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忠臣被冤斩,锦衣卫前去抄家时落泪,太后得知后水米不进

爱喜扬扬 2025-02-23 08:26:52

在公元1457年2月的某一天,于谦在百姓那满是不舍的目光注视下,一步一步缓缓地朝着刑场走去。彼时的他,已然走到了自己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即将面对生命的终结。那缓缓前行的身影,承载着太多的故事与无奈,而这,便是于谦人生中的最后一刻了。

当孙太后听闻于谦已然被处斩的消息后,那可真是又惊又怒啊。她怎么也没想到,事情居然会发展到这般地步,当下便气得不行,对着自己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就是一通大骂。在这之后的好几天时间里,孙太后整个人都沉浸在极度的悲愤之中,连一口水都不愿意喝,一粒米也不想吃,就那么一直沉浸在痛心疾首的情绪里难以自拔。

大家可能会好奇,在当时那个时期,于谦到底是因为什么样的缘由而被明英宗给处死了呢?而且啊,当时的百姓对于谦那可是表现出了恋恋不舍的态度,这又是为什么呢?

战神亲征

于谦在年少时期,对待学习那可真是极为用功啊。他心中怀揣着一个远大的理想,就是盼着有朝一日能够进入朝廷为官,从而去实现自身那些伟大的抱负。而且啊,他一直以来都特别崇敬文天祥,也希望自己能像文天祥一样,在面对国家大义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为自己的祖国尽忠效力,把满腔的赤诚都奉献给这片土地呢。

之后,于谦凭借自身的学识与努力,顺利通过了科举考试,成功考中了进士。自此,他便踏入了官场,开启了自己在官场中的生涯历程,在仕途之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于谦这个人,不管他处在什么样的职位之上,始终都怀着一颗对自己国家无比忠诚的心呢。而且,他对百姓也是极为爱戴的,心里时刻装着百姓的冷暖,真心实意地为百姓着想。

于谦有一个极为突出的优点,那便是清正廉洁。要知道,贪污受贿这种事儿,他可是从来都不会去做的。就这一点,放在自古以来那么多官员当中来看,真的是很多人都难以企及的呢。

于谦有个较为明显的不足之处,那就是他性格十分刚直,而这样的性格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得罪他人。

在明宣宗朱瞻基继承皇位之后啊,发生了一件事儿,那就是他的叔叔朱高煦竟然发动了叛乱呢。不过这叛乱也没能闹起来多久,很快就被朝廷给平定下去啦。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那位后来大名鼎鼎的于谦,也跟着出征平叛的大军一同前往了呢。

朱高煦这人啊,胆子可真是不小,居然敢谋划谋反这样大逆不道的事儿。不过呢,当他面对于谦那言辞极为激烈的一番攻击时,却一下子就没了辙,被说得哑口无言,根本找不到话来回应。

后来,史学家们根据相关情况做了一番推测呢。他们觉得,就算朱高煦真的谋反成功,最后当上了皇帝,于谦针对他的那种毫不留情的语言攻击恐怕只会变得更加猛烈。为啥会这样呢?那是因为于谦的这种表现,完完全全是源于他内心深处那份无比真挚的忠诚。于谦这个人,那可真的是非常难得的一位人才呢,他就是凭借着这份忠诚,在面对可能出现的那种情况时,也会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不会有丝毫的退缩和改变哦。

在朱瞻基驾崩之后,他着重挑选出了三位顾命大臣呢,这三位大臣就是后来声名远扬的“三杨”啦。

于谦在当时颇受“三杨”的器重,也正因如此,他获得了提拔的机会,得以在仕途上更进一步。然而,这样顺遂的好时光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没多久,“三杨”便一个接一个地离世了。

在他们离世之后,宦官王振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启了属于他的一段历程。

在当时那个时期,王振可是深受明英宗朱祁镇的器重呢。就因为背后有英宗的庇护,这王振的行事作风那是越来越张狂了。你瞧瞧,他居然胆大到在皇宫这样庄重肃穆的地方,公然当着众人的面收受贿赂,实在是太过分啦。

另外,王振的行事作风极其嚣张。他公然放话宣称:“要是有谁一心想着能当上大官,那很简单,只要多给我送些钱来就行啦。”

事情发展到这样的地步,朝中出现了一种情况,那就是有许多大臣陆陆续续地都开始给王振送钱了。

哪怕最终没办法升职,但是起码王振收了钱,从常理来讲,收了钱之后应该就不会做得太绝情、太无情无义了。

在那个时候,于谦因其自身的性格特点,没少在无意间得罪一些人呢。面对这样的情况,就有人站出来给于谦出主意啦,那人劝于谦说:“你,不妨去给王振送点钱吧。要知道,只要这么做了,往后你可就有了坚实的靠山啦,很多事情也就好办多啦。”

于谦听闻之后,脸上带着笑容,轻轻抖了抖自己的袖子,口中说道:“满是清风。”他这话所表达的意思呢,就是在表明自己身上是一分钱都没有的。

在朱祁镇登上皇位之后啊,大明王朝便陷入了诸多的动荡不安之中。那时候,北方的瓦剌势力可不得了,直接就集结起大军,气势汹汹地朝着大明这边杀奔而来,一下子就给大明王朝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使得整个局势变得十分紧张起来。

话说朱祁镇得知了这件事,那心里头是极为不屑的。他当时正发愁呢,愁啥?愁自己刚上位,都没什么事儿可干。就这么着,朱祁镇扯着嗓子嚷嚷起来了,一个劲儿地说要亲自率军去出征呢。

在那个时候,有不少大臣对于某件事纷纷表示不同意呢。然而,唯有王振这个人,在旁边一个劲儿地怂恿朱祁镇,坚决主张朱祁镇一定要亲自去出征才行。

朱祁镇打从出生起,就一直没迈出过家门。真的一点儿都不夸张,他很可能连普通百姓家里养的那些家禽都认不全呢。至于说到带兵打仗这事儿,那就更是无从谈起啦,他压根就没那方面的经验和能力。

朱祁镇表现得极为自信,他斩钉截铁地宣称:“我得像我父亲以及太爷爷那般,亲自率军出征,一定要建立一番了不起的功绩才行!”

朱祁镇就没想过,他哪有能和自己的先祖相比较的资本呢?

朱棣与朱瞻基这两人,在他们年少时期都是在军营里面成长起来的呢。要知道,军营的生活可不简单,他们长期身处其中,而且还时常要奔赴战场去打仗呢。正是由于他们有着这样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历经战火洗礼的成长经历,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也磨炼出了非凡的胆识与气魄,所以后来他们才有足够的勇气亲自率军出征呢。

再来看朱祁镇,他连家门都没怎么出过,这也就罢了。关键是对于兵法方面,那可真的是完全不懂,一窍不通的程度,对兵法知识可以说是毫无所知呢。

北京保卫战

之后呢,朱祁镇就率领着足足二十万的大军启程出发啦。这一路上啊,在王振的不断蛊惑之下,朱祁镇的种种表现让人感觉,他这次带着这么多兵出来,压根就不像是正儿八经来打仗的样子,反倒更像是出门游玩一般,那状态和做派可真是让人有些捉摸不透呢。

瞧啊,有五十万的大军呢,他们摆出来的阵型就如同一条长长的巨龙一般。这事儿被也先知晓后,那可真是把他给逗得不行,都差点把大牙给笑掉啦。为啥他会笑得这么厉害呢?原来啊,这种摆成一条长龙似的阵型存在着很大的弊端,那就是首尾难以相顾。前头照应不到后头的情况,后头呢也没办法去顾及前头的状况,而这在兵家看来,可是绝对要忌讳的情形之一呢。

很明显,朱祁镇压根就没有察觉到事情已经发展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在当时的情境下,或许他还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完全没有对事情所蕴含的严峻性有清晰的认知呢,就这样在没有意识到严重性的情况下,继续着相关的行动或者处于相应的状况之中。

在那之后啊,由也先所指挥的瓦剌大军发动了攻势。他们在一系列的交战过程中,成功地把朱祁镇所率领的多达20万的大军给消灭掉了。这一场仗打下来,那后果可是相当严重的。朱祁镇这边呢,不但原本那些作战能力很强的精锐部队全都损失殆尽了,而且啊,朝廷里面那些起着关键作用的骨干人物也一下子少了许多呢。就拿张玉的儿子张辅来说吧,他也是在这场战役当中不幸离世,像他这样在朝中有着重要地位的人物的离去,对朝廷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损失。

好在当时于谦并未前来,要是他来了的话,那情况可就不妙了,大概率是会遭遇很多危险,面临极为不利的局面,极有可能出现不好的结果,真可谓是凶多吉少啊。

在明朝的历史进程当中,发生了一场极为著名的战役,也就是“土木堡之战”。这场战役的最终结果呢,是明军遭遇了惨重的失败,而且就连当时的皇帝朱祁镇都在战场上被敌方给生擒活捉了去。而在这场战役结束之后,出现了一个挺让人觉得讽刺的情况。朱祁镇居然被大家调侃似的称作“大明战神”呢,这可真的是带有十足的嘲讽意味,就这么被大家好好地嘲讽了一番呐。

这下子啊,瓦剌那边可真是高兴得不得了,就仿佛遇到了天大的好事一般,一个个都乐开了花。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呢,就是北京城中的那些官员们啦,他们可被愁坏了,一个个眉头紧皱,满心都是忧虑呢。

要知道,那可是整整二十万大军,这二十万大军堪称是整个国家的精锐力量呢。可如今呢,这么重要的精锐部队没了。要是在这种情况下,也先带着他的大军杀过来的话,就光靠着北京城里头这点老弱病残的力量,那是很难去抵挡得住的。

要知道,也先肯定是会来的。为啥这么说呢?因为这一回对于他们而言,那可是入主中原的绝佳机会,这么好的机会摆在眼前,他是绝对不会轻易放过的,肯定会抓住这个时机有所行动的。

果不其然,在那之后,也先确实率领着大批的军队朝着北京城的方向进发了。

在那个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儿,结果好多大臣知道以后,都被吓得哭了起来呢。你瞧瞧,整个朝堂之上,满朝的文武官员啊,竟然没有一个人能想出好的办法来应对。他们就只是在那儿不停地哭哭啼啼的,啥实际的主意都拿不出来。郕王朱祁钰看到这样的场景,心里那叫一个无奈,可又实在是没办法,只能看着这帮大臣们干着急呢。

在那之后,徐有贞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他说道:“大家看看啊,如今这北京城呢,感觉它的气数好像已经到头啦。依我之见,咱们不如干脆把都城迁到南京去吧。”

就在这个时候,于谦从外面走了进来,神色凝重且语气坚决地说道:“迁都这件事,那是绝对不可以去做的。要知道,北京可是咱们国家的根本所在。要是我们就这样轻易地离开了北京,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所有的一切都将会毁于一旦呐。大家不妨想想南宋的例子,南宋当年放弃了北方的大片土地,迁都到了南方,结果后来的情况大家也都清楚,那就是一路走下坡路,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危机。所以,我们可不能重蹈南宋的覆辙啊。”

当时有人提及迁都南京这一想法,于谦听闻后态度极为坚决,当即严正表明:“谁要是再提迁都南京之事,就应当立刻把他拖出去斩首!”徐有贞在一旁听到于谦这番话后,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喘一下,整个人都被吓得不轻。而且从这时候起,徐有贞的内心就暗暗地开始记恨起于谦来了,把于谦这番强硬表态当成了对自己的一种冒犯之类的,从此便在心里埋下了记恨的种子。

于谦所讲的话很有道理,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钰经过思考之后,就做出了留下来与也先进行对抗的决定呢。

在当时的局势下,朱祁钰成功继位了。而他的这一继位举动,意义十分重大,因为它成功地打破了也先所谋划的一系列阴谋。也先此前肯定有着自己的盘算和布局,企图通过一些手段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然而朱祁钰的继位,就如同在也先精心设计的棋局中落下了一枚关键的棋子,一下子打乱了他的计划,让他的阴谋无法再继续得逞下去。

在当时那个时候,也先率领着军队来到了北京城。他心里打着小算盘呢,想着可以利用朱祁镇这个人质,让明朝的军队因此而丧失掉战斗的意志。在他看来,只要能达成这样的效果,那自己就能够不费吹灰之力、毫无任何损失地顺利进入北京城,从而实现他心中的那些企图。

在这个时候,于谦已然担任起了兵部尚书这一要职。整个北京城的防御事务呢,全部都交由他来负责安排、布置了。可以说,在当下这种情形之中,于谦所扮演的角色就等同于明军的主帅,肩负着极为重要的职责,把控着北京城防御的大局呢。

他其实心里早就对也先的想法有了预料,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提前着手安排,让朱祁钰登上了皇位呢。

要知道,当时已经有新皇坐镇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呢,之前一直被当作某种工具,比如用来当冲锋盾牌的朱祁镇,这会儿就彻底没了用处。就在这一瞬间,恐怕真的就是朱祁镇人生当中最为绝望的时刻啦。他满心绝望地想着,忍不住在心里发问:“难道所有的人都把我给抛弃了吗?”

话说那也先啊,在经过一番观察和考量之后,觉得朱祁镇已经没什么太大的利用价值了,对他而言似乎已经不太“好用”了。但令人意外的是,也先并没有狠下心来把朱祁镇给杀掉,而是选择将他留在了自己的军中。为啥要这么做呢?其实也先心里也打着小算盘呢,他想着啊,虽说朱祁镇现在看着好像没多大用处了,可谁能说得准以后的事儿,说不定在往后的某个时候,朱祁镇还能发挥点作用,派上点用场呢,所以就暂且把他留在军中了。

情况既然已经发展到了这般地步,似乎也没有别的办法了,那就唯有派遣军队去展开攻打行动啦。就这样,在这样的局势之下,矛与盾之间的激烈战斗终究还是正式拉开了帷幕。

在也先的统一指挥之下,瓦剌部队展开了一系列对城门的攻打行动。他们接连对好几处城门发起攻击,然而每次的进攻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均未能成功突破城门。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道城门是由于谦亲自率领部队在那里进行防守的,这无疑给瓦剌部队的攻城行动增添了很大的阻碍。

在这场战争进行的过程当中,发生了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那就是也先的弟弟不幸在战场上丢掉了性命,战死沙场了。

莫须有

也先看到眼前的这一幕,心里头直犯嘀咕,觉得特别纳闷儿。心里想着:“之前不都已经说好了嘛,对面应该都是些老弱病残。可瞧瞧现在这情况,怎么这些人一个个的战斗力都这么强悍呢?这可和说好的完全不一样。”

就在战斗即将打响之前的这个关键时刻,于谦着手做了一系列的兵力筹备工作呢。他先是在城里头开始了临时的招募行动,从城中各处召集了不少新兵,以此来补充兵力。并且呢,于谦还积极地从周边着手,调集了一部分来自附近其他城市的兵源,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尽可能地充实己方的战斗力量。

要知道,这里面最为关键的,其实是将士们保家卫国的那份信念呢。这份信念可太宝贵啦,它所蕴含的力量简直是无比强大,堪称是最为无敌的存在。在保家卫国的征程中,正是靠着这份坚定的信念,将士们才能不畏艰难险阻,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了守护家国而不懈奋斗呢。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北京城在被攻打了一段时间后,却始终难以攻克下来。与此同时呢,其他地方的部队正接连不断地朝着北京城这边赶来支援。在这样的局势下,也先仔细观察一番后,意识到再继续攻打下去恐怕形势对自己会越发不利,于是只好下达了撤兵的命令。

在北京保卫战落下帷幕之后呢,朱祁镇就彻底没了什么可供利用的价值啦。这时候,也先琢磨着留着他也没啥用了,便干脆把他给放回去了。后来呢,有不少人就此事调侃起来,还打趣地说道:“您瞧瞧,这大明战神可是从外面‘学成归来’咯。”

常言说:“一山不容二虎”,在古代的皇室中就发生过这样类似的情况。朱祁镇曾经失去了皇位,可心里一直想着要复辟重登皇位呢。然而当时坐在皇位上的朱祁钰自然是不愿意把皇位拱手相让。就这样,双方僵持不下,最后呢,朱祁镇干脆直接发动了兵变,通过这种强硬的手段,硬是把皇位又重新夺回到了自己手中。

在发生的那场事变当中,于谦竟然也被抓起来了。而给他定下罪名的人呢,其中有之前的徐有贞,另外还有一位名叫石亨的大将呢。

话说有个叫石亨的人,那可真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呢。在北京保卫战期间,于谦出于对局势以及石亨能力等方面的考虑,还特地向皇帝上书,请求提拔石亨担任大将之职呢。按常理来说,于谦如此看重他、举荐他,他应该感恩才对,可他却偏偏做出了恩将仇报的事。这其中呢,其实是和于谦的性格存在一定关联的。

在当时那个时期,要是有谁犯了错,于谦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那可是丝毫不讲情面的,不管对方是谁,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一点儿也不会因为人情关系之类的就有所姑息或者从轻发落呢。

就这样,在一些人的恶意诬告之下,于谦最终被判定犯下了死罪。从这一情况其实不难明白,朱祁镇对于谦心里头是极为不满的。为啥这么说呢?要知道,当初可是于谦带头出面,把朱祁钰推上了那个位置呢,所以朱祁镇才会有这样的态度。

要知道,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于谦所做的一系列举动,实际上等于是间接地把朱祁镇的皇位给剥夺掉了。可那个时候呢,朱祁镇已经被瓦剌给抓走了。发生了这样的状况,那又能去责怪谁呢?这事儿其实也是在当时那种复杂又危急的局势下所导致的结果。

就这样,在众人那满是惋惜的目光注视之下,于谦一步一步地、缓缓地朝着刑场的方向走去。那一道道惋惜的目光仿佛带着无尽的不舍与慨叹,然而于谦却神色坚定,步伐虽缓,却透着一种坦然,最终慢慢地踏上了那令人揪心的刑场之地。

于谦不幸离世之后,孙太后这才知晓了相关情况,顿时气愤不已。随后,孙太后便将朱祁镇唤到跟前,严厉地斥责道:“你想想看,就算于谦真的犯了什么罪过,那也不至于要将其处死!哪怕是把他贬为普通百姓,那也是一种处理的方式嘛,怎么就直接给处死了呢!”

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孙太后的心情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连着好几天的时间,她都吃不下饭呢。每到用餐的时候,看着满桌的饭菜,却丝毫没有胃口,只是坐在那里,满心都被之前发生的那件事所萦绕,根本就没有心思去动那些饭菜。

有这么个事儿,据说于谦离世了。这消息一传开,可把外面的也先给乐坏了。为啥呢?因为于谦那可是个厉害角色,有他在,很多事儿都不好办呢。现在于谦不在了,也先觉得机会来了,就时常带着大批的军队去侵扰瓦剌边境,搞得那一片地方不得安宁。这情况让朱祁镇瞧见了,他心里也挺着急的,就赶忙询问各位大臣,满脸焦急地说道:“诸位爱卿,如今出了这档子事儿,这可该如何是好啊?大家快帮朕想想办法。”

当时在场的其中一位大臣,在听闻相关情况之后,丝毫没有任何避讳之意,直截了当地说道:“倘若于尚书还在这儿的话,那肯定能够让瓦剌那帮人来了就回不去,只能是有来无回!”

朱祁镇在听闻相关情况之后,缓缓地默默低下了头。要知道,他心里其实是极为清楚一件事的,那就是于谦竟然是被安上了“莫须有”这样毫无根据的罪名,最终惨遭处死的。

于谦离世之后,发生了一件令人感慨的事儿,那就是他家被抄了。当人们去清查他家的时候,发现里面的情况特别让人意外。他家并没有什么值钱的贵重物品,除了摆放着一些普通的书,还有日常生活里会用到的一些生活用品之外,就几乎没什么特别值钱的东西了。要说稍微能算得上有点价值的物件呢,也就是一件蟒袍和一把宝剑了。而这两件东西,也不是他自己购置来的,是朱祁钰赏赐给他的呢。

要知道,皇帝赏赐的物品那可都是极为珍重的。于谦呢,就把皇帝赐给他的两样东西小心翼翼地锁在了自家屋里,平日里从来都不曾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向旁人显摆炫耀过。后来到了要抄于谦家的时候,负责这项差事的锦衣卫们看到了这般情形。他们眼见着那被锁起来、从未示人的皇帝所赐之物,心中大为触动,不禁都流下了眼泪。在他们心里,于谦这才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真正英雄啊!

于谦这一生的经历,真的和另一位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岳飞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呢。甚至在民间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前有岳飞,后有于谦。”意思就是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岳飞在前,以其非凡的事迹成为民族英雄,而之后的于谦呢,同样有着可歌可泣的经历,和岳飞在某些方面极为相像,所以人们才会有这样的一种感慨表述。

那陷害于谦的几个人啊,下场各有不同。就说徐有贞吧,最后落得个变成庶民的结局,曾经的风光全然不在啦。还有石亨呢,他的结局更是凄惨,竟然惨死在了狱中,也算是得到了应有的报应吧。

明宪宗朱见深在登上皇位之后,着手做的头一件大事,便是给于谦平反昭雪,而且还对其进行了追封呢。要知道,于谦那可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而在明宪宗之后,还有不少的皇帝也纷纷为于谦进行了追封哦,足可见于谦其人的功绩以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得到诸多认可的。

有人会有这样一种感慨:说不定于谦就是岳飞转世而来的!在人们的想象与猜测中,于谦身上有着诸多令人赞叹的特质,其形象在某些方面似乎和岳飞有着一种奇妙的呼应,所以才会生出这般于谦或许是岳飞转世的念头呢。

0 阅读:1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