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和柳宗元的人生经历颇为相近,然而性格却大不一样,这从他们的诗作里就能清楚地看出来。
刘禹锡在面对秋天之时,能够豪情万丈地挥笔写下:
“自古以来,人们一到秋天就会感到悲伤和寂寥,可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那柳宗元呢,他是:
“海边的尖山好像剑刃一般锋利,秋天一到,处处都让人愁肠欲断”
刘禹锡就算一生中那极为美好的 23 年都处于被贬谪的境遇,可他一直都不认输,在精神层面更是从未屈服,也许这便是他能活到 70 岁,而柳宗元仅活到 47 岁的缘由。
咱们不少人是通过初中课文《陋室铭》才记住刘禹锡的
“山无需高大,有仙人在就能出名。水无需幽深,有蛟龙存就能显灵。这虽是简陋的屋子,可只要我品德高尚,它也就散发着馨香”
然而,对于《陋室铭》是否为刘禹锡所创作,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而且在他的文集中也没有收录这篇文章。
刘禹锡著述勤勉、编纂拿手,就连柳宗元的作品集他都耗费三年时间精心编纂。他在闲适悠长的晚年对作品进行保存,虽说或许会有遗漏,但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
刘禹锡在公元772年降生于河南郑州的荥阳,他比柳宗元年长一岁,和白居易是同年出生。
他这名字的来历挺奇特的,据说他母亲梦见了大禹的二儿子,于是就给他取名叫禹锡,字梦得,在古代,“锡”和“赐”是相通的。
这跟李白名字的来历挺像,貌似这类孩子打小就自信又乐观。刘禹锡说自己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在唐代看重家世背景的氛围中,和李白自称是梁武昭王李皓的第九世孙一样,找个“便宜祖宗”来认,这种情况并不稀罕。
刘禹锡的家世并非特别显赫,他的祖父和父亲均为小官小吏。不过在封建王朝时期,官和民的差别是很大的,因而他的生活条件还是比较富足的。
刘禹锡青少年时在江南成长,打小就聪明且勤奋好学,无奈家世一般,只能靠自身努力。那些能让人们记住的诗人,天赋都高出常人不少,刘禹锡也是这样。
19岁那会,他在文艺圈里开始冒尖了,洛阳和长安的文艺圈都知道他有才。公元793年,22岁的刘禹锡跟21岁的柳宗元一块儿考中了进士,打这起,他俩的命运就紧紧绑一块儿了。
刘禹锡的考试之路颇为顺利,而同龄人中,白居易29岁考中进士,在当年的17人中是最年轻的了,韩愈考了四次才考中,孟郊更是一直考到46岁才中。
刘禹锡参加了三次考试,进士科、博学鸿词科、吏部取士科他都考上了,仅仅三年的时间,他就当上了大唐的公务员。相比之下,韩愈考了 13 年,考了八次才取得和刘禹锡一样的成果,由此就能看出当时刘禹锡是多么的意气风发。
公元800年,28岁的刘禹锡被安排到淮南道,给节度使杜佑做秘书工作。
杜牧的祖父是杜佑,他曾做过10年宰相。朝廷打算把刘禹锡往宰相的方向培养,杜佑对他很是看重,就算回到扬州,也会让刘禹锡帮忙写公文。
两年过后,刘禹锡被调任到京兆府渭南县当主簿,到地方去积攒阅历经验,没过几个月,他又被调回长安担任监察御史。这监察御史被称作“八品宰相”,不但手握实权,未来的发展也是前景广阔。当时,柳宗元、韩愈也在御史台,他们三人来往频繁,特别是刘禹锡和柳宗元,两人是同榜的进士。
这会儿三十岁的刘禹锡,面前呈现出一条通向宰相之位的敞亮道路,好像往后能够创建世家,使得子孙后代无需再把刘胜当作那个“不怎么靠谱的祖宗”。
然而在公元805年,大唐居然同时有三位皇帝,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命运也因皇权的更迭而陡然变得糟糕起来。
唐德宗在正月逝世后,做了25年太子的李诵登上皇位,便是唐顺宗。
然而李诵在继位之前就由于中风而丧失了语言能力,身体情况不太好。他清楚地知晓大唐的局势很危急,于是重用原本在东宫的王伾和王叔文来推行改革。
二王的根基不深,招揽了众多年轻且积极进取的官员,刘禹锡和柳宗元乃是其中的核心力量,“二王刘柳”就此构成了新的改革政治团体,他们在对外方面致力于削除藩镇,在对内方面着力抑制宦官,以强化中央的集权。
然而,宦官和藩镇的势力过于强大,难以控制。在公元 805 年 3 月,宦官集团将广陵王李纯立为太子,7 月借皇帝之名下令让太子监理国事,8 月就扶持李纯登上皇位,唐顺宗则成为了太上皇,“二王刘柳”政治集团被剥夺了权力,这场改革以失败告终。
这一年,德宗去世,顺宗登基不过八个月就无奈退位,宪宗登上皇位,权力交替频繁得就像人来人往般迅速。十五年后,唐宪宗竟被宦官所杀。
顺宗失势后,“二王刘柳”这帮人被惩处,王伾遭贬后死去,王叔文先是被贬,接着被杀害,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被发配到边远地方去做司马,这事儿被称作“二王八司马事件”,让刘禹锡和柳宗元的人生彻底变了样。刘禹锡被降职为朗州司马,也就是如今的湖南常德,柳宗元则被遣到湖南永州。
就算是在偏远的湘西之地,刘禹锡仍然积极乐观,他写出“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而柳宗元则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两人的诗句形成了显著的差别。
当时,柳宗元和刘禹锡的日子都不好过,柳宗元的妾室于永州病故,刘禹锡的妻子在朗州离世。在古代,被贬官的路途充满艰辛,不少人连头疼脑热、肠胃不适这样的小毛病都扛不住,对他们而言,十年的时间那可是三千多个日夜的痛苦折磨。
柳宗元转而参禅向佛、纵情于山水之间,而刘禹锡则凭借一首《秋词》来彰显自己的态度:
“自古以来,人们一到秋天就会觉得悲伤和孤寂,可我却觉得秋天要胜过春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直冲云霄,这情景就把我的诗兴引到了蓝天之上。”
他不感伤秋天,过得意气风发。
公元816年的3月,在湖南被贬谪了十年之久的刘禹锡与柳宗元回到了长安。刘禹锡没能忍住,创作了一首诗:
“玄都观中那上千棵桃树,全是在刘郎离开之后栽种的。”
诗里对当朝权贵加以嘲讽,连宪宗皇帝也没放过,就这么一任性胡来,结果自己被贬到播州去了,还把柳宗元也给连累了。
柳宗元够义气,压根儿没埋怨,还向皇帝上书,想跟刘禹锡换个地方,因为刘禹锡的老母亲都八十岁了。经过裴度从中调解,刘禹锡变成了广东连州刺史,这官看着好像距离近了点,可那地方却更偏了。
即便这样,刘禹锡还是写道:
“山郡在春天时忽又放晴,那陂塘分出的几股泉水多清啊!城郭周边的众多人家都临近水边,雪停之后众多山峰有一半融入了城郭之中。”
和苏东坡的心境相契合
“要是每天能吃三百颗荔枝,那我甘愿一直做个岭南人”
公元819年,对刘禹锡而言是最为悲痛的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了,而在赶路途中,他又得知了柳宗元逝世的消息,就算他内心向来强大,在那一刻也彻底垮了,甚至一度精神失常。
他含着泪给柳宗元写了祭文,把柳宗元的儿子柳周六接到自己身旁进行抚养,并且耗费三年时间编著了《柳河东集》。
公元821年的冬季,49岁的刘禹锡被调任为夔州刺史,夔州就是如今的重庆奉节,此地的环境要比连州好些。
这会儿刘禹锡的心态变得较为平和了,不过他那乐观浪漫的天性还是掩盖不住,创作出了广为流传的《竹枝词》。
“杨柳翠绿江水清,听那江上情郎唱。东边太阳西边雨,说是无情却有情。”
再来说说《浪淘沙》当中的:
“历经千般淘洗、万遍过滤,虽说过程艰辛,可把那狂沙吹尽,方能得到真金”。
三年后,五十二岁的刘禹锡被调任为和州刺史(就是如今的安徽和县),他已经接连担任过三个州的刺史,人生已然走过大半。有一些文献表明《陋室铭》是在这个时候创作的,不过这存在着争议。作为和州的首要官员,没人敢给他找麻烦,他的住所也不大可能是简陋的房子,也许是记录他在朗州和连州当贬官时的生活。文章里的那种自信与豪气,的确是符合刘禹锡的作风。
公元826年,刘禹锡得以被调往洛阳,就此终结了长达23年的贬谪生活。
在路途中路过金陵,创作了《金陵五题》,此作达到了中唐怀古诗的巅峰水准。在《石头城》里:
“山峦环绕着过去的国度,四周依然存在,潮水拍打着空旷的城池,落寞地退回”
令白居易发出慨叹:
“我晓得后来的诗人没办法再找到合适的词句了”
后来苏东坡进行仿写,却还是没能超过原作品:
再有《乌衣巷》,将岁月的沧桑之感充分展露
“朱雀桥旁野草开花,乌衣巷口夕阳西下。往昔王谢大族堂前的燕子,如今飞进了普通百姓的家里”
回望自己大半辈子,无非就是:
“巴山楚水那可是凄凉之地,我在这儿被弃置了整整二十三年啊”
公元 828 年,刘禹锡回到了长安,在这阳光明媚的三月,他再次游览玄都观,并创作了《再游玄都观绝句》。
“百亩庭院里大半都长着青苔,桃花已落尽,只有菜花在盛开。当初种桃的道士如今在何处呢?曾被贬的刘郎我今日又回来了。”
当年他只因一句诗就遭贬谪,虚度了十三年光阴,现今他重新归来,性子极为执拗。长安官场为之震动,然而也只能钦佩他的胆量。权贵们再次把他从长安赶走,让他去地方当刺史。
他在64岁的时候,重新回到了东都洛阳,从此退出政坛,干些闲差,和白居易、裴度等人往来,一起作诗游玩,安享自己的晚年时光。
“和您都已渐老,咱自己想想这老了到底啥样呢”
“别讲桑榆已近傍晚,那晚霞仍旧映满天空”
白居易对自己虚度的二十三年感到遗憾,而他表示:
“沉船之畔有千舟竞过,病树前方是万木争春”
他清楚晓得失去是什么感觉,因而也更加明白得到有多难得。
公元842年,年已七十的刘禹锡于洛阳离世。
他用自己的一生去证实,在历史的滔滔长河里,曾有那么一群人凭借短暂的改革想要改变天地,而他秉持着与柳宗元于苍凉时代中的那份信念,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刘禹锡,当真是大唐的诗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