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赵孟頫的山寨帖,为啥好多名人都学过?

纆缘有文 2025-03-28 12:15:28

从清末民初到解放前后,有一本字帖在民间非常的流行,它既不是王羲之的《兰亭序》,也不是欧阳询的《九成宫》,而是一本署名赵孟頫的大楷《四时读书乐》。

时光倒退50到100年甚至更久远,那时很多人的书法启蒙都是从这本字帖开始的。

赵孟頫大楷《四时读书乐》是清末民初广为流传的书法作品,虽署名赵孟頫,但其真伪存在争议。该作品以宋代翁森的劝学诗《四时读书乐》为内容,以赵体楷书书写,融合了传统法度与艺术创新。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

一、作品背景与内容

诗文内涵《四时读书乐》是宋末元初诗人翁森创作的七言律诗组,分咏春、夏、秋、冬四季读书之趣。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如春之落花、夏之蝉鸣、秋之霜月、冬之炉火),将读书的愉悦与四季之美结合,倡导“乐读”而非功利性苦读,具有高雅的情趣和哲学深意。此诗被《四库全书》收录,民国时期编入教科书,影响力深远。书法与诗文的结合赵孟頫以楷书书写此诗,将诗文意境与书法形式统一。诗中“绿满窗前草不除”“数点梅花天地心”等句,通过赵体圆润劲挺的笔法,呈现出文人雅士的闲适与超然,书法与诗意相得益彰。二、书法艺术特色

用笔与线条作品以中锋为主,笔画圆润饱满,兼具遒劲与秀美。起笔轻盈,收笔稳健,如“春”“乐”等字笔画流畅,牵丝映带自然,体现了赵体“圆熟妍美”的特点。部分笔画略显生硬,与赵孟頫公认真迹(如《胆巴碑》)的细腻变化存在差异,成为伪作争议的焦点。结体与章法结体偏扁方,疏密得当,重心平稳,保留了唐楷的严谨法度。如“书”“斋”等字横向取势,端庄大气;整体布局行距错落,疏密有致,既有传统楷书的规整,又透露出行书的灵动感。墨色与神韵墨色浓淡相宜,线条质感丰富,部分笔画因“涨墨”效果形成虚实对比。虽为楷书,但笔意连贯,节奏明快,展现出赵体“楷中带行”的独特韵味。三、历史地位与影响

伪作争议与艺术价值该作品被普遍认为是托名赵孟頫的清代仿作,可能出自成亲王、陆润庠或民间书家之手。其风格更接近清代馆阁体,用笔较赵孟頫真迹更为程式化,但因其技法精湛、形神兼备,仍被视为楷书典范,甚至被误作赵体入门范本。文化传播意义作为清末民初流行的字帖,此作推动了赵体书法的普及,尤其对硬笔书法影响显著。其“雅俗共赏”的特质,使普通学子得以接触经典书风,成为连接文人书法与大众审美的桥梁。四、真伪辨析与启示

风格比对对比赵孟頫真迹《玄妙观重修三门记》或《胆巴碑》,可发现《四时读书乐》用笔更显拘谨,缺少赵体特有的“华滋遒劲”与行书笔意,结体亦偏于方正,缺乏真迹的宽绰秀美。伪作的文化意义虽非赵孟頫亲笔,但此作反映了清代对赵体的推崇与模仿,是“崇古”书风下的产物。其广泛流传也印证了赵孟頫作为“楷书四大家”的历史地位,以及书法艺术在民间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结语

赵孟頫大楷《四时读书乐》无论真伪,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文化符号。其融合诗书之美,既传承了赵体的典雅风韵,又折射出清代书法教育的时代特征。对于学习者而言,此作可作为研究赵体流变与清代馆阁体的切入点;对于鉴赏者,则需以辩证眼光看待其艺术价值与历史局限性。正如翁森诗中所言,“读书之乐何处寻?”或许答案不仅在于诗文本身,更在于后人通过书法对经典的反复诠释与传承。

大楷《四时读书乐》

其实只要看过几本赵孟頫的字帖,就很容易做出一个判断:它很像赵孟頫,但绝对不是赵孟頫。应该是后人写的这本字帖,假托赵的大名。

1 阅读:167

纆缘有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