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朝各代众多皇帝中,若论谁的杀伐之气最为浓重,朱元璋肯定是首屈一指的。他在统治期间,行事风格尽显狠厉果决,那种强烈的杀气在历史上都极为突出。
按保守估计,他这辈子处死的人数超10万。单明初四大案,就有7万人丧命。这当中,胡惟庸案波及范围最大,前前后后大概3万人被处以死刑。
不少获罪的官员,个个满脸沮丧地求宽恕。可偏有个例外,有个年轻官员,听闻判处自己死刑的圣旨,非但没丝毫惧色,反倒脸上浮现出一抹笑意。
他究竟犯了啥错?为啥毫无惧意?最终又落得个怎样的下场?
【飞来横祸】
谈及此事,得讲讲明初四大案里的胡惟庸案,这俩事儿关联紧密,就像缠绕在一起的丝线,千头万绪、难解难分,实在没法忽略胡惟庸案在其中的影响。
单说胡惟庸这案子,把胡惟庸跟他那些党羽,还有李善长等人处决,前前后后拢共牵涉几千人,这数量也就差不多了。
然而朱元璋有意借机行事,一方面盘算着废除丞相一职,另一方面打算整治官场风气。在他暗中指示下,锦衣卫到处行动,众多官吏被卷入其中,致使朝堂官员数量锐减,近乎无人可用。
然而朱元璋仍未罢休,进而把牵连范围扩展到地方。从知府、知州这类高层官员,到衙门小吏等底层人员,统统都在其列。如此一来,被处死的官吏人数便增至3万。
锦衣卫行事,那叫一个强硬蛮横。而且人手不够,但皇帝派下来的活儿又多又重,这就导致好多人平白无故被冤枉,根本没做那些事却遭了罪。
说到这,锦衣卫根本不放在心上。而朱元璋呢,秉持“苍蝇不叮无缝蛋”的看法,笃定这些人必定存在问题,在他眼里,事出必有因,这些人绝不是无辜的。
最终,有个清正廉洁的官员受此影响,稀里糊涂就被关进了监狱。
有位姓周的清官,在滁州管辖区域当县令。周县令做事兢兢业业,一门心思为百姓着想,是大家公认的清官,名声远扬。
碰上这档子事儿,周家的人急得像没头苍蝇,到处琢磨办法。可周县令以前结交的那些朋友,一个个也都没辙,实在帮不上忙。
并非大家冷漠不愿帮忙。胡惟庸案属谋逆大案,不管官员是清是贪,沾上“谋逆”就必死无疑。谁要是敢去求情,那直接就会被当成逆党,一块儿关进大牢。
不少人对周家唯恐避之不及,就怕自己跟着遭殃。大家心里明白,跟周家扯上关系,很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都远远躲开。
当周家众人皆觉希望渺茫而选择放弃时,周县令那年纪尚小的儿子周琬挺身而出,表明自己能想出法子解决难题。
【周琬替父鸣冤】
周琬采用了一种直截了当的法子,径直跑去告御状。此做法干脆利落,以这种特殊途径来解决问题,表明了他寻求突破困境的决心。
要是在别的朝代,这种事儿大多只能在戏里瞧见。可明朝,确切地讲是洪武年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朱元璋对贪官污吏厌恶至极,便在皇宫外头设了一面登闻鼓。还专门下诏书,明确表示不管是谁,要是有冤屈,都能去敲这鼓申诉。
要是有当官的胆敢从中阻挡,那直接就判死刑。
周家妈妈听闻儿子的所谓“想法”,惊得浑身直冒冷汗。
过去那时候,出趟远门实在太难了。交通基本靠走,沿途还不安全。再说古代人对皇帝敬畏惯了,处死周县令可是皇帝旨意,谁敢跟皇帝说“你办错了”?周琬这一趟,多半是危险重重,前景堪忧。
但周琬心意坚决,称:“为人子女,若不能为父亲申冤,那还算什么子女?况且我年纪尚小,皇上不会跟我计较,母亲无需担忧。”
末了,周母再三劝说没用,便把家中仅存的少许银两给了周琬,当作他路上的盘缠。仔细叮嘱一番后,便打发周琬启程赶路。
周琬一路艰难跋涉,克服重重阻碍,才抵达南京。从出发到朱元璋见到他,这中间竟过去了半年之久。
那会儿朱元璋正批阅奏章呢,冷不丁听见“咚咚咚”,一听就晓得有人敲登闻鼓。他赶忙吩咐手下,把敲鼓的人给带过来。
当朱元璋见到周琬,瞬间呆住。他压根没料到,那前来击鼓喊冤之人竟是个年轻小子。
周琬一见到朱元璋,立马跪地叩拜。随后急切说道:“皇上,求您救救我爹,他实在是遭人冤枉啊,我爹清白得很,不该受此冤屈。”
眼前场景,勾起朱元璋儿时回忆。那时他跟这少年年纪相仿,旱灾、蝗灾还有瘟疫接连而至,父亲、母亲和哥哥一个接一个离世,他连给家人入土安葬的办法都没有。
当年他有心救父却力不从心。如今,这少年历经长途跋涉跑来告御状。朱元璋打心眼儿里,就想对这孩子伸出援手。
搞清楚状况后,朱元璋陷入思索。对他来讲,救人简单,一句话的事儿。但这事儿和胡惟庸案有关联,他得谨慎。毕竟是他下令抓人,皇帝说话得算数,要是改得太快,面子往哪搁?
末了,他跟周琬讲:“你父亲卷入谋反案子,按道理得杀头。但看在你十分孝顺的份上,就改成充军发配了。”
按常理,这算是最佳结局,周琬本应感恩。可他不停磕头,说:“陛下,我父亲身体差,经不住折腾,求您准许我替父亲受罚。”
这话一出口,朱元璋脸色立马沉了下来。旁人瞧见,暗自思忖:“这年轻人咋这么不知趣,陛下已然手下留情,他还贪得无厌。看来陛下恐怕是起了杀念。”
不出所料,朱元璋脸色一沉,冷冷下令:“来人,把这个不把君王放在眼里的人拉出去砍头。”
帝王的威严神圣不可侵犯,没人能去冒犯。哪怕朱元璋对周琬颇为赏识,也绝不可能因他而破坏规矩,打破这关乎帝王权威的原则底线。
两边的侍卫马上靠过来,一人架住周琬一只胳膊,二话不说就朝外面拽。
就在众人准备行动之时,朱元璋猛地开口,吐出三个字:“等一等。”
没想到,他察觉到周琬压根儿没半点慌张,脸上反倒挂着笑容。这究竟是啥情况呢?
【免死,封官】
其实,周琬压根没把自己死活当回事儿。那时他一门心思都在父亲身上,想着父亲虽遭流放,可性命无虞,这他就知足了。而自己被赐死,他觉得是自己贪心造成的,怪不得旁人。
朱元璋弄清楚事情的缘由后,不禁感慨:“这可真是个十足的大孝子!”
最后,朱元璋下令把周县令的事拎出来重查。查明他是被冤枉后,便让他回原职位继续当官,与此同时,对办事的锦衣卫也给予了严厉惩处。
周琬呢,后来被朱元璋看重提拔,有机会进入朝廷当官,担任御史一职。这事儿在当时传为佳话,大家都觉得挺不错。
朱元璋为啥改变主意,宁愿自打脸,也要帮周琬父子呢?这背后肯定有别的缘故。他这样做,绝非无缘无故,必然是出于某些考量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他因周琬的孝心有所触动,这是情理之中。不过关键在于,他想拿这件事去警示一下锦衣卫,通过周琬的孝心之举,对锦衣卫起到一定的敲打作用。
实际上,随着胡惟庸案牵连人数增多,朱元璋渐渐察觉到锦衣卫肆意妄为。但锦衣卫对付的尽是官吏,而朱元璋本就瞧不上这些官吏,因此也就装作没看见,不怎么管。
然而,周县令这事儿,让朱元璋察觉到,锦衣卫行事有点过火了。原本旨在维护统治的锦衣卫,在处理周县令相关事务时,一些做法已经超出了合理范畴,引起了朱元璋的警觉。
在皇帝眼中,锦衣卫如同手中使唤的兵刃,无需有自己主意。皇帝既要用锦衣卫办事,又得让他们乖乖听话。所以借周县令这事,狠狠惩治相关人员,以此给锦衣卫一个警告。
他提拔周琬有俩原因。一是激励孝子,宣扬孝道。二是想借周琬盯着锦衣卫,毕竟之前周县令那事儿,周琬和锦衣卫已经结仇,用他盯着,能让锦衣卫有所收敛。
最终,把这些事都推给锦衣卫担责,朱元璋反倒落得个能明辨是非、替百姓着想的美名。如此一来,既解决问题,又甩了锅,还博了好名声,一举多得,当然划算。
幸好朱元璋此举意图良善。最终结果各方满意,可谓好人有好报,没让周县令这般清官遭受冤屈,得到了公正对待,也算是皆大欢喜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