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模拟题
开车的加塞插队、动辄路怒,骑车的超速抢行、不礼让行人,走路的乱闯红灯、随意翻越隔离护栏……对这些出行不文明现象,人人都深恶痛绝。遗憾的是,有的人开车时抱怨行人乱穿马路,自己却不愿踩一踩刹车;有的行人走路时抱怨司机不懂礼让,却不愿等一等斑马线前的红灯。开车抱怨,走路也抱怨,不仅出行心情不佳,也会影响交通秩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行道守则,为天下正
电影《流浪地球》带火了这样一句标语:“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近些年来,交通中出现的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
汽车时代,“路怒症”已成为人类通病,甚至作为一个专业词汇被收入新版牛津词语大辞典。“行其道,守其则。”人民网中的这句评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因为,行道守则,为天下正。文明驾驶从来不仅仅是一条马路上的秩序,更应该成为一个个人生路上的必备准则。
一位莫斯科司机因为嫌过斑马线的行人步子太慢,便异常愤怒地掏出手枪放倒3名行人;江苏省宿迁市的宿邳公路上,某肇事司机被抓后竟怪家长没有管好孩子,声称是“给横穿马路的人提个醒”。中新网调查了“路怒症”的形成原因,发现大多数人都是因堵车、路况不佳、周边车辆加塞或者超车而动怒,只是被一时的冲动蒙蔽了双眼,便酿成如此恶果,害人害己,实属不该。
诚然,正如道路被分为人行道与车行道,文明出行也是多方共筑的结果:电瓶车、共享单车等非机动车灵活穿行,但也给机动车司机和行人造成了诸多不便;小卖部、水果摊、修理铺占道经营,于是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都只能在三米左右的夹缝内艰难混行;明明绿灯还未亮起,行人却自觉“凑够了人”成群穿行,不仅违反交通规则、扰乱道路秩序,也为自身安全埋下了隐患……新时期领路人强调:“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行道守则,为天下正。人人秉持文明出行理念,将文明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则全社会文明水平必可随水涨而船高,顺大势而成功。
探见渊薮,无论是司机的路怒症还是商家的狂占道,无论是电动车的乱穿行还是行人的闯红灯,根源皆是时代的弊病——焦躁、冷漠、利己。倘若我们已经无法在人生路上做到“行道守则”,那么又怎能将同理心与守法观念应用于一条条马路?“文明出行,人人有责”从不只是一句空谈,更需要每一个人明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于相关部门而言,道路设计、绿化带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当地人流特点、通视距离,对随意鸣笛、车窗抛物等违规行为应完善相应法规予以惩治;于司机而言,作为道路上的强势方,理应承担礼让行人的义务,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绝不能让驾考时认真答完的题目沦为笑话;于行人而言,遵守规定,纠正陋习,多些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每个人都能从自己做起,走文明路、开文明车、做文明人,那么道路上必将充满良性互动,城市的文明底色也必能闪闪发光。
行道守则,为天下正。一脚刹车就是一次礼让,一个文明的瞬间汇进一条平安的长河,也最终如泰山下的垒土、江河中的涓流,成就一份精彩的人生,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