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词语,叫“信息壁垒”。
其本意是指,信息数据难共用、信息交换难共通、信息运用难共享、信息处理难协同的信息屏障和隔阂现象。
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我们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很难;一方面我们获得一般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得到的信息,也是海量的。
不知不觉,你会发现一个很不好理解的事实:知道越多,人越焦虑。
因为我们知道的东西,和真实的需求,没有办法匹配。
真正有头脑的人,都在拒绝“二手信息”,清除生活的焦虑。
01
二手信息,正在向你“输送焦虑”。
我的一个朋友,其儿子高考完之后,就开始琢磨如何填志愿。
朋友主要通过两个渠道,获取信息:手机软件;亲戚朋友现身说法。
打开手机,关于如何上一所好大学的方法,铺天盖地而来。是大数据捕捉到了朋友最近浏览的网页,然后把相关的小视频、分析文章,都进行了推送。
也有专门填志愿的软件,里面有很多数据,什么学校,去年什么情况,今年有什么变化。要不要冲一把,还是稳一稳,都进行了分析。
朋友打算给儿子报计算机之类的专业。
有人在网上说:“我就是学软件的,知道什么是35岁危机。”
有人说:“我计算机系列,考公上岸。”
还有人说:“我学计算机,但是在广东某厂做销售......改行了,学啥都无所谓。”
朋友很迷糊,同样一个专业,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最后,把选择的难题,传递到了朋友的身上,他是整夜睡不着。
朋友的几个亲戚,其儿女也在大学校园,有的已经大学毕业。按理说,血缘关系的人,不会欺骗自己吧。
可是亲戚们的建议,五花八门。
这亲戚说:“男孩子,学什么计算机,机械更好。”
那个亲戚说:“还是去学电力吧。”
有亲戚反对:“电力啊,不一定进电网。你有关系吗?”
关于去哪一座城市读书,大家的建议,就更多了。几个亲戚因此吵起来了,面红耳赤。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个人构念论”——环境事件本身虽不可改变,但人可以自由地选择如何对它进行解释。人总是不断地以不同的方法重新认识自己。
在你周围的人,网络上的人,处于不同的状态,他们也有不同的经历,还持续在改变自己的生活,因此他们的定论,是五花八门的。
你把周围的人太当一回事,就会发现自己“毫无主见”。还被负面信息,吓一跳,整日战战兢兢,夜里就会惊醒。
有一条蜈蚣,很愉快地爬行。
一只青蛙问:“蜈蚣先生,你那么多脚,迈开第一步是左脚,还是右脚呢?”
蜈蚣看看左脚,看看右脚,忽然发现自己不知道如何走路了。
原来,接纳外界的信息,并没有让自己解困,而是进入到了二手信息的困乏之中,形成了取舍难、不敢信、不知如何做等一系列的焦虑。
02
坚持获得一手信息,你才会活得踏实。
在信息时代,人人都自称“专家”;无数人的网名是“某老师”。
大数据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深度困扰我们的生活,我们正在被信息压垮。
作家李尚龙在《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中说:“打败焦虑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做那些让你焦虑的事。”
宋代的陆游,也有先见之明,提出一个解困的方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行动,体验,切入自己想要的目标,验证信息的真伪,你很快就有了自己的答案。
作为70后的我,从小生活在农村,长大后到处打工,经济条件非常有限。
在离我工作地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高尔夫球场。
开着豪车的人,常常去打球,非常优雅。他们还穿着上万的球衣。
我想:“他们那么有钱,打球的开销,一定不少吧。”
也有同事,认为高尔夫就是富人的消遣,和穷人没关系。
有一天,我鼓起勇气,拿出一个月的工资,走进了球场。
服务生问:“是按时计费,还是按球的个数计费。”
我头脑里马上冒出一个想法:“一个球,不会是好几百吧。”接着,我说:“我按时......”
服务生笑着说:“一小时收费一百,不限定球数;一百元七十个球,不限定时间。”
后来我就知道,打扮朴素的人,也可以去高尔夫,比打桌球,贵那么一点,但完全可以接受。
如果你不亲自到高尔夫球场,那么你一直在“他认为、他说、好像是”的概念之中。
获得一手信息,真的很重要。会让你释然,也从此打消顾虑。
其一,放下手机,垃圾信息就没有办法干扰你了。
其二,行动起来,去想要去的领域,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其三,把握概率,把各种信息罗列起来,综合分析,会发现概率有高低。太低概率的事情,不可信。
其四,坚持赛道,任何一个赛道,都有二八法则。你到了顶端,那么你会充满阳光。
03
没有人可以完全摆脱焦虑,但是我们可以积极面对焦虑,去用行动告诉自己答案,不是反复用手机,对旁人诉求。
能成就你的人,是“你”;能够彻底打扮你的人,也是“你”;陪伴你最久的人,还是“你”。
人生有变数,但一定要对内求。
但凡你要做的,就努力去做;不想做了,连了解都显得多余。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