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48年皇帝,40年不碰女人,活到了86岁,结果却成“千古笑柄”

阿智通鉴 2024-12-20 02:47:29

他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长寿的皇帝,在位48年,一直活到了86岁。

相比于其他皇帝的后宫佳丽三千,这个皇帝显得有些“格格不入”——40年里都没有碰过女人。

好多人都说他的长寿与这一特点有关。

但他却成了“千古笑柄”,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文本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

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从平民到皇帝

这个皇帝就是梁朝开国皇帝萧衍。

公元464年,萧衍出生在兰陵萧氏家族,这个家族可以追溯到西汉名相萧何。

萧衍的父亲萧顺之在南齐朝廷担任要职,为他的成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年幼的萧衍就展现出过人的才智。他不像其他贵族子弟那样只顾玩乐,而是对父亲谈论的朝政表现出浓厚兴趣。

家里的仆人常常会看到这个瘦小的身影躲在书房角落,聚精会神地翻阅典籍。

萧衍的文学天赋更是惊人。十岁时,他就能随手写出令人拍案叫绝的诗句。

凭借出众的才华和家族背景,萧衍很快步入仕途。二十岁出头,他就被举荐为秘书郎,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年轻的萧衍工作勤奋,处事圆滑,很快就赢得了同僚和上司的好感。萧衍的政治才能在南齐末年得到了充分展现。

公元493年,南齐武帝驾崩,其孙萧昭业继位。然而,这位新皇帝昏庸无能,整日沉溺酒色,朝政日渐败坏。

此时的萧衍已经成为朝中重臣。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朝局的危险,决定采取行动。

他暗中结识了同样对时局不满的大将萧鸾,两人一拍即合,开始谋划 “改朝换代”。

聪明的萧衍想出了一个办法,可以用钱收买外臣亲信来瓦解势力,同时暗中笼络军队。

这个计策果然奏效,萧鸾顺利废黜了萧昭业,自己登上了皇位。

作为功臣,萧衍被委以重任。他两次率军抵御北魏入侵,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在义阳之战中,萧衍以少胜多,大败北魏精锐,一战成名。凯旋之日,长街人山人海,百姓夹道欢呼,萧衍的威望达到了顶点。

功高震主,自古皆然。萧衍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在立下赫赫战功后,他主动请缨出任雍州刺史。这个看似退居二线的举动,实则是萧衍精心布局的一步棋。

雍州是军事重镇,萧衍在这里潜心经营,广招贤才,厚积薄发。他推行惠民政策,修建水利,发展农业,使得民生大为改善。

机会终于来了,公元501年,南齐末代皇帝萧宝卷即位。这位皇帝残暴昏庸,滥杀功臣,甚至将萧衍的兄长处死。朝野上下一片哗然,人心思变。

萧衍知道,他等待多年的时机已到。他迅速联络各方势力,以讨伐暴君为名起兵。

萧宝卷闻讯大惊,仓促调兵抵抗,却被萧衍的精锐之师一举击溃。不到三个月,萧衍的大军就兵临建康城下。

城破之日,萧衍并没有立即称帝。他深谙民心所向的重要性,于是推举南康王萧宝融为傀儡皇帝。

几个月后,他又以顺应民意为由,接受萧宝融的"禅让",正式登基称帝,建立梁朝。

从此,这个出身平民的才子,成为了一代开国皇帝——梁武帝。他的传奇人生,正式翻开了新的篇章。

励精图治的好皇帝

萧衍初登帝位时,展现出了卓越的治国才能。他励精图治,勤于政务,每日五更便起床批阅奏折。

为了减轻百姓负担,萧衍调整了农业和商业的赋税制度。他还注重选贤任能,改革用人制度,广开言路,吸收官员建议,听取百姓良言。

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朝廷的行政效率,也赢得了民心。

萧衍还设立了考试制度,为寒门子弟创造了晋升机会。他在寒门子弟中选拔人才,同时也不忘照顾大族利益,巧妙地平衡了各方关系。

这种兼顾寒门与世家的政策,为梁朝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他的治理下,梁朝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成为了乱世中难得的太平盛世。

除了政治才能以外,萧衍的个人情感生活也是一段传奇。他与皇后郗徽的爱情故事,堪称佳话。

郗徽出身贵族,才貌双全,与萧衍志趣相投。两人婚后琴瑟和鸣,堪称模范夫妻。

然而,好景不长。郗徽在萧衍称帝前不幸离世,年仅三十二岁,这对萧衍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虽然萧衍还有其他妃子,但他的心中再也没有人能够取代郗徽的地位。

以至于他在称帝后仍然为郗徽空设后位。

更令人惊讶的是,从快五十岁开始,萧衍便断绝了房事,将近四十年不近女色。

这不仅和郗徽皇后有关,也和萧衍所信奉的佛教有关。

佛法中迷失的帝王

萧衍接触佛法的过程,始于他当年的一次微服私访。

当时,他为了了解民情,常常化装出行。在一次私访中,他遇到了一位高僧,两人相谈甚欢。

这位高僧的智慧和对人生的洞察力深深吸引了萧衍,让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正是这份对佛法的初步认知,加上失去挚爱的痛苦,成为了萧衍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导火索。

郗徽的早逝让他倍感人生无常,而佛法所讲的“诸行无常”、“苦空无我”等理念,恰好契合了他此时的心境。

失去挚爱的痛苦,使他越发沉迷于佛法,希望能从中找到慰藉和解脱。

随着对佛法研究的深入,萧衍开始大兴佛事,大肆修建庙宇。据记载,他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了多达四百八十座寺庙,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他不仅自己虔诚礼佛,还要求全国上下都要信奉佛教,甚至下令僧人不得食肉饮酒,这一规定影响深远,至今仍是汉传佛教的传统。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萧衍多次欲出家为僧。

他曾四次举行出家仪式,每次都引发朝野震动。大臣们不得不花费巨额财物将他赎回,这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

萧衍的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国家政务。他逐渐荒废朝政,将大量时间花在研究佛法上。

他甚至亲自撰写佛经注疏,创立“三教同源”说,试图将儒、道、佛三教融合。这种做法虽然体现了他的学识渊博,但却与治国理政背道而驰。

随着萧衍对佛法的痴迷日益加深,朝政日渐混乱。官员们争相效仿皇帝,纷纷礼佛修行,导致政务荒废。

百姓们也受到影响,争相出家,使得农业生产和商业活动受到严重冲击。国家的经济实力逐渐衰退,最终为侯景之乱埋下了隐患。

侯景之乱:昏聩决策的恶果

萧衍晚年最大的错误,莫过于重用侯景这个奸佞小人。

侯景原本是东魏的将领,因与高欢儿子高澄不合,被迫投奔南梁。

萧衍不顾大臣们的劝阻,欣然接受了侯景的投诚,并封其为淮南王、大将军。这一用人不当的决策,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萧衍的这一决定,也是源于他晚年对佛法的痴迷。

他秉持“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理念,对侯景施以宽容。然而,这种过度的仁慈,在政治上却是极其危险的。

侯景得知萧衍可能会将自己作为人质送还东魏时,立即起兵造反。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台城,彻底控制了梁朝朝政。

侯景叛乱成功后,并未立即杀害萧衍,而是将他囚禁在台城皇宫中。更为残忍的是,侯景断绝了对萧衍的粮食供应,企图活活饿死这位曾经的帝王。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萧衍病卧净居殿,向侍人索要蜂蜜却不得。

他气得咳嗽不止,最终因病情加重而离世,享年86岁。这位曾经呼风唤雨的帝王,竟然在饥渴交加中凄然死去,身边无人陪伴,场面凄凉至极。

侯景得知萧衍死讯后,仅仅命人将遗体移至昭阳殿,并严令不得声张。

直到二十天后,才将萧衍的遗体移至太极前殿发丧。这件事充分暴露了侯景的狠毒和无情。

结语

梁武帝萧衍的一生,充满戏剧性,也是一出历史悲剧,他的“千古笑柄”称号也由此而来。

有时,明君与亡国之君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在位时期的政绩再辉煌,也抵不过晚年的一时糊涂。

萧衍的悲剧,根源也在于他没有处理好权力与信仰的关系。

作为一国之君,他有权力选择自己的信仰,但不应该将个人信仰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他对佛法的痴迷,导致他在重大决策上失去了理性判断,最终酿成大祸。

这个历史教训警示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权力的重要性和危险性。

参考资料

萧衍——百度百科

0 阅读:9

阿智通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