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何一生不进故宫,终生再未回延安?周总理的谈话道出实情

史说畅谈本人 2025-02-21 11:19:02

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故宫博物院,是明、清两朝二十四位帝王的皇宫,也是中国迄今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建筑群。

相传,这座始建于140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沧桑历史的皇家建筑已于1925年10月10日被正式改称为“故宫博物院”,自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组织了许多专家、学者对故宫进行修缮。

但让人纳罕的是,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革命导师毛主席却终生没有踏入故宫?此外,也没有再回革命摇篮——延安。

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呢?也许,我们可以从周总理的几次谈话中可以找到答案。

巍巍矗立的紫禁城静卧在首都北京最为繁华的中轴线上,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来京旅游的必选打卡地,每年都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到此驻足观光。

朱元璋去世后,他的第四子燕王朱棣,通过一场靖难之役,夺得大明帝国的最高权柄后,便将迁都事宜提上日程。

紫禁城的兴建完全以南京皇宫作为蓝本,经过长达十一年的仔细筹备,耗费大量人力到全国采集上等楠木、石料后,宣告群臣,紫禁城正式破土动工。

之后,又经过长达四年的修建,终于在1420年,巍峨高耸,金碧辉煌的紫禁城终于落成竣工!

在此后的岁月中,紫禁城多次发生大火,但都被重新修缮,一直到1925年,这座六百年都作为皇家私人住所的宏大建筑群才正式在次年更名为“故宫博物院”,由郭沫若先生书写的五个大字就挂在紫禁城南面的出口——神武门之上。

新中国成立后,相关人员又组织专业人员对紫禁城做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对其内珍藏的大量珍贵文物进行细致的清查与修复,最终,清点出的文物共计一百八十多万套!

北平解放前夕,我党通过傅冬菊的努力,做通其父傅作义的工作,让北平兵不血刃的和平解放。

至此,北平正式改名为北京,而此时的北京百废待兴,人民大会堂、国务院等办公场所都尚未修建,故此,毛主席等第一代中央领导人的临时办公场所的选定就成为一个棘手问题。

于是,便有人提议暂时到紫禁城内办公,但此提议刚一出口,就被毛主席立即驳回,要知道,紫禁城不仅是明清两朝皇室们居住的场所,还是他们的行政机构,所有的国家大事都在此议定。

紫禁城充满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气息,新中国领导人在此办公,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此后,毛主席便在距离紫禁城仅一墙之隔的中南海办公,而对于隔壁颇有名气,游人如织的紫禁城,几十年来,毛主席没有涉足一步!

时间如梭,转眼到了1954年春夏之交,这一天毛主席兴致勃勃地登上故宫城墙,在公安部长罗瑞卿与故宫保卫科长谭炳文的保护下,毛主席沿着城墙,饶有兴趣地缓缓散步至东华门。

这连续四天反复观望紫禁城,足够可以看出,毛主席对这种辉煌古建的重视,但即便如此,毛主席依然没有进入紫禁城内部参观的意愿,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早在1949年,解放军进入北平城的时候,毛主席与周总理之间就有一场颇有意思的对话,也许我们可以从中窥见毛主席一生没有踏入紫禁城的真实原因。

当踏入北平城的那一刻,毛主席对身旁的周总理感慨道:我们这是上京赶考,至于考试能不能及格,那就需要看我们的表现了,不过千万不能学李自成,没在城里待多久,就被赶出去了。

周总理表示:我们应该能够及格,用实际行动向人民交一份满意答卷。

其实,学富五车的毛主席在历史方面是很有造诣的,而且十分注重借鉴历史中的成败兴衰来敲同志们的警钟,他的那首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就很能说明道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楚霸王项羽也好,闯王李自成也罢,这些失败的起义者用血的教训提醒后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一个新兴的政权,在开始没有居安思危,与人民团结在一起的意愿,它是难以长久的!

仔细说来,毛主席之所以不踏入故宫参观,原因有以下方面:毛主席过惯了平民化生活,始终站在人民群众中间,对于封建贵族住的皇宫,内心充满排斥。

毛主席乃是新中国的开国领袖,而新中国是以人民为主体的新兴政权,虽然封建帝王早已落入尘埃,但象征着封建皇权的故宫,始终充满腐朽气息。

那些为反封建、反压迫牺牲流血的革命烈士,理应受到尊重,毛主席后来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上就清晰地表达了这层意思,而不进入故宫,正是用实际行动表达了毛主席对革命烈士的祭奠。

其实,入住北京多年后,毛主席倒是一直希望再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看看,原本工作人员已经做好初步规划,但无奈毛主席日理万机,被繁忙的工作一拖再拖,一直到他去世也未能达成这项心愿。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