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受到粟裕的重视始于1948年初,那时解放战争已进入关键的时期,但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陈毅不久后被调往中央工作,作为副司令员的粟裕便成为了实际“掌舵人”。
对于此时的粟裕来说,身边急需的就是需要一个作战经验相当丰富的参谋长,而原本作为华野参谋长的陈士渠另有任务,并不在司令部。
于是,原本在东线兵团参与内线作战的张震担任粟裕的参谋长。那为何只是纵队副司令的张震突然被粟裕看中?
善于总结自从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发动全面内战后,张震参加了多场战斗,直到1947年2月,他被擢拔为华野2纵副司令员,先后参与指挥多次战役,但也就是在此期间,张震所部遭遇了重创。
仅在南麻、临朐两场战役中,张震所率的二纵就有六千余名战士牺牲在战场上,师级干部也丧生多人,那南麻战役到底有多惨烈呢?
当时,面对九纵、六纵、二纵等多支解放军部队分别对南麻发起总攻,龟缩一处的国民党守将胡琏立即向蒋介石拨打电话,请求支援。
蒋介石收悉后,立即命令集结三个师的兵力,快速赶至南麻,不惜一切代价地驰援胡琏,保住南麻。
为此,国民党军前后四次派出十二架战机,对华野所在阵地实施狂轰滥炸,其疯狂程度令人发指!
面对国民党军队如此凌厉的攻势,包括二纵在内的全体战士顶住压力,与敌军展开激烈的肉搏战,他们全都将步枪装上刺刀,刀刀见红,经过长达一天的激烈交战,固守了阵地。
然而,国民党军队并不死心,连续几天,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继续对华野阵地实施疯狂反扑,但在华野战士的誓死相搏下,来敌均被击退。
原本华野司令部拟定了夜间作战计划,但偏偏那晚暴雨突至,导致道路泥泞,粮草、弹药无法运输,所以此战给华野带来了巨大损失。
战后,不少人对实际指挥者粟裕提出严厉批评,粟裕本人也迫于压力,还给中央军委做了深刻检讨,但张震却没有选择跟风,而是极其冷静地对战略战术做了客观详尽的分析。
在张震看来,南麻、临朐两场战役的失败,除了遇到意想不到的恶劣天气之外,还在于国民党军队将一种新式战法投入到了战场,那便是子母堡垒的成功运用!
这种堡垒利用其便捷的交通壕,让敌军可以任意在壕内行动,解放军发起进攻时,一旦哪个子堡遭受攻击,母堡便会迅速做出反应,对其实行强大的火力支援,如此首尾相顾,相互照应的联合体战法,让华野兵力损失惨重。
针对这种情况,张震通过冷静分析,向组织提出对子母堡实施攻坚战斗的具体方法,还针对我军阵地、工事构造以及守备方法进行了详尽论述。
得力助手不管怎么说,敌军的子母堡工事,对华野的作战带来很大阻力,张震在经过缜密思索后,十分有针对性地发表了多篇军事理论文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便是《改进我们的战术和指挥商榷-从打子母堡说起》。
在这篇文章中,张震对攻克子母堡的作战方法论述地非常详尽,如何在夜间对付敌人的照明弹,如何实施步兵与炮兵的协同作战等,事无巨细,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与说明。
张震的军事谋略让粟裕刮目相看,甚至肃然起敬,便立即让他担任华野第1兵团参谋长,不久又任命他为整个华野的副参谋长。
其实,对于粟裕在军中的威名,张震早有耳闻,早在1946年,粟裕率领华野取得了鲁南、孟良崮等多场重要战役的全面胜利,将国民党全面进攻的计划彻底打乱。
张震在担任第一兵团参谋长期间,与粟裕在许多方面达成共识,这两人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心胸气度,都能高度吻合,几乎到了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需要什么的地步。
在1948年,豫东战役期间,粟裕绞尽脑汁想出的两个御敌方案,统统被张震否决,可粟裕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虚怀若谷,想听听张震的高见。
作为一名常胜将军,这么些年来,从未有人对他的决策提出异议,唯独张震可以让他改变初衷,回心转意,而这场对解放战争产生积极意义的豫东战役,最终在张震的谋划下取得胜利,成为我军最重要的一个战略转折点。
而在接下来的济南战役中,粟裕与张震二人紧密配合,再创奇迹,顺利实现了解放军首次占据城市的重大突破,给猖獗的国民党军队予以致命性打击!
在淮海战役打响之前,粟裕与张震的思想再次达到统一,二人都认为要将位于南线的大量国民党军控制在以徐州为中心的范围之内,然后再进行逐一歼灭。
毛主席对他两人的建议高度重视,遵从他们的主张,扩大了淮海战役的规模,结果,粟裕以深邃的战略眼光拿下了这场以少胜多的伟大战役。
建国后,张震与粟裕都被调往参谋部工作,二人再次成为亲密无间的战友,彼此建立深厚的感情,这种关系一直维持到1984年,粟裕同志因病去世,怀着悲痛心情的张震在送别老战友最后一程中,几十年的默契配合却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