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 在陕西的地界上,爱国将领宋哲元做了一件让后世争议不休的事情,刀杀俘虏。
他放话说,自己宁愿背负千古骂名,也要把这5000人全部杀掉。
宋哲元
俘虏投降,本来应该从轻处理,但宋哲元却一视同仁,仍然从重发落。
这个做法,怎么看都不该是一个名将所为,但他并不后悔。
为什么宁愿自己背锅,宋哲元也要杀俘虏?这群人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
宋哲元是国民党第29军的名将,隶属于冯玉祥的部队,手下有一支王牌,大刀队,横扫敌寇不在话下,面对日本侵略者也是相当勇猛。
这支队伍,可以说是冯玉祥的一块招牌,由宋哲元亲手锻造出来的招牌。
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他们把这块招牌连同热兵器队伍一起,用在了剿匪工作当中。
而他们的出征地,是冯玉祥最熟悉的地方之一,陕西。
那段时间,陕西的局势,只能用混乱不堪四个字来形容。
冯玉祥
由于大军阀领导不力,所以各路军阀都在这里混战。
再加上一堆乱世当中落草为寇的土匪头子,他们疯狂召集兵马,各路土匪也混战不休。
打打杀杀是常有的事情,整个陕西乱成了一锅粥。
如果国民党想要掌控全中国的局势,那就必须要把陕西土匪横行的问题解决掉。
而且这群土匪软硬不吃,油盐不进,经常攻击正规军部队,这也让冯玉祥相当恼怒。
所以无论如何,这场硬仗,他们是必须要打的。
宋哲元领命出征,他打算先从最难啃的骨头入手,只要把最不容易对付的人解决掉,积累相应的剿匪经验,等之后展开布局,一定会更加顺利。
基于这个战术,他首先要对付的就是一个名叫党玉琨的土匪头子。
党玉琨此人大大小小也算是个人才,在军事上很有天赋,所以才能吸引那么多土匪部众为他效力。
但这份天赋却没被他用在正道上,全被他用在了欺压百姓和争权夺利的歪门邪道上。
图丨党玉琨
虽然党玉琨名声在外,不过落在宋哲元的眼里,此人也不过就是个乌合之众的头子。
像这样的一支乌合之众的队伍,根本用不着太多重视,正规军日常接受艰苦训练,装备条件都胜过土匪,所以这场仗应该不成问题。
图丨剿匪
正因为如此,宋哲元也没打算采用什么精妙的战术,而是直接搬出重火力,打算一举进攻,强势镇压对手。
结果他没想到,党玉琨居然不甘示弱,而且不落下风。
对方像是早就预料到他想采用的攻城办法,提前做好了准备,整个防守阵线不说固若金汤,最起码也是稳稳当当,绝不可能被他轻易突破。
在连续打了几天,十几天,甚至几个月,战局都没有明显进展的时候,宋哲元终于也按捺不住了。
看来党玉琨不可小觑,他也必须重新调整。想办法来一场声东击西的好戏。
他十分确定,声东击西一定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只是具体的行动该怎么展开,这还需要从长计议。
他打算在明面上稳住党玉琨,继续维持之前的进攻战术,仍旧用火力来填补进攻空缺。
不过这并不是他主要的目的,而是为了吸引党玉琨注意的手段。
背地里,他会派出另一批精锐人马,从侧边挖地道,一点点靠近党玉琨的阵地,当双方的距离缩减到合适的长度时,他们将会在里面埋下炸药包。
只要宋哲元一声令下,炸药包马上被引燃,火力支援迅速配合,党玉琨和他的土匪部队绝对招架不住。
宋哲元
这个计划简直可以用天衣无缝来形容,后续的推进也非常顺利。
之前怎么啃也啃不下的硬骨头,在宋哲元的巧妙办法之下,顺利被他拿下,党玉琨本人也战死在城中。
土匪本来就是没什么凝聚力的队伍,当他们意识到大势已去的时候,前前后后总共5000人举白旗投降,愿意主动归顺,换取自己一条生路。
古往今来,中国人在战场上有个规矩,那就是投降者不杀。
只要对手愿意主动投降,洗心革面,那么一般来说,主将都会给他们重新来过的机会。
因此这5000人也以为,只要表现出足够的诚意,他们就能逃过这一劫。
没有想到,他们根本不能以常理去推断宋哲元的个性与决策。
在明知对方是投降的俘虏,需要从轻发落的情况下,他仍然大手一挥,坚定地下命令,把这个5000人一起杀掉。
这个命令简直让他身边的副手大惊失色,大伙儿纷纷劝他重新考虑,不要坏了战场的规矩。但他却说,宁可自己背负千古骂名,今天这5000人也必须得处理。
至于原因,里面包含着宋哲元的很多思考。
首先,可以被从轻发落的俘虏,大多都是没有做过伤天害理之事的俘虏。他们有的人被欺骗,有的人甚至被胁迫,这群人的根还没有变坏,所以还有矫正的余地。
但是在他面前的这5000个俘虏,基本上都是穷凶极恶的土匪。他们和党玉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人,日常以鱼肉百姓为生。
方圆几十里,几乎没有老百姓,没被他们抢过财物,霸占过人丁。
还有很多无辜的群众,莫名其妙就死在了他们手下,受尽了不公与欺辱。
人做了错事,那就必须得为自己的罪孽付出代价。
这部分人绝不无辜,正因为不无辜,所以不能姑息养奸。
而且更重要的是,宋哲元根本不敢去赌人心。
如果他真的对这5000人从轻发落,把一部分愿意自愿退出土匪队伍的人放出去,那他很难保证,这些被放走的人会老老实实回到老家,从此以后做个正经人。
他们很有可能重新集结起来,效仿曾经的党玉琨,然后变成第二个党玉琨,继续为祸一方。
但凡有这个隐患,当地老百姓还是没有办法过上安生日子。
可能用不了多久,这群人又会占山为王,继续烧杀抢掠,继续破坏当地的社会秩序。
还是那句话,人心经不起赌博,人性也经不起考验。
宋哲元不能留下隐患,为了更长远的局势考虑,他只能让自己来背负骂名。
除此之外,其实他还有一层考虑,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杀一儆百。
正是因为党玉琨名气大,影响力也大,所以他的落败,一定会有更多人注意。
这群人也会等着看,国民革命军会怎样处置党玉琨的部队。
如果他们发现,国民党根本不讲武德,什么优待俘虏,什么从轻发落,通通不在意,想杀就杀,那他们会怎么想呢?
这群人会害怕,而知道害怕,就已经退后了一步。
心中有了忌惮,做事情就有了约束,至少在国民党还没来得及对他们出手的时候,他们也会考虑到自己以后的处境,有所收敛。
从这些方面都能看出,宋哲元在做出决定的时候,考虑到了很多层次。
他不愧是一军名将,宁愿自己背负骂名,也要永绝后患。
当然,他的做法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图丨宋哲元
支持他的人认为他是以身入局,值得钦佩。
而反对他的人,则认为他终究还是破坏了战场规矩,要是每个人都和他一样,那那些原本打算投降的人,到最后也会拼个鱼死网破,拒绝投降了。
图丨不做亡国奴
争议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出发点。
宋哲元的做法,谁又能说大错特错呢?
参考资料:
[1]王民权.宋哲元在陕西的一些事[J].美文(上半月),2011,(04):75-80.
[2]杨虎.党玉琨狂盗斗鸡台[J].龙门阵,2009,(10):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