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门提督若有二心封闭京师九门,有没有机会拿下紫禁城和皇帝?

此刻尽是空虚 2025-04-23 11:35:50

提及“九门提督”这一重要官职,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雍正王朝》里的隆科多。在康熙皇帝龙御归天之后的关键历史节点,隆科多所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若无隆科多给予坚定有力的支持,雍正帝的顺利登基极有可能面临诸多阻碍,甚至无法实现。

受电视剧渲染影响,一种广泛认知深入人心:九门提督权倾朝野,肩负京师安危之重责。然而,从正史角度审视,九门提督虽具重要地位,却远非影视作品所描绘的那般夸张。

御史曾抛出这样一个颇具深意的问题:若九门提督凭借手中三万余众,封闭京师九门,能否成功攻占紫禁城?欲明晰此问题之答案,实则并非难事。只需对九门提督之职权范围,以及京师地区的军事力量分布情况进行一番系统且深入的对比分析,便可得其梗概。

【九门提督统领多少兵马?】

“九门提督”这一称谓,在通俗语境中较为常见。其中“九门”所指,乃是京师内城的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与阜成门。而其正式官衔,规范表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在官方语境里,通常简称为“步军统领” 。

从官名全称可知,九门提督所率军队可划分为两大类别。其一为“步军营”,该营由八旗步兵构成;其二是“巡捕五营”,此营由绿营马步兵组建而成。

自清初伊始直至乾隆一朝,步军统领衙门的建置历经多次变更。于各个历史阶段,其称谓以及统辖的军事力量皆存在差异。直至嘉庆四年,该衙门的建置方确立为定制。

据《光绪会典》载,步军营兵额配置遵循特定规制。于满洲与蒙古各佐领,分别抽调领催二人及步军十八人;汉军各佐领,则各抽领催一人与步军十二人。经依此标准核算,步军营总兵力约达二万一千余人。

巡捕五营,具体涵盖中、南、北、左、右五营。鉴于各营所负责管辖区域面积存在差异,各营配置的兵员数量亦有所不同。其中,中营兵力最为雄厚,达2760人;右营兵力相对最少,为1480人。五营马步兵总数共计11080人。而步军营与巡捕五营的兵力总和则超32000人。

【步军统领衙门的兵力如何分配?】

步军统领衙门所承担的职责,类同于警备司令部与京师巡警之职能,核心聚焦于京师的守卫工作与社会治安的维护。需明确的是,步军统领衙门麾下那三万余部众,并非朝廷军事力量中精锐程度最高的主力部队。

步军营与巡捕五营在区域防务上有着明确分工。其中,八旗步军营负责城内的防卫工作,依八旗方位划设汛地进行驻守。同时,从八旗步军营中选派约360名官兵,专职执行缉捕任务。

巡捕五营的职责区域划分明确,其中中营屯驻于圆明园周边,主要负责拱卫此地。南营则承担着外城及南郊的防御任务。至于北营、左营与右营,分别于北郊、东郊等地安营驻守,共同保障外城及京郊地区的安全防卫。

经细致考察可知,步军统领衙门的军事布局呈现出特定态势:步军营于内城驻守,而巡捕五营则分布在外城。据此格局推算,若九门提督将京城九门封锁,其所能掌控并调配的兵力,仅为步军营的两万一千余人。

【京师内城驻扎的兵力有多少?】

紫禁城作为京师之核心,其宫禁防卫与值守任务,主要由侍卫处和亲军营承担。侍卫处人员构成繁杂且层级分明,涵盖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散秩大臣,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等亲贵近侍,一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蓝翎侍卫等不同职级侍卫,亦包括宗室侍卫与侍卫什长等。

据《清史稿·职官志四》所载,侍卫处员额约八百人。侍卫处乃拱卫皇室之亲信禁卫力量,其成员多源自上三旗之亲贵子弟,分置于内廷各处门禁,肩负守护之责。

外朝的戍卫职责由亲军营这一独立编制队伍承担。亲军营隶属八旗军序列,堪称精锐中的精锐,其兵员皆从满洲、蒙古各佐领辖下遴选出类拔萃者,员额总计1770人。侍卫处与亲军营二者合璧,总兵力达2570余人,构成了一股不容轻忽的军事力量。

即便侍卫处和亲军营具备较强的战斗能力,但从兵力规模而言,远不及步军统领衙门的步军营,二者兵力之比近乎10:1。由此可见,皇帝必定掌控着另一支主力军事力量。

此支主力即为护军营,该营肩负着守卫宫禁之重任,其主要驻防区域为紫禁城的外围地带。护军营的官兵均选自满洲与蒙古的精锐之士。

护军营的溯源可至关外时期的“巴牙喇”。于清初历史研究领域,“巴牙喇”这一概念具有特定历史意涵。护军营兵力规模颇为可观,总计达15000余人。其内部依旗制形成明确分工,上三旗所属官兵承担紫禁城内的守卫职责,而下五旗官兵则负责紫禁城外围区域的巡查任务。

侍卫处、亲军营及护军营所统辖之兵力,合计近一万八千之众。此诸营将士皆具骁勇善战之能,相较之下,步军统领衙门所辖之步军营与之相较,实难匹敌。再者,紫禁城城墙高大坚实,防御森严。倘若九门提督心怀不轨,欲行谋逆之举,以其麾下兵力,恐连紫禁城宫门亦难以攻克。

此外,皇家内务府所辖之三旗兵马,与八旗各都统衙门所统辖数目各异之官兵,综合考量其兵力规模与战斗效能,均超越九门提督所部。

从历史视角审视,于清代职官体系中,九门提督在嘉庆四年之前,其地位与权势并非处于极高层次。彼时,该职位仅为正二品,尚未企及外省提督的官阶品级。直至嘉庆四年,这一职位方调整为从一品,在官僚体系中的位阶得以提升。

于京师诸多衙署体系内,步军统领衙门虽颇具重要表象,然就政治层级而言,实难与内阁、六部及八旗诸衙署相提并论。值得着重指出的是,在多数情形下,九门提督一职多由朝廷显贵兼任。例如为众人熟知的和珅与荣禄,皆曾长期身兼九门提督之职。

据相关史料记载,于嘉庆时期,曾有汉族官员杨朝曾出任九门提督一职。尽管其任职期限较短,且此职位或为兼任,然而这一史实表明,在当时统治者的考量中,九门提督这一职位所具有的重要性相对有限,尚不足以对封建皇权造成实质性威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