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得下的不再伤害,想丢掉的尽是无奈

徙竹散人 2024-06-18 08:45:51

南怀瑾先生在《南禅七日》中讲到这么一段:

南先生当时十七八岁,听说杭州城隍山有个道士会飞剑,于是一遍一遍去拜访想学剑。当然了,剑没学成,道士最后交给他两样。第一、看世界上任何的东西要轻松,不要严重,尤其眼睛要会看东西,一般人都要看花、看风景,把眼神都盯到花上面去,错了。你出去看风景,要叫风景跑到你眼睛里头来,看花要把花的精神收到自己的眼神里头来,看山水要把山水的精神收到自己的眼神里头来,不要把自己的精神放到山水上,放到花上,这样没有用处,而且对你也没有好处。”这番话南先生记住一辈子,所以他到讲课时眼睛也很好。可是进一步还不只眼睛,他就是把一个道法告诉你,精神内敛。第二、心脏只有拳头那么大,将来我们出去会做很多很多事,责任很大,心脏只有这样大,装不了多少东西的,什么事情不要装进来,痛苦也好、烦恼也好,得意也罢,都不要向心里头装。痛苦、烦恼、得意...这些东西统统丢出去,都丢出去,什么都不要装进来,统统丢掉,你就前途无量,后福无穷!”

怎么丢出去?

其实是因为没有装进来,装进来的一样也丢不出去,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想尽办法希望摆脱痛苦。

所以真相是要么装进来了,要么根本就没装进来,发生过的就是发生过的。不思量,自难忘。这个“丢出去”只是方便说,说“丢出去”的没有一个人有办法真的丢出去。

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

你会原谅伤害过自己的人吗?

答案毫无疑问的一水的不原谅、怼回去。

不原谅,只能说明你仍然会被这种程度的影响所左右、所撼动。而当一个人成长或者强大到更高的程度,那种低维的所谓伤害也就自然不会被当作伤害了,甚至只是毛毛雨。

比如,小时候棒棒糖被抢就是伤害,现在你的棒棒糖被抢了呢。

不原谅是跟不长进死锁的。长进了,那就不叫伤害,叫做经历。

绕开这些论述来看,其实就是伤害要么已经进来,要么没进来分毫。对承受者来说,要么就没往心里去,要么一旦往心里去,无论人前人后如何掩饰,自觉被伤害的痕迹都会在内心潜伏。这就是众多回答问题者要怼回去的原因,网络上大家素不相识,大可以表达一下现实中需要掩饰的真实想法。而若想解脱,只有升级自我心智一途。

所谓“量变形成质变”,现在看来并不是一句智慧的话,而仅仅只为接引下学,或者说根器这个东西从南宋以后就江河日下。

水能灭火,但一滴水灭不了一盆火,如果把水增加到能灭一盆火的程度,用“量变形成质变”来解释还准确吗?难道水能灭火不是水本身的性质,却是因为水的多寡吗?如果水本身不能灭火,那无论加入多少水都是灭不掉的,人们也不会想到用水去灭火。

也就是说,事情的性质从一开始就要对上路,效果没有彰显的时候只是剂量还不够,不存在开错方子治对病的情况。反抗什么就是困缚于什么,于困缚中所生的种种心就是“一切有为法”。

卧轮禅师偈云: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就是困在了此处,只要“有伎俩”,就不管是什么伎俩了,再豪华也是开头就错。

而六祖偈云: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就是解脱在了此处,既然“没伎俩”,就任由造作了,开头就没有入局,就像看一场电影,里面就算是打仗,我们坐在外面,到时间看完就走,你打你的吧,给就给下一场的观众。

“不断百思想”和“对境心数起”就代表着我们观影时的心情,二者都是自性的缘起,我们只需要对此“没伎俩”即可。六祖这是把世间看作了一场那个时代的电影,观影者自然“菩提做么长”。

还是在知乎,有人问:

如何走出「自卑——卑微——更自卑」的死循环?

这个回答还是既得要领,又接地气的。

放屁就放屁。屁本来就是臭的,非要把臭屁弄成香气,那就是香中带臭,臭中带香,最后只能更臭了。放完屁两三分钟不就没事了。

从这个例子看有伎俩和没伎俩的结果,效果是不是就更清晰了。

早知佛之法门只为断除取巧之偷心,偷心盛,则系缚便如盘根错节,如今方知,这“装进来”便是被这层层系缚裹挟在心中的。道理虽然清楚,但总不是体会得那么深刻。直到有一天郭冬临那句“你用谎言去验证谎言,得到的一定是谎言”不断在我脑海里转悠着。被欺骗,这不正是自己的机心招致的吗;试探人性,所得到的结果不正是试探招致的吗?回应自己的只能是谎言和试探。

一念起,万念生,怎知哪一念是由头,不知出处又如何收回?不能收回,就只能虚耗在念头里,久则生疾,生疾则改变情志。

“对错”二字很令如今的人们痛苦,但如果劝其不问对错,自然也是徒劳的。因为分对错之心本身就违背了统一和圆融,只占一半的,所持者必是“断见”,是“断见”就无法回环,就像血液无法循环一样。

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对错”二字就阻在了“并”和“一”,这便是各自丢出的“回旋镖”,最终要困住自己,困在自己的“对”里,或隔在自己的“错”外。所谓“是不是、对不对”,合起来并列着看,是否才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老子云: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圣人的话看起来总是不带感情,因为人不可能被两种对立的情绪同时影响着。人无论被这一体两面的哪一面所煽动,都将开启自己的愚者之门。

圣人有情而不为情所累,凡夫无情却只为情而怼。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