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剧《雍正王朝》呈现的情境中,康熙帝龙御上宾后,于畅春园,数位皇子就皇位传承一事展开激烈争持。他们对康熙帝临终之际传位于皇四子胤禛这一既成事实,予以公然质疑。旋即,时任九门提督的隆科多,肃穆宣读大行皇帝遗诏,诏文曰:“皇四子胤禛,品德贵重,性情风貌酷似朕身,必可肩负承继大统之重任。今特传位于皇四子胤禛,钦此!”
御史所执之康熙皇帝遗诏,全文约1300余字。其中,关于皇位传承之旨意,即传位于胤禛之内容,置于遗诏文末段落。
就康熙传位遗诏而言,其在当今仍存诸多争议,且并非御史所发文书探讨之范畴。值得注意的是,于这份遗诏内,康熙帝特意提及礼亲王之名讳,并郑重告诫后世帝王,务必保全礼亲王家族之传承延续。
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后裔,于当下皆安然无恙。朕辞世之后,尔等若能心存敬畏、悉心护佑,朕亦将坦然瞑目。雍亲王皇四子胤禛,品性端方、德厚流光,甚得朕之风范,定可肩负重任,承继大统。特令其于朕之后登基称帝,继位之时,务必遵循旧制,守孝二十七日,期满除服后昭告天下,使四方咸知。
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康熙帝龙体违和,遂向满汉大臣口授旨意。历经五载,康熙晏驾,其遗诏即在彼时所授旨意基础上删繁就简、润色而成。
于遗诏内,康熙帝对自身生平予以总结与评鉴。总体而言,康熙帝并未使用诸多阿谀夸赞之语,而是秉持客观务实原则,如实阐述。当表明自身勤勉理政的心志时,措辞亦是严谨审慎,毫无夸张粉饰之嫌。
大行皇帝之遗诏,堪称国之重器,神圣至极。依定制,其通常涵盖皇帝对自身生平扼要之自评,在位期间政务之审视与问题洞察,且会昭告天下储君之选定。然于众多遗诏实例中,鲜见皇帝于遗诏内,特命后世子孙照拂某一宗室王公者。
康熙皇帝指名提及礼亲王,其背后动机何在?此乃值得探究之历史问题。进而,雍正帝及之后的清代宗室子弟,在康熙皇帝相关指示下,究竟有无切实给予礼亲王家族以关照?
【先来说第一个问题】
在清太祖努尔哈赤众多子嗣之中,第一代礼亲王代善颇具崇高威望。太祖驾崩后,代善凭借其在贝勒群体中的显著影响力,引领诸多贝勒,共同推举皇太极承袭汗位。
努尔哈赤驾崩之际,并未留下明确传位之遗诏。彼时,从各方局势考量,大贝勒代善在宗室中资历颇深,于军事征伐方面功绩斐然。其掌控着实力强劲的两红旗势力,若代善有意角逐汗位,皇太极能否顺利登上汗位实难定论。
代善为人宽厚仁爱,其具备自知之明,深知自身能力在领导后金政权方面逊于皇太极。彼时,后金政权深陷困境,亟需一位雄才大略的领导者引领其摆脱困厄。代善以这般顾全大局、摒弃私利的高尚胸怀,赢得了宗室王公群体的敬重。
在皇太极统治时期,代善多次遭受政治层面的冲击。皇太极猝然离世后,政权中枢出现权力空白,豪格与多尔衮于皇位争夺上陷入僵持态势。值此关键节点,代善再度挺身而出,以顾全大局之姿态,力主年仅六岁的福临继承皇位。
顺治元年,年幼登基的清世祖福临颁诏,赐予礼亲王代善入朝觐见时免行跪拜之殊遇。彼时,实际执掌朝政的乃是睿亲王多尔衮。在顺治朝初期,代善处境维艰,无奈之下渐次隐退,鲜少参与核心政务。直至顺治五年,代善与世长辞。此后,礼亲王爵位由其第七子满达海承袭,并改封为巽亲王。
康熙登基之际,大清开国之诸藩王及其先辈大多已溘然长逝。彼时,第二代与第三代世袭王公,于京城的昌盛繁华中久已沉溺,鲜见具备卓越才能与干练行事风格者。
在三藩之乱的初始阶段,康熙委派诸王统帅军队以平定叛乱,然而成效欠佳。彼时,众多王公之中,仅有安亲王岳乐与康亲王杰书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与领导能力,堪当重任,能够在平叛局势中发挥关键作用。
安亲王岳乐,作为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康熙帝的堂伯父,于军事领域展现出卓越才能。然而,出于政治考量,康熙帝对其持有防范之心,在权力授予方面极为审慎,并未轻易赋予岳乐重要职权。
康亲王杰书乃代善之孙。于顺治朝,承袭礼亲王爵位的满达海及其子常阿岱因罪获咎,此爵位遂由杰书承接。而后,杰书所封王爵由巽亲王更易为康亲王。尽管王爵封号有所更变,实则皆源于礼亲王世系。需明确的是,无论为巽亲王抑或康亲王,本质上皆与礼亲王一脉相承。
在康熙一朝的宗室王公之中,杰书堪称声名显赫。于三藩之乱与平定台湾这两大重要历史事件里,杰书皆膺任大将军之职,全面主持军事要务。特别是在台湾平定之后,杰书的地位攀升至顶点,一时风头无两。至康熙三十六年,杰书溘然长逝,其爵位遂由第五子椿泰承继。
据史料所载,关于椿泰的记述颇为有限。《清史稿》对其描述仅为:“椿泰为人豁达有大度,遇下以宽。善舞六合枪,手法矫捷,能敌十数人。”由此观之,椿泰应具相当军事禀赋。然而,天不假年,椿泰年仅二十七岁便溘然长逝,令人叹惋。
在康熙统治时期,于清朝开国诸多藩王中,礼亲王家族在开国过程中贡献殊为显著。代善凭借两次拥立新君之卓著功绩,为礼亲王家族奠定坚实地位,使其荣膺开国诸王之首。正因如此,康熙在其遗诏内特意强调,期望后世君主对礼亲王家族予以关照。
【再来说第二个问题】
雍正帝登基之后,秉持康熙帝之遗命,依制行事。于康熙四十八年,第五代礼亲王椿泰薨逝,同年,其嗣子崇安承继王爵。
雍正登基伊始,便针对宗室阶层发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整肃行动。在此期间,众多宗室王公面临着削夺爵位或治罪惩处的命运。其中,与雍正关系较为亲近的宗室成员所受冲击尤为显著,如皇三子、皇八子、皇九子以及皇十四子等,均遭受了极为严苛的处置。
在清朝宗室体系的远支脉络中,开国诸王的后裔处于极为关键的位置。其中,诸如郑亲王家族、肃亲王家族、顺承郡王家族以及克勤郡王家族等,于康熙晚年,卷入了激烈的争储政治漩涡。而在雍正登基后,基于政治局势的考量与权力的巩固需求,这些家族遭受了全面的清算。
在康熙朝诸皇子激烈角逐储位的历史时期,康亲王崇安始终秉持坚定的中立立场。待雍正帝登基之后,其对持中立态度的势力并无太多亲善之意。以皇五子胤祺为例,他于储位之争时亦选择中立,然而雍正帝即位后,胤祺的后裔同样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牵连。
颇为意外的是,雍正帝对崇安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宽宥与厚待。在康熙朝时期,崇安于朝廷中并未获任显要之职。然而,自雍正帝登基伊始,便即刻任命崇安为满洲正白旗都统,并执掌宗人府。直至雍正十一年崇安辞世,在这期间,崇安始终未遭受任何政治方面的冲击。此情形充分表明,雍正帝切实贯彻执行了康熙帝的遗愿,使得礼亲王一脉得以保全。
崇安辞世后,其爵位由子永恩承袭,同时恢复初始的礼亲王封号。在长达五十余载的袭爵期间,据史料所载,永恩品性宽和平易,却严于律己,秉持淡泊节俭之德,行止遵循一贯准则。
乾隆在为多尔衮昭雪之际,顺势将清朝开国诸王之爵位钦定为世袭罔替,此乃清初闻名遐迩的“八大铁帽子王”。其中,第一代礼亲王代善,因其卓越功绩得以配享太庙。同时,朝廷明确颁令,自此后的朝会场合中,无论是站班序位,还是出班奏事,均以礼亲王居首。由此,礼亲王于大清众多藩王之中,确立了首屈一指的尊崇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