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日本“三八式步枪”,正式投入生产。
这支步枪在日文里被称之为“三八式步兵铳”,而在中文里,则有一个十分“接地气”的名字:“三八大盖”。
步入近代以后,世界各国都开始了自己的制式武器的研制。但是,在众多武器中,三八大盖绝对是最具辨识度的一把。
三八大盖不带刀全长是1280毫米,但是,单单是刺刀就足足520毫米,在装配完毕之后,整枪接近1800毫米,光是刺刀占了三分之一。
自火药运用到战争中以后,冷兵器在战争中的权重愈来愈低,在一把制式武器上装配这么长的刺刀,整个世界都找不出来第二个。
然而,随着侵华战争爆发,数以百万支“三八大盖”登陆中国战场,人们才真正意识到这一武器的威力所在。
如果我们观察日军在上世纪的陆战作战不难发现,此时的日本虽说已经是一个工业国,但其处处都透露着“寒酸”。
以其同盟德国为例,德军当时的作战推崇“闪击战”,先是炮弹飞机犁地,再是摩托化军队迅速突击占领。
而相比之下,日本人总是极其有限的打上一些小口径火炮,随后再由步兵进行冲锋,美其名曰“万岁冲锋”。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情况,离不开日本本身的战争资源匮乏,日本素来被称之为“最贫穷的帝国主义”。
作为一个岛国,日本从一开始就将建设海军作为国防重点,此消彼长之下,日本陆军的预算就极低了。
侵华日军东史郎(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二十联兵队上等兵)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我们眼里,子弹就像金币一样值钱”。
正因如此,日军才会列装带有刺刀的“三八大盖”。
在当时的日本人眼中,刺刀是要比子弹便宜的,正因如此,日军无论是训练还是作战,都极其强调刺刀的作用。
甚至后来美军也曾经评价道:“三八式步枪,其实就是一把能够发射子弹的中世纪长矛”。
但虽说采用刺刀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当这套战术搬到武器装备更为落后的中国战场时,日寇的拼刺战术,还是让中国军人吃尽了苦头。
在国民党腐败的统治下,当时的国民党军本身作战意志就十分的薄弱。
当刚刚经历过一番炮弹洗礼后,再看到乌泱泱的日军呼啸而来,绝大多数的部队到这时别说拼刺,此时的他们已经彻底毫无斗志了。
在抗战前期,敢和日军拼刺刀的,只有西北军和国民党内的精锐中央军,但中央军本身由于缺乏相关训练,其拼刺技术十分低劣,几次交锋都未占到便宜。
当时的中央军普遍装备中正式步枪,这款步枪本身枪身就比日军短,哪怕是加装刺刀后,全枪长也只有1.68米,比之日军少了十几公分。
当时的日军虽然个头矮小,但是拼刺技术是极强的。
由于训练有素、后勤保障完善,日军在体质和营养水平上都远远超出中国军人。
体质好意味着肉搏战中胜算更大、武器长意味着优势更大、个头低意味着更不容易命中……正因如此,在当时的白刃战中,每次日军都能够取得极其惊人的战果,几乎全面碾压中国军队。
接连吃了几次亏后,到了后来,蒋介石的中央军也不再和日本人拼刺刀了。一见到对方冲锋就撤退,日军拼刺能力强的传闻也不胫而走,成为了无数中国军队的噩梦。
相较于娇生惯养的中央军,红军和八路军拼刺意志要好一些。
红军诞生于白色恐怖盛行的年代,这支部队从诞生伊始,就生活在数倍乃至数十倍国民党军的围剿中。
在此过程中,他们既没有自己的兵工厂,也没有稳定的补给方法,正是在如此艰苦的情况下,红军练就了一身过人的拼刺水平。
甚至在当时的红军序列中,也有很多冷兵器为主的部队如:“梭镖营”、“大刀连”等。
不过,虽然如此,不管是红军还是八路军,其整体的白刃战实力,还是不如日军的,理由是双方的武器装备差距太大。
首先,我军虽然不惧怕白刃格斗,但是,在20世纪战场上,我军也不可能专门像古代军队一样,专门进行冷兵器军团训练,冷兵器在战场上只起到一个补充作用。
其次,在当时由于我军所装备的冷兵器五花八门,事实上也根本无法进行统一训练。
日本人三八大盖上的制式刺刀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其标准工艺仍然是我们可望不可及的。
刺刀上的弹簧卡扣,尺寸标准,都需要成体系的设计能力、冶炼能力和工业制造能力与之配套。
简单来说,如果没有人手一把刺刀,就算有心训练,也无从操作。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哪怕是到了八路军时期,我军的刺刀数量仍然是急缺的,大约只有3z?步枪能够装备配套的刺刀。
哪怕是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的120师,全师三万余人,在1938年的时候,也仅仅只有刺刀 444 把。
刺刀在战场上属于消耗品,这少得可怜的刺刀放在当时的八路军手里算得上是宝贝疙瘩,怎么可能放开手脚拿来对拼训练用呢?
在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时候,毛主席还曾经特地向阎锡山求援,希望其能支援一万把刺刀,但最终未能成功。
没有武器,就意味着没法系统训练,战斗力就无法形成。
正因如此,在漫长的抗战岁月中,我军始终无法在近战拼刺中占据上风。
1938年的时候,日后的开国上将邓华曾经在一次遭遇战中遇到日军的一个正在休整的教导队,当时的邓华身边有足足一个营,不单单在人数上占据优势,而且还有备而来,阵容齐整随时可以投入战斗。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当进入到白刃战之中时,局势却突然反转了。
剩余的几十名日军残兵在拼刺上展现出了极强的斗志,最终双方足足鏖战了4个小时才算结束战斗。
虽然从结果上来看,我军大获全胜,最终全歼了这108名鬼子。
但与此同时,这支部队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阵亡50人,负伤近百人。
参与此次伏击战的八路军大都是长征时期的老兵,每一个放到部队里都能当班长、排长,是八路军最终珍贵的宝贝。
但是,他们在这样一场本该轻松拿下的战斗中牺牲,让人怎能不痛心?
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杨成武也曾提到过这样一个战例:八路军一个排的几十个战士,与九名鬼子对上了眼,开始白刃拼刺。
结果虽然把对方围了个团团转,但是接战以后却被刺倒了十几个,几乎人人带伤……
如此差距之大,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的地步了。
正所谓穷则思变,八路军不同于国民党中央军,拼不过刺刀就不拼了,在之后的日子里,不少将领都开始思考关于拼刺刀的议题,希望能够尽可能提升我军的近战水平。
杨成武的建议倒也很简单:每班配一支长矛,带短枪的干部甚至可以人手一根,日本人的刺刀1米8,那咱们就配2米的!
杨成武的这一建议得到了采用,之后的日子里,一大批白蜡木红缨枪装备到了八路军部队中,在实际战斗中,我军主要以经验丰富的老兵为主力掩护对敌,由新兵进行突刺。
相较于刺刀,红缨枪不单单材料简单易得,其操作难度也十分简单,它统共只有一个动作,不需要过高的技术,一旦刺中要害,就能立刻使敌人失去作战能力。
在这样的配合之下,能够对日军进行有效的克制。
另一个对我军拼刺技术有很大影响的人是吕正操。
吕正操曾经是东北军将领,对于日军训练很有研究,他以日军的“铳剑道”为学习样本,不但搞到了一大批的日军教材,还仿造了数百套拼刺所用的护具,研究改良了一套专门克制对方的方法。
在如此这般严格的训练下,我军拼刺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在日后的神头岭伏击战、长生口战斗中,我军的拼刺能力已经取得了大幅度的提高。
1940年是一个分水岭,从这一年开始,侵华日军与中国军队实力就不再有任何的“代差”,连带着拼刺技术也是如此。
中国军人本就高大,力量强,在总结了经验之后,无论是国共双方,中国军人在正面战场对日军拼刺都不再畏惧。
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兵,甚至能做到逢战必胜,一对多不落下风,此时战场局势已经翻天覆地了。
1944年8月中旬,八路军鲁中军区1团1营在沂水西北的葛庄与日军爆发了一场极其激烈的肉搏战。
根据记载:在这场战斗中,上百个战士全都端着刺刀冲过去,只一个照面就冲杀了鬼子数十人。
这一记载透露了两个信息:第一是当时的我军拼杀技术已经相当之高了,第二便是我军也有了足够多的刺刀,一个营统共也就几百人,能够同时调动一百多个刺刀,与之作战,我军的后勤保障有了很大的提升。
陈家贵就是我军的一位载入史书的“拼刺高手”,他生前曾是23旅67团1营1连的一位班长,曾随部队参与晋中战役。
在一次白刃战中,陈家贵一连挑翻了5个敌人,正当他要冲杀第六人时,在刺刀已经扎进鬼子身体的情况下,这个鬼子居然直接摸到了陈家贵刺刀的固定按钮,狡猾的把刺刀“摘”了下来,撒腿就跑。
陈家贵被这一举动弄得懵了,身处于白刃战中,没有刺刀手中的枪连个烧火棍都不如,最终陈家贵本人也因此牺牲……
陈家贵的死固然令人可惜,但是从这起战斗我们也能看出来,当时的我军拼刺能力已经超越日军了。
抗日战争是一场血与火的历练,在经过八年的血战之后,我军有了质的飞跃,在之后的日子里,无论是解放战争还是抗美援朝,我军都展现出了极强的近战能力,毫不输于巅峰时期的日军。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如今的解放军部队已经早已不需要靠拼刺来杀敌了。
但是这种血性和钢气早已融入了这支部队的灵魂中,如果有一天,祖国真的需要人民子弟兵们重新拿起刺刀,他们也会奋不顾身的弹出刺刀,消灭一切来犯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