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一再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但在某些地区某些单位或者某些群体中却出现了偏差,甚至出现了让人可怕的“奴才文化”“太监文化”,这些人在领导面前极尽谄媚、唯命是从、唯唯诺诺,但是在平级、下级面前却趾高气扬、自命不凡、目空一切。
一、现状:权力异化与形式主义的蔓延
当前体制内“奴才文化”与“太监文化”主要表现为部分人唯上不唯实、权力依附与形式主义泛滥。例如:
1. 权力依附与唯命是从:部分干部将“服务领导”异化为“迎合领导”,盲目执行上级指令,甚至扭曲政策初衷。如成都市锦江区某街道在更换商铺店招时,未调研即强制推行“大拼音、小汉字”方案,忽视群众反对,最终因形式主义被处分。
2. 形式主义与虚假作为:陕西汉阴县某镇干部在林业资源管护中未实地巡查,导致多起滥伐事件;成都某社区在高龄津贴发放中懒政推责,要求老年人反复现场认证,增加群众负担。
3. 权力递延与家族化:如机构编制领域的典型案例显示,某市编办主任为安置亲属违规增设事业单位,下属部门则通过篡改编制数据为领导亲属谋利。
此类现象的核心在于公共权力异化为个人或小集团利益服务,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原因:制度缺陷与人性弱点的交织
1. 权力高度集中与监督缺位:现行体制中,上级对下级考核权、晋升权的垄断,导致基层干部形成“唯上”惯性。如成都市某街道干部因未落实环保巡查职责被处分,暴露出基层执行层对上级检查的应付心态。
2. 提拔晋升机制扭曲:部分干部将“领导满意”等同于“政绩突出”,甚至通过媚权换取晋升机会。公权力递延现象中,下属常以媚权方式攀附领导亲信,形成利益集团。
3. 问责机制形式化:尽管多地通报形式主义案例(如江宁区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但处分多以“党内警告”为主,震慑力不足,导致“屡查屡犯”。
4. 人性逐利与制度漏洞:机构编制领域的以权谋私案例显示,部分干部利用审批权进行利益交换,如某市编办科长收受贿赂篡改编制数据,暴露了制度漏洞与人性贪欲的合谋。
三、危害:侵蚀执政根基与社会信任
1. 行政效率低下:形式主义消耗大量资源却无实际成效。例如,成都市某部门因文件制定脱离上级精神,导致政策执行偏差。
2. 腐败滋生与经济损失:权力寻租直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如江宁区某公司因不作为导致81万元租金长期未收缴。
3. 干群关系恶化:群众对“官本位”作风的不满加剧。如某街道干部对群众诉求消极应付,甚至与信访群众发生冲突,损害政府公信力。
4. 创新活力窒息:奴才文化压制独立思考,导致政策僵化。“太监文化”将知识异化为“证明领导正确”的工具,抑制了科学决策。
四、应对措施:制度重构与文化重塑
1.强化权力制约: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明确职责边界,防止越位与缺位。可借鉴成都市纪委监委对形式主义问题的专项曝光机制,强化问责。建立独立监督体系,如扩大纪检监察机关对重点领域的巡查(如机构编制、国有资产管理)。
2.改革考核与提拔晋升机制:引入群众满意度作为干部考核核心指标,减少“唯上”动机。推广公开竞聘制度,阻断权力递延链条,如严查“萝卜招聘”和违规安置亲属问题。
3.推动政治文化转型:通过典型案例警示教育,重塑“实干为本”的价值观。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如浙江“枫桥经验”中群众参与决策的模式,可减少权力垄断。
4. 完善法治保障:对公权力异化行为(如以权谋私、虚假作为)加大刑罚力度。
“奴才文化”与“太监文化”的盛行,本质是公权力异化的表现。唯有通过制度重构、监督强化与文化重塑,才能推动体制回归“权为民所用”的本质。如学者孙代尧所言,改革需以法治化、民主化为突破口,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桎梏,方能重建民众对体制的信任。
年轻干部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独立思考、认真工作,真正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