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的场景可能,将是决胜未来的关键命题。
作者:静淇 编辑:鹤翔
出品:零售商业财经 ID:Retail-Finance
4月14日,上海链家与瑞幸咖啡首个共享门店正式开业。此次两大品牌的跨界合作,带来探索社区服务的全新可能性,被业界称为“新零售时代的社区服务新物种”。
据了解,在共享门店中,用户办理房产业务时可同步购买生椰拿铁等爆款咖啡,瑞幸会员还能获取周边社区房源、便民服务信息,实现“到店即服务”的无缝体验。
近年来,咖啡品牌跨界零售、零售品牌跨界咖啡的现象屡见不鲜,此前中国邮政、李宁、迪卡侬等非咖啡品牌纷纷涉足咖啡赛道,Manner、挪瓦咖啡等咖啡品牌也先后入驻零售门店。
那么,链家与瑞幸的“联姻”,作为咖啡品牌跨界合作的最新案例,双方打造的“咖啡+房产”新模式又能给予消费者、从业者多少惊喜?
01 存量资源盘活与供应链协同
从物理空间构建来看,链家·瑞幸咖啡共享门店,以“咖啡+房产服务”的双重模式,构建了社区场景的复合服务单元。其服务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低频服务+高频消费”的叠加,购房者办理过户手续时可同步体验咖啡消费,进而将房产中介的“交易场景”转化为“生活服务节点”。
对链家而言,房地产行业调整期下,全国近8000家门店的闲置空间亟需活化。咖啡业态的植入可实现三大价值:其一,通过高频消费场景提升门店坪效;其二,以咖啡为媒介触达非交易用户,拓展潜在房产服务客群;其三,利用社区网点密度优势,探索“咖啡+生活服务”的社区生态入口价值。
事实上,链家早在去年就携手Manner咖啡开了一家共享门店,看得出,有意在打造更舒适、一体化的服务门店。
图:链家·Manner共享店
对瑞幸而言,这是其“渠道下沉+场景渗透”战略的关键落子。依托链家门店网络,瑞幸可快速切入传统商业体以外的社区场景,以轻资产模式实现现有2.2万家门店之外的点位补充。更重要的是,链家门店的标准化装修与稳定物业关系,降低了瑞幸的选址成本与运营风险。
不仅如此,瑞幸咖啡的战略考量也更具技术驱动特征。其构建了覆盖全球原料采购、自建烘焙生产、数字化仓储物流的全链路闭环供应链体系。依托巴西、埃塞俄比亚等核心产区直采体系,福建、云南等五大烘焙/加工基地实现全链条品控。通过共享门店模式,瑞幸可将冗余产能转化为B端供给,而中介场景带来的稳定客群也能有效提升品牌渗透率。
图源:瑞幸咖啡
这种合作本质是“重资产渠道+轻资产业态”的协同:链家输出物理空间与社区流量,瑞幸输出品牌势能与供应链能力,双方在会员体系、数据互通层面的联动,则为后续“咖啡+房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延伸埋下伏笔。
02 “咖啡+X”,跨界趋势与挑战
在咖啡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咖啡赛道已从产品、品牌、门店的竞争,发展为产业链、供应链、渠道的竞争,“跨界联名”已成为咖啡品牌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其他品牌合作,咖啡品牌可以借助对方的渠道、用户、品牌影响力,实现快速扩张,提升市场占有率。
而对于非咖啡品牌而言,引入咖啡业务可以丰富自身的业态,提升消费者的体验,增加消费者的停留时间和消费频次。
图源:上海链家
某种程度上,链家·瑞幸的合作并非孤例,而是零售与咖啡行业深度融合的缩影。
中国邮政“邮局咖啡”依托上万个网点布局咖啡业务,李宁在佛山门店试点“运动装备+咖啡”复合空间,迪卡侬则通过自有咖啡品牌提升门店停留时长。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传统零售业态的“咖啡化改造”,核心动因在于咖啡作为“社交货币”与“高频流量入口”的双重属性。
图:邮局咖啡
对咖啡行业而言,跨界合作正在重塑竞争格局。
瑞幸通过“便利店咖啡+共享门店+快闪店”的多元渠道组合,构建了覆盖办公、商圈、社区的全场景网络,2024年其社区店营收占比已从5%提升至12%。而对链家类企业,咖啡业态的价值不仅在于增收,更在于向“社区服务平台”的转型,这种业态创新为房产中介行业开辟了“服务多元化”的转型样本。
但跨界合作亦需破解深层矛盾:如何平衡不同品牌的调性差异(如链家的专业属性与瑞幸的年轻化定位),如何建立高效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如何在复合场景中维持服务标准的一致性。
图源:上海链家
从行业趋势看,“咖啡+X”的跨界模式将加速渗透零售、服务、体验型业态,其本质是通过咖啡的“社交属性+高频消费”激活存量空间价值。链家与瑞幸的探索,为行业提供了“低频服务场景高频化改造”的范本,而未来能否将单点试验转化为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取决于供应链效率、用户体验管理与生态协同能力的持续提升。
结语:
链家与瑞幸的跨界实践,本质上是存量时代商业要素的重新排列组合。当近8000家中介门店变身社区流量枢纽,当现磨咖啡成为基础设施级消费品,这场看似偶然的合作恰恰揭示了商业的本质规律: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与资源要素的高效重组。
随着“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政策的深入推进,类似的空间创新将持续涌现。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的场景可能,将是决胜未来的关键命题。这种跨界的化学反应能否持续发酵,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