),顺应时代需求(如汉朝对匈奴战争需财力支撑)。
本质上,这是一场关于“分配权”的争夺——谁掌握规则制定权,谁就能主导财富流向。

“术数”的本质是方法论 > 体力。农耕时代,两人种地,一人用锄头,一人发明水车灌溉,后者效率提升百倍。“术”是技术,“数”是规律,掌握方法与规律才能突破体力极限。
互联网时代,程序员写代码取代手工记账,电商平台颠覆实体零售——工具和模式的创新,永远是财富的杠杆。

“势居”的真相是位置决定价值
地理之势如沿海城市因贸易崛起(如上海、深圳),资源型城市因矿藏兴盛(如鄂尔多斯);
时代之势如90年代下海潮、2000年互联网、2010年移动支付——踩中趋势者,事半功倍;逆势者,举步维艰。
正如《盐铁论》所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现实案例:那些“借势破局”的赢家
1. 马云与阿里巴巴:术数×势局的完美结合
术数:创建支付宝解决信任问题,用大数据重构零售;
势居:抓住中国加入WTO后的外贸红利,押注互联网普及浪潮。
结果20年成就万亿帝国,而同时代无数小商家仍在“力耕”中挣扎。

2. 雷军与小米:风口上的“势居哲学”
术数:用互联网模式做手机(砍渠道、重粉丝、性价比),颠覆传统制造业。
势居:2010年智能手机爆发前夜,雷军断言“站在风口,猪也能飞”。
结果小米10年跻身世界500强,而诺基亚因固守“力耕”(硬件优势)黯然退场。

3. 张一鸣与字节跳动:算法的“术数革命”
术数:通过算法推荐(而非人工编辑)实现内容精准分发;
势居:抓住5G普及后的短视频风口,避开与微信的正面竞争。
结果抖音全球用户破10亿,传统媒体平台则陷入流量困局。

普通人如何应用“术数”与“势居”?
1. 提升“术数”能力
学习底层规律:经济学、心理学、技术趋势(如AI);
掌握工具:Excel自动化、自媒体运营、数据分析——用效率碾压体力。
2. 捕捉“势居”机会
观察政策与产业:碳中和、老龄化、乡村振兴——政策红利所在即趋势;
借平台崛起:抖音带货、跨境电商、知识付费——个体依附大势,方能以小搏大。
3. 警惕“伪勤奋”陷阱
财富属于“规则制定者”而非“规则服从者”。

2000年前,《盐铁论》已道破财富的本质:“勤劳”是生存的基础,但“破局”才是跃迁的关键。普通人若想逆袭,必须:
1. 从“劳动者”变为“设计者”(掌握术数);
2. 从“追随者”变为“预见者”(占据势居)。
正如书中所言:“大破大立,不破不立”——打破“力耕”思维,方能真正“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