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斯洛伐克,没有尖锐的民族矛盾,为何最终还是以解体收场?

卿文 2024-12-26 14:36:17

在苏联这个“红色巨人”诞生以前,世界各国无论是处在封建状态的落后国家,还是已经进入工业文明的近现代国家,他们都非常重视民族凝聚力在国家主体意识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在苏联历代领导人看来,国家完全可以用“阶级利益”取代“民族凝聚力”。

从苏联短短70年的历史来看,这种“理想国”概念显然已经失败。

甚至连抄苏联作业的南斯拉夫,也因为不同民族间尖锐的矛盾最终走向分裂。

相比经历了十余年战火摧残最终分崩离析的南斯拉夫,1993年1月1日通过“天鹅绒分离”成为两个国家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并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内战或者民族冲突。

既然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没有闹到刀兵相见的地步,那为何还会解体呢?

一、始乱终弃的悲剧

虽然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在长相、语言和宗教等方面几乎毫无差别,但是地理位置上的差异,却产生了两个存在本质区别的民族。

捷克的地理位置更靠近法国、德国等西欧文明。

当年希特勒之所以坚决吞并捷克拥有的苏台德地区,就是因为捷克广义上属于日耳曼文化影响范围。

斯洛伐克更靠近东欧地区,这让他们长期受到匈牙利人(匈奴人的欧洲后代)、蒙古人以及东斯拉夫人(主体民族是俄罗斯族)等外部势力干涉。

长期遭受外族劫掠的斯洛伐克人别说发展手工业、工业这些先进生产力了,他们能靠种地填饱肚子就需要感谢上天了。

就像那些不喜欢和穷亲戚打交道的人一样,捷克人从没有想过和斯洛伐克人共同组建一个国家,直到1867年奥匈帝国成立捷克和斯洛伐克才第一次聚到了一起。

奥匈帝国并不是一个典型的主权国家,这个拥有两个帝国、12个民族的政体更像是一个“西欧版苏联”。

虽然奥匈帝国只存在了51年,但是这段历史却让捷克和斯洛伐克意识到了团结互助的重要性。

1918年奥匈帝国因为输掉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被肢解。

和强大的匈牙利、奥地利不同,捷克和斯洛伐克只能联合起来组建一个相对稳定的“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

为什么说是“相对稳定”呢?

原因很简单,根据1918年签订的《匹兹堡协议》,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必须保障斯洛伐克高度自治的权利。

虽然这种情况在欧洲国家非常普遍,比如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就拥有相当高的自治权,但是就像经常和西班牙闹分家的加泰罗尼亚一样,高度自治的承诺为捷克和斯洛伐克分裂埋下了伏笔。

二战爆发后,德国火速吞并了拥有大量工业基础的捷克,并且他们还利用当初《匹兹堡协议》许诺的“高度自治权”,扶持起了效忠轴心国的“伪斯洛伐克国”。

虽然希特勒统治欧洲大陆的美梦最终破灭,但是斯大林却帮助捷克和斯洛伐克重新聚到了一起。

1946年苏联先是通过扶持“捷共”,联合捷克和斯洛伐克多个民主派别,成立了联合政府。

紧接着“捷共”通过经济、政治等领域一系列“苏式”改造,逐步掌握了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核心领导权。

最终,在1948年“捷共”利用“二月事件”彻底铲除了民主派别,一个标准的“苏系国家”就此诞生。

二、“苏系”时期的辉煌

对于今天那些渴望重回“捷克斯洛伐克大家庭”的人来说,他们怀念的其实是苏联早期的辉煌历史。

从三个方面来看,苏联确实为捷克斯洛伐克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第一,经济互助委员会。

由于美西方最终取得了冷战的胜利,美国主导的“马歇尔计划”似乎成了20世纪唯一的地区经济合作计划。

事实上和马歇尔计划同时期的经济互助委员会,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对于以创始国身份,全程参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发展的捷克斯洛伐克来说,他们不仅获得了成员国提供的广阔消费市场,而且还在科技、金融等方面实现了低成本发展。

经济互助委员会创造的“转账卢布”,就可以被看作“苏联版欧元”。

第二,华沙条约组织。

看过抗战剧的朋友应该非常清楚“捷克造”的知名度,虽然20世纪时捷克制造的武器装备很受欢迎,但是对于人力、财力都非常有限的捷克斯洛伐克来说,他们显然承受高昂国防预算的压力。

1955年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是苏联第三代领导人赫鲁晓夫发起的“抵御北约共同防卫组织”的产物。

虽然“华约”直到1991年解体都没有和北约发生过一次正面冲突,但是作为华约创始国的捷克斯洛伐克确实享受了“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优势。

第三,五年发展规划。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联,不仅需要应对“大萧条”的宏观经济形势冲击,而且他们还必须想办法突破美西方的封锁。

1928年启动的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不仅让苏联成功度过“摇篮期”,而且还将通过计划经济快速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成功经验,传遍了整个“苏系”阵营。

作为苏联最看重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一,捷克斯洛伐克从1949年启动五年发展规划。

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凭借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的强势表现,实现了从发展严重失衡到全面进入机械化的历史性飞跃。

如果一个生活在1960年的捷克工人穿越到2024年,他绝对想不通为什么经济发达、信仰坚定的捷克斯洛伐克会分裂成两个国家。

三、“天鹅绒分离”的原因

因为在1993年捷克和斯洛伐克分家的时候,这两个民族没有出现任何类似苏联、南斯拉夫的暴力冲突或者流血事件,所以历史学家就把这场像羽毛飘落一样平静的国家解体事件称为“天鹅绒分离”。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的话,就会发现“天鹅绒分离”背后潜藏着三个非常尖锐的矛盾。

第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

包括“经互会”“五年规划”在内的苏联经济发展政策,其实都属于无视市场经济规律的计划经济政策。

对于那些在苏联国有工厂或者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铁饭碗”来说,只有计划经济永远存在下去,他们和他们的家人才能获得包括特供商品、疗养院在内的特权福利。

可是对于小商贩、小企业主和底层农民来说,显然市场经济更符合他们的利益。

就拿苏联长期实行的“余粮征集制度”来说,虽然它在后期改成了粮食税,但是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并没有改变农民劳动成果被低价掠夺的结果。

等到苏联解体以后,支持计划经济的既得利益集团和希望推行市场经济的群体,彻底闹到了不共戴天的地步。

第二,自由独立和集权团结的矛盾。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欧洲历史,就会发现这片土地几乎没有“合久必分”的周期律。

无论是法国的拿破仑,还是德国的希特勒,这些军事强人都没能完成统一欧洲大陆的宏伟目标。

苏联之所以能让捷克和斯洛伐克维持相对较长的统一历史,主要是凭借意识形态领域的集权改革。

1968年苏联第四代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发动的“布拉格之春”,就是一次通过集权团结,扼杀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萌芽的操作。

1991年苏联寿终正寝以后,再没有任何外部势力可以阻挡捷克和斯洛伐克追求自由独立的脚步。

第三,美系和苏系的矛盾。

1990年柏林墙被推倒以后,无数东德民众涌入西德地区,有意思的是手握400万“钢铁洪流”的苏联末代领导人,并没有采取任何武力手段阻止德国统一。这是冷战40余年中,苏联最憋屈的历史时刻。

长期处在相对落后状态的斯洛伐克,一直是苏联重点扶持的对象。

比如在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废除私有制的过程中,斯洛伐克人就从捷克人手中夺走了大量工矿企业等私有财产。

拥有悠久工业文明的捷克人一直很想加入美西方的圈子,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他们获得了圆梦的机会。

站在欧洲文明的角度考虑,文化和经济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和平分手是最好的选择。

2023年捷克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斯洛伐克人均GDP也达到了2.45万美元的水平。

虽然他们和其他欧盟国家相比不算富裕,但是捷克和斯洛伐克显然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