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因为一段视频,南阳小伙董盘根上热搜了。
据他介绍,自己从小听到音乐就会不自觉跳舞,甚至能配合扭脖子。这种与生俱来的才艺,令小伙伴们惊奇不已。
与众不同的,不只是“才艺”。
成年后的董盘根,胡子浓密、眼睛深邃,与身边人的相貌大相径庭。
这段视频发布后,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留言:
“一看就是新疆人,果然骨子里都能歌善舞。”
“舞蹈天赋在基因里!”
“南阳人的口音,新疆人的气质。”
为了解自己的身世,11月30日,董盘根从河南南阳自驾到新疆寻亲,并将过程拍成视频发到了网上。
“河南永远是我的根,找到亲生父母也是一个心愿……”
“我只是想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或许是刻在骨子里的DNA,让董盘根从小就有一种错乱感——从外貌到习惯,自己与家人似乎显得格格不入。
1998年的一天,气若游丝的母亲告诉他:“其实,你是从新疆捡回来的。”
这句遗言,犹如一束微弱的光,让他在身世迷雾里找到了方向。
也许是从那时起,寻亲的种子,就悄然在他心底埋下。
董盘根所在的南阳市镇平县,地处河南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玉雕加工、销售集散地,被誉为“中国玉雕之乡”。
耳濡目染下,董盘根也投身玉石行业,并在几年前成为一名电商主播。
能说会道又能歌善舞的他,很快在当地闯出了一片天地。
与此同时,他的相貌也成了大家的谈资,河南民生频道的记者为此专门采访报道。
面对镜头,董盘根先是大方地秀了一波新疆风情的才艺,然后说出了寻亲的想法。
对此,养父董老汉也极力支持:“把他抚养到这么大,他找到或找不到,我都替他高兴。”
随后,董老汉也向记者道出了董盘根的身世。
1989年,在新疆打工摘棉花的董老汉,在下班路上看到一个包袱,打开后发现里面是一个不足两个月大的男婴。
天气已经转凉,如果不及时救助,婴儿极可能丧命。董老汉等了许久,始终没有见到有家人前来寻找。
后来,董老汉就带着婴儿回到了河南老家,并为其取了一个极具河南特色的名字——“董盘根。”
自此以后,董老汉很疼爱这个没有半点血缘关系的养子。
从小到大,养父母没有责骂过董盘根半句。养母去世后,养父一个人拉扯他和妹妹,直至两人长大成人。
“河南小伙寻根新疆”的消息成为热门话题后,不少热心网友纷纷提供线索。
国内最大的公益寻子网站“宝贝回家”也为董盘根采集了DNA,并将其收录到网站数据库中。
遗憾的是,经过几次与认亲者的DNA比对,都显示不符合。
铺天盖地的舆论里,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有人认为,董盘根此举无疑是对亲情的追溯;也有人质疑,这场寻亲之旅是否有博眼球的嫌疑?
对此,董盘根真诚地回应:“我只是想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找到我的亲人,不为别的。”
董盘根的DNA里,刻着舞蹈天赋,也刻着对家的渴望,对故土根源的追寻。
这是一种血脉召唤,更是一种身份认同。
亲情的维系,靠的不是血缘,而是彼此的爱
董盘根的故事,一度引发了网友的思考:骨血至亲和养育之恩,孰轻孰重?
十几年前,有人用自身经历给出了答案。
2011年,湖北孝感女孩肖晶晶准备前往加拿大攻读农业博士。出发前的某天晚上,一对自称是她亲生父母的夫妇找上了门。
14岁那年,肖晶晶从母亲祁春兰的遗言得知,自己不是他们的亲生女儿。
原来,祁春兰先天不孕不育,与丈夫肖崇阳婚后多年都未有子嗣。
时间的指针拨回1987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漫天飞雪。
从湖北孝感109医院回家的肖崇阳夫妇,在垃圾箱旁发现了一名脸色发青的女婴,随即便报了案。
眼见无人前来认领,肖崇阳便前往民政局办理了收养手续。
中年得女的夫妇俩,对这个突然出现的小生命十分珍惜,他们为其取名“晶晶”。
肖崇阳是一名退役军人,此时在孝感的某棉纺厂食堂做勤杂工,收入微薄;祁春兰体弱多病,每月光是吃药,所需开支都是不菲。
晶晶的到来,让这个家庭越发捉襟见肘。最拮据的时候,为了省钱给女儿买奶粉,夫妇俩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
为了避免女儿成长中被同龄人孤立,两人请求亲朋好友隐瞒孩子的身世,直至祁春兰去世。
在他们的呵护下,肖晶晶不仅乖巧懂事,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20世纪90年代,肖崇阳下岗了。
为养家糊口,作为家中唯一的劳动力,他天不亮就出门,骑着破三轮,载着几十斤重的液化气罐,挨家挨户地送货。
遇到没有电梯的住户,他只得徒手扛着液化气罐走楼梯。
这一送,就是24年。
“这是50万现金,就当作女儿的抚养费吧!”当肖晶晶的亲生父母将一堆人民币摆在桌子上时,肖崇阳沉默了。
一番交谈中,两人坦言,其实两家相距不过一公里。
当年之所以没有认领肖晶晶,是因为他们经营着生意,家里已经有了三个女儿,一心想要个男孩继承家产,因此就将刚出生的女儿遗弃了。
得知肖晶晶即将出人头地,亲生父母便带着50万元前来认亲了。
得知真相的肖晶晶,果断退回了现金。
2014年,顺利拿到博士学位的肖晶晶入职上海农科院,养父也被她从老家接到上海安度晚年。
2015年,肖晶晶受邀参加一档叫《中国梦想秀》的节目。
讲述完故事,主持人问肖晶晶:“他们终究是你的父母,如今让你和他们在现场相认,你愿意吗?”
面对“亲情”的要挟,当着观众的面,肖晶晶的回应理性而决绝:“我的父亲是肖崇阳,母亲是祁春兰,没有其他父母,我不愿相认。”
血缘关系不是维系亲情的唯一手段,爱才是。
亲情,不应该只被血缘定义
这几天,河南商丘的李女士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1987年,尚在襁褓中的李女士,被重男轻女的亲生父母过继给家里的远亲,也就是她的养父母。
命运的齿轮,从此开始转动。
9岁那年,李女士的养母因病去世,随后养父和养兄也相继离世。靠着养家姐姐和姐夫的资助,她读完了大学。
毕业后,她和同为大学生的丈夫在外工作10年后,辞职返乡创业,成为养殖户。
养羊、卖羊,生活虽不算大富大贵,却也安稳充实。
一场意外的寻亲之旅,打破了她的平静。
前不久,亲生父母辗转打听到她的下落,便假装成买羊肉的客户,给她留下了10万元的现金。
为了还钱,李女士与亲生父母见了一面。
在讲述完这些年的艰辛后,李女士给生母磕了三个头,以答谢怀胎十月之恩。
随后,她将10万元原封不动地退回:“这笔钱我不能要,这不是我应得的。”
想起这一路的艰辛,李女士几度潸然泪下。
养父母去世后,她每周只要两块钱生活费,一顿两个馒头4毛钱,高中三年没吃过一次菜,只吃酱豆和豆腐乳。
大学期间,养父母这边的姐夫在工地上扛钢筋,每月为她挤出来300块钱的生活费。
结婚时,还是姐姐姐夫给她张罗的住房……
在她最需要呵护的时候,亲生父母又在哪里呢?
因此,李女士在视频里宣称,不会原谅亲生父母,也希望他们不要再来打扰自己的生活。
视频经过舆论发酵后,即刻引发了激烈讨论。
有人认为,受限于当时的条件,她应该理解亲生父母的无奈。他们留下的10万元现金既是补偿,也是一份迟来的爱意,李女士的回应似乎有些冷血。
而更多的网友则持支持态度,真正的亲情,是在困境中伸出援手,而不是在安稳时期寻求救赎。李女士的选择彰显了独立自尊,完全称得上深明大义。
“养育之恩,高于泰山;生育之恩,奈何情浅。”
这场亲情与血缘的对峙,让无数网友看到了另一层真相:亲情,源自情感的连接和精神的依靠,而不应该只被血缘所定义。
生育之恩与养育之恩,谁更大?
生育之恩与养育之恩,谁更大?这是个很难抉择的问题。
一方面,血脉根源,构成了作为中国人的精神认同;可另一方面,亲情并不完全依赖于血缘,更多基于陪伴、关爱和责任。
血缘未必能抵消时光的流逝,金钱也无法弥补亲情的缺失。
因此,无论是董盘根、肖晶晶,或是近日舆论风口的李女士,他们的选择没有是非对错。
尊重内心的想法,不愧于心,不困于情,大胆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才是理想的答案。
作者:沧海明月生。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