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谁也想不到,一款手机在使用一年后,还能以首发价卖出去。
没错,它就是如今的华为手机。
2021年Q2季度主力机型保值率排行榜中,HUAWEI Mate40Pro(128G)以96.45%的保值率荣登榜首。这是一款2020年10月份上市的机型,首发价6499元。如果用户使用过程中较爱惜,99新机如今的售价在6200元+。
“二手机”已经离很多人的生活比较遥远,但在华为芯片库存有限产能不足的情况下,很多人选择购买华为的二手机。做出这种无奈选择的时候,不仅要担心“手机会不会有质量”的问题,同时也为这二手机的价格捏了一把汗,为何现在的华为二手机如此贵?
一个字:缺。
“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同样适用于智能手机市场,甚至二手手机市场。同时华为还有一个保值的关键点所在,也是华为打开高端手机市场的敲门砖:自研芯片。
高端市场的敲门砖目前智能手机市场饱和,尤其是国内市场已从原来的增量变为存量竞争,且以中低端市场竞争最为残酷,各大厂商已经很难从中低端市场争得更多的份额,想要突破只有在高端市场做文章。
但想要立足站稳高端市场,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此前在一档节目中OPPO 副总裁刘波表示,在中国智能手机高端市场上只有两个玩家:苹果、华为, OPPO希望能成为继华为、苹果之外的第三个玩家。
而推进自家芯片研究,是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冲击高端手机市场的必经之路。
为何这样说呢?
1、成本优势。
论成本控制,电子产业这一块苹果说第二,没人敢称第一。此前苹果的MacBook使用自家Apple Silicon 处理器,预计成本会降低到原本的四分之一。
IBM副总裁萨米特·古皮塔(Sumit Gupta)曾做过预测,如果采用英特尔处理器,苹果在MacBook Pro和MacBook Air所需CPU上的花费将达到32亿美元,采用相同数量的M1芯片,花费将降到6.97亿美元,可节省25亿美元。
当然成本只是苹果决定采用自研芯片的一个可能因素,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2、全面掌控。
还是以苹果为例,它目前的优势就是软件和核心硬件的闭环。简单说,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家说了算。无论是系统,还是软硬件层面,灵活性上很强,且苹果都可以做到自控。
下图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综上自研芯片才是国内厂商应该要去走的路,固然通用芯片有可能省去研发成本,但无法实现差异化竞争力,长远来更不能产生成本与性能优势。
蠢蠢欲动的国内外厂商们2017年,小米对外宣布拥有自主芯片“澎湃 S1”。
当时联发科的高管却泼来一盆冷水:“经验告诉我们,调制解调器研发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它需要通过全世界运营商做验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因此芯片厂商必须有足够的出货量来支撑成本、来摊销掉,否则一定会入不敷出。”
果然,“澎湃”至今还没有澎湃起来。
还是2017年,OPPO在上海注册成立了“上海瑾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并开始招揽大量芯片设计工程师;2019年12月OPPO CEO陈永明宣布,将在未来三年内投入500亿元用于技术研发。并挖到联发科前首席运营官朱尚祖(曾在小米待过一段时间)担任咨询顾问。
今年更是传出“40万高薪”招聘芯片相关专业应届生的消息,看来OPPO也有一颗“芯”梦。
还有Vivo也在近期发布多个芯片相关的招聘岗位,其中ISP方向芯片总监开出的年薪高达144W-180W。
并且已经有媒体公供应链处得到消息,vivo首款自研芯片即将推出,内部代号为“悦影”。2019年vivo 执行副总裁胡柏山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vivo很早就开始思考深度参与到芯片 SoC 设计当中。
并且我们查到vivo在两年前就已经提交两个芯片商标申请,分别为“vivo SOC”和“vivo chip”。
说完国内,说国外。
除去已经在芯片领域摸爬滚打十年,甚至数十年的苹果、三星、华为,谷歌其实也想在移动端实现“芯片自由”。
8月3日谷歌 CEO Sundar Pichai推特上激动地宣布:“Tensor芯片是谷歌基于二十年的计算经验之上,打造了四年推出的产品。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在Pixel(谷歌智能手机)中最大的创新”。
Tensor芯片究竟能否经受住市场的考验咱们不得而知,但至少谷歌已经明确表示是“最大的创新”,且已经在自家产品上实现商用。
做芯片九死一生网上有:“芯片设计容易,但制造难”一说。
这一结论主要是通过华为的遭遇得出,但相当不客观。芯片设计其实并不简单,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
2021年3月,知名存储芯片生产巨头美光(Micron)决定在今年底开始变卖其在美国犹他州Lehi的3D Xpoint芯片工厂。美光曾先后6年投入近30亿美元研发3D Xpoint存储技术,不过好像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9年5月,格芯成都基地宣布关闭。格罗方德作为全球第二大晶圆制造厂商,曾在2017年在成都正式启动建设12英寸晶圆制造基地,总投资超过100亿美元,无论从财力还是研发能力上来讲不可谓不强。但格芯却在2018年宣布,未来将停止在7nm工艺技术的所有工作及后续制程的研发,这也是最后导致成都基地关闭的主要原因;
还有名动天下的德州仪器,当年摩托罗拉、诺基亚、黑莓、三星等等手机都是采用德仪的OMAP芯片。其设计的处理器在业界以稳定性强、兼容性好、发热与体积控制合理著称,但就是这么一家实力强横的芯片厂商,也在“无法覆盖全部网络制式”问题上低下了头,最终在2012年9月宣布退出移动芯片市场。
曾经有一位CPU行业资深人士这样说道:“在产业链里,绝大多数做芯片的企业是会死掉,被并购是最好的命运。”
华为海思创立于2004年,直到2009年才发布芯片K3V1,卡机、发热、删除、重启,那种体验真的不堪回首。时隔十年,海思将芯片正式命名为麒麟,一代代产品的迭代更新,才造就了今天的华为手机。如果海思不是背靠华为这棵大树,早就打出“GG”了。
可见自研芯片绝非易事,用九死一生来形容并不为过。
写在最后谁会是继华为之后第二个拥有智能手机芯片的国内玩家?
前提:经得起市场考验,彻底实现商用价值的。
咱们怎么去判断呢?
一、是否具备相当的资金、研发经验、人才及技术储备?
通过媒体的爆料来看,米、O、V基本都能符合以上条件,其他国内厂商则差得较远。
二、是否有后续芯片的产品规划、持续的大量资金投入?
米、O、V都在近期有相关人员的招聘,规划方面肯定有做,但资金方面,小米已经开始涉足“造车”,肯定会受到影响,O、V在这方面更有优势。
三、相关IP模块的专利获取。
米OV在核心专利上比起顶级玩家略显薄弱,尤其是在4G、5G基带核心专利上。华为之所以在这方面困扰较小,主要是多年来积累的专利,可以让它实现专利交叉。但即便如此也不得不向诸如高通之类的专利大户缴纳一定的专利费。
专利或许是国内厂商们最为难以逾越的一道坎,目前只能通过投资入股芯片公司才能获得足够的专利授权,降低费用,而需要的操作时间会很长。
-End-
配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些企业就是瞎捣乱,虽然我不是真研发芯片但我可以扰乱对方研发节奏和占用芯片研发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