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未能被省内的一批院校录取,总有点遗憾,毕竟在家门口上学方便,孩子开始填报志愿的方向也不想外出,再者,那总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认为的一本院校,名声上要比二本好听。除此,我猜还有一点很重要,儿子可能有喜欢的女生。他们是同桌,暑期时曾有过联系,她比儿子的成绩高出4分。两个人有没有约定报考同一所大学我不确定,但总不能分隔两地,相距太远。女孩顺利地被本地新进的一所一本学校录取,儿子未能进档无疑很失落。当然他是有机会的,省内某科技大学的中外合作学校最初的进挡分降到了一本分数线,还差40多个名额,可惜我们未曾填报。去年它没有录取情况,今年是第一次招生,很遗憾当时没发现,错失了最好的机会。想必很多学生的情况和我们类似,后来补录时,填报的学生自然很多,儿子的分数与进挡线又差了2分。错过了读一本的可能,孩子自然失落,倒也没有一点怨怪我的意思,后悔当初怎么没有仔细翻看填报志愿的参考书。结果已出,他需要考虑的是接下来要怎么走。最初的想法是,若不能被一本录取就复读。一开始他也信誓旦旦,信心满满,可事到关头,孩子的内心又犹豫起来,毕竟这样的高三谁也不想多经历一次,只是做父母的对孩子总是期望很高。反过来我又在想,多学一年真的就能有大的提高?这谁也不敢打保票。孩子一心要报有中外合作项目的院校,复读一年,能选择的范围还是有限,想上重本很难。所以我另做了提议。我不知道自己当初认为稳妥的做法是不是反而害了孩子,误了他的前途,但当时的我觉得很有必要。二批次填报时,我建议他选择几所较好的院校填报,若未被录取,就安心补习,即便被录取了,真想复读也不是不可以。孩子觉得可行,而选填的第一标准,还是看中外合作项目,地区就不能成为考虑的限制了。吸取上次的经验教训,参考书一页页往过翻,参考学校的排名与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北华大学和厦门理工学院的中外合作项目成为首选,之所以最后选了北华,是我上网搜了一下,后者似乎在当地是二批招生,而前者不是,至于所学的专业与学校的所在地全抛在了一边。孩子当下对专业还没有什么概念,也没有喜欢的方向,我不想用通常意义上好就业就是好专业的思想来限制他,希望能顺其自然,让他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与目标。结果出来,儿子顺利进挡,亲戚朋友得悉后,大多却不看好,地处东北吉林的北华既是在二批招生,名气上自然差点,不说别人,我在填报它之前也没听说过。当然我没听过的学校很多,就是全国一百多所的211院校我也不一定都有听闻。还有,东北那么冷,孩子过去能适应吗?这一去就是两千多公里,可能就寒暑假有机会再见着孩子,他以前从没有离开过家,我们如何放心得下。可他像是就此铁了心,再无复读的念头,无论谁劝,都听不进去。至于那女孩,他幽幽地说,还是算了吧。想必谁都清楚那还有多大的可能性,况且那或许更多的还只是青春的萌动,好感而已,爱若真的存粹与深刻,他们有一天说不定还有重逢的机会。而你担心的是,中外合作有什么好,这种院校的学费很高,花那么多钱去读个二本学校,值吗?即便有出国留学的机会,不定会对孩子将来的就业有什么实际的帮助。孩子的实力不差,再努力一把,应该会更好。当然儿子不这么想,也许他只是想走出国门去外面看看,开开眼界,他不是还一心想创业,哪怕现时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至于花钱,我们只是平常百姓,正好家里有一点拆迁补偿款,孩子需要,那就花呗,谁叫他赶上了好时节,我们不能一味做守财奴。人生很多事也许当下是看不清楚的,你不知道是好是坏,是福是祸,可能只有过后回看时才能做出客观理性的评判。而此时此刻,你只能做出最想做出的选择,不需要考虑更多,那应该就是属于你的命运最好的安排。既然儿子非要读这所院校,他有自己的想法与打算,我不应该非要加以阻止与否定,我们想给他的不一定是他想要的,或是最适合他的。他已经长大,就按他自己希望与想要的方向与目标去发展与追求,我们给予认可、支持与鼓励就好。201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