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萨斯终于要国产了。
雷克萨斯自2005年前后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采用纯进口的形式进行销售,至今已有20年时间。早在十几年前,雷克萨斯就被传出或将国产,但却迟迟未能实现,十几年过去了,如今雷克萨斯终于接受了国产的事实。
20年迟迟不国产,为什么是现在?2010年,雷克萨斯在华销量是5.3万辆;
2015年,雷克萨斯在华销量为8.69万辆;
2020年,雷克萨斯在华销量达到22.3万辆。
可以看到,进入中国后的前3个5年,雷克萨斯的销量一直呈现翻倍式增长,甚至在大部分豪华品牌日子过得并不好的时候,雷克萨斯还一直延续着加价卖车的传统。可就在进入中国的第四个5年里,雷克萨斯开始走下坡路了,销量从最高的20多万辆,下降到了18万辆。
更重要的是,雷克萨斯的利润也越来越少了,曾经一台车加价3-5万还得排队,如今一台车降价3-5万还不如以前卖得多。
整个中国汽车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能源当道、汽车售价体系下探,这让不擅长新能源和高溢价的雷克萨斯苦不堪言。
没办法,不挣钱了,再这样下去连上桌的机会都没有了,雷克萨斯只能放弃高溢价退而求其次选择国产。
也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李晖正式成为了丰田中国的第一个中国籍“一把手”,这是丰田1964年入华以来,第一次由非日本籍出任总经理,也是第一位华人总经理。
为什么是李晖?是能力使然还是“捡垃圾”李晖接任丰田中国“一把手”,当然是有能力的,不然李晖也坐不上这个位置,不过能力占了多大比重,这个就无法衡量了。
其实放在以前,第一人选或许未必是李晖。
了解丰田本田这些日系品牌的人应该知道,早些年丰田本田在中国混得好的时候,日方的员工都抢着到国内来任职,因为他们来就是镀金的,躺着都能把车给卖出去,上班舒舒服服,回家再把职位升。
可放眼现在就不是这样了,国内的汽车圈越来越卷,车不好卖,钱更不好挣了,谁也不想背井离乡来受罪,走时可能还得背个锅。没人愿意干那总得有人干,此时正值雷克萨斯国产落地的关键节点,李晖自然成为了第一人选。
雷克萨斯国产面临哪些困难?如今国产新能源品牌当道,问界、理想、蔚来、小鹏、极氪、小米等等新势力进一步蚕食着传统豪华品牌的份额,BBA已经开始“压力山大”,作为一个二线豪华品牌,雷克萨斯到如今才国产,李晖真的能把这事给干好吗?不好说,但目前摆在面前的困难却是有很多。
1、品牌价值稀释风险雷克萨斯长期以“进口豪华”定位维持高溢价,不少人买雷克萨斯就是冲着它的高端定位去的,一旦国产之后,雷克萨斯的价格也必定会下探,可能削弱其品牌光环。另外,消费者们也可能会担忧国产后质量与进口车型存在差异,尤其是“匠心工艺”标签可能受损。毕竟如今购买豪华车的人仍然有一部分就是冲着面子去的,国产和纯进口谁更有面,买车的人心里自然懂。
2、市场竞争压力加剧雷克萨斯国产化后,它将要直面的是特斯拉、理想、小鹏等新势力和比亚迪的技术施压(如激光雷达、城市NOA、电池技术等),以及奔驰、宝马、奥迪的国产电动车型围剿。然而这一点恰恰是雷克萨斯薄弱的点,其当前电动化产品线薄弱(除了油改电,仅1款纯电车型RZ,月销不足千辆),技术储备(如e-TNGA平台、L2级辅助驾驶)难与对手抗衡,要想国产化后立马取得成效,恐难度不小。
3、经销商渠道转型阵痛
雷克萨斯在国内目前有几百家经销商依赖传统加价销售模式生存,与如今新能源品牌的直营体系完全不同,雷克萨斯若要强行转型可能引发渠道动荡,维持现状则可能难以满足新能源用户直达需求,如何平衡也是一个难点。
4、技术主导权与本土化矛盾
虽然雷克萨斯宣称未来将“深度整合中国供应链”(如宁德时代电池、华为智驾),但核心研发是否仍受日本总部掣肘,这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本土团队决策权不足可能导致产品定义滞后,难以快速响应中国市场变化,如何能做到真正的决策权集中,也是一个难点。
5、国潮当道,日系品牌的日子不好过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推进,消费者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对国货品牌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不断提升,更愿意选择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产品来彰显自己的文化身份。不仅如此国产品牌在技术和设计上不断创新,也已经超越了不少日系品牌,再加上不少人骨子里对日系品牌的抵触情绪,这些都让日系品牌的日子并不好过。
车神探有话说
李晖的上任既是丰田“本地化放权”的突破,也是应对中国市场危机的无奈之举。他接手的不仅是销量压力,更是雷克萨斯从“进口神话”向“中国智造”转型的系统性挑战。若能在技术合作、渠道改革与品牌重塑上实现突破,或可复制特斯拉的“上海奇迹”;反之,则可能加速雷克萨斯在新能源时代的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