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谭嗣同七绝4首曝光,网友泪目,豪迈与温柔并存

火云上有诗词 2024-08-10 21:00:44

狱中题壁 晚清 ·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崙。

《狱中题壁》是晚清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深沉的历史背景、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悲壮的牺牲精神,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望门投止思张俭:这里用东汉末年张俭的典故。张俭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谭嗣同借此表达自己对出逃的维新领袖(如康有为、梁启超)的关切和期望,希望他们能得到人们的保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杜根是东汉末年定陵人,因上书要求邓太后还政而被装入袋中摔死,但行刑者同情他,让他逃过一劫。谭嗣同以此自比,表达自己虽身处绝境,但仍忍辱负重,等待时机,以完成变法大业。

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毫不畏惧,反而仰天大笑,展现了他的英勇和悲壮。

去留肝胆两昆仑:关于“两昆仑”的解释,有多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大刀王五;另一种认为“去”指康有为(已出逃),“留”指自己。但更广泛的理解是,这里的“昆仑”比喻高大、雄伟,意指去者和留者都具有光明磊落、肝胆相照的品格,如同昆仑山一般巍峨。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光绪皇帝实行变法,但不久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谭嗣同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在狱中,谭嗣同写下了这首《狱中题壁》,表达了他对变法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个人牺牲的坦然接受。

这首诗以凝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谭嗣同作为维新志士的高尚情操和悲壮情怀。前两句运用典故,既表达了对出逃领袖的关切和期望,又表达了自己忍辱负重、等待时机的决心。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作者面对死亡的英勇和悲壮,以及对自己和战友们光明磊落品格的赞美。整首诗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和牺牲精神,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戊戌北上留别内子 晚清 · 谭嗣同

戊戌四月初三日,余治装将出游,忆与内子李君为婚,在癸未四月初三日,恰一十五年。颂述嘉德,亦复欢然,不逮已生西方极乐世界。生生世世,同住莲花,如比迦陵毗迦同命鸟,可以互贺矣。但愿更求精进,自度度人,双修福慧。诗云:

婆娑世界普贤劫,净土生生此缔缘。

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

《戊戌北上留别内子》是晚清维新派领袖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前夕,即将离家北上参与变法运动时,写给妻子李闰(字慧敏,一说是名李闰)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与妻子之间深厚的夫妻感情,还寄托了对未来变法事业的期望和对夫妻二人共同修行、追求精神升华的愿景。

前两句“婆娑世界普贤劫,净土生生此缔缘”,以佛教的宇宙观和修行理念开篇,婆娑世界指的是我们所处的充满苦难与烦恼的尘世,普贤劫则暗指一个充满智慧与善行的时代或时期。净土则指佛教中的清净无染的极乐世界,生生缔缘意味着两人在这纷扰的世间中,因缘际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期待在更高层次的修行中继续这份情缘。

后两句“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回顾了与妻子共同走过的十五年岁月,这十五年中,他们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修行道路上的同道中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妻子在家庭中承担起了养育双亲、抚育侄儿的重任,展现了她的贤良淑德,让谭嗣同深感感激与敬佩。

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谭嗣同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生深刻思考的体现。在即将踏上变法征途之际,他通过这首诗与妻子告别,同时也为自己和妻子树立了一个崇高的精神目标。

潼关 晚清 ·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首句写景:“终古高云簇此城”,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了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高高的云层簇拥着这座雄关,既突出了潼关的险峻,又暗示了它的历史悠久和地位重要。

次句写声:“秋风吹散马蹄声”,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和“马蹄声”引入诗中。这里不仅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了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秋风中的马蹄声,既表现了旅途的艰辛,也暗含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三、四句抒情言志:“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两句诗以黄河和秦岭山脉为例,进一步展现了潼关一带的自然景观和诗人的壮志豪情。黄河流入辽阔的原野,却还嫌受到束缚;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后,更显得起伏不平、连绵不绝。这里既是对自然景色的真实描绘,也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诗人借自然之景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表达了对自由、对解放的渴望和追求。

《潼关》这首诗以其豪迈奔放的风格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潼关一带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壮志豪情。它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写景诗,更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和理想抱负的抒情诗。

画兰 晚清 · 谭嗣同

雁声吹梦下江皋,楚竹湘舲起暮涛。

帝子不来山鬼哭,一天风雨写离骚。

谭嗣同的这首《画兰》诗,虽名为“画兰”,实则借兰之清雅高洁,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深沉感慨与忧国忧民之情。全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充满了象征与隐喻。

首句“雁声吹梦下江皋”,以雁声起兴,雁是候鸟,常象征远行与归思,这里“吹梦”二字,既指雁声惊醒了梦境,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思绪纷飞。江皋,即江边高地,这里或许也暗指诗人所处的时代边缘,或是他心中的某种高远志向未能实现的境地。

次句“楚竹湘舲起暮涛”,进一步描绘了江南水乡傍晚时分的景象。楚竹,指楚地的竹子,常用于制作乐器,此处或可理解为音乐的象征,也暗含了楚文化的深邃与悲壮。湘舲,即湘江上的小船,暮涛则指傍晚时分的波涛,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和苍凉之美,同时也隐含了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动荡。

第三句“帝子不来山鬼哭”,帝子,通常指古代神话中的天帝之子,这里可能借指某位贤能的君主或理想中的政治领袖未能出现。山鬼哭,则是一种夸张而富有想象力的描绘,用以表达世道的混乱、人心的惶恐以及对于美好事物逝去的悲痛。这一句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忧虑。

末句“一天风雨写离骚”,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风雨交加的天象,既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象征着时代的风云变幻和诗人内心的激荡。而“写离骚”三字,则直接点出了诗人以诗抒怀、寄托忧思的意图。《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以其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的精神著称,诗人以此自比,表达了自己虽处逆境却仍坚持理想、不屈不挠的情怀。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变革的迫切期望。



0 阅读:10

火云上有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