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长征时借走藏族土司一本书,解放后,土司请主席赐个新姓

江陵彩 2022-11-16 19:36:40
前言

1952年的劳动节,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在北京的怀仁堂接见了受邀参观的西南少数民族参观团。在西南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中就有本文的主人公——索观瀛。

周恩来发现参观团成员中有一位老熟人,于是他立刻拉着毛主席来到了索观瀛面前。对毛主席介绍道:

“这位就是在长征路上卓克基土司官寨的主人索观瀛。”

毛主席依稀记得当初红军路过少数民族官寨时,筹集到了大量的粮食,这一次的物资为翻越雪山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当时自己还无意中发现了这位主人的大量藏书,在众多藏书中,他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

回忆起关于索观瀛的事后,毛主席亲切地握着索观瀛的手说道:你那本三国演义真是让我爱不释手!

索观瀛对于毛主席爱书的事早有所闻,自己的那座藏书楼能为主席提供一点精神的粮食,他感到很荣幸。

经过片刻寒暄后,索观瀛向主席提出了一个请求,他希望主席为他改一个名字。

那么,索观瀛是谁?他和主席之间的“三国缘”是这怎么回事?

主席长征路上的意外发现

1935年5月,蒋介石通过前方的情报得知了我军已经渡过了大渡河,他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了。

为了继续围堵红军,蒋介石飞抵成都,召集四川地方的各路军队研究新的作战计划。

这是一次庞大的军事活动,蒋介石集中了川军20余万人,加上正在追击薛岳兵团和胡宗南的部队,总共34万人。会议讨论决定采取“南追北堵,集中兵力,分区封锁”的战略战术,他们想利用西藏和四川交界地带的恶劣环境吓退我军,让我军彻底丧失革命的信心!

与此同时,为了阻止我军的北上行动,蒋介石还派遣了空军飞往北上的必经之地。他们利用飞机投下了大量传单污蔑我党,歪曲我党的形象。

这些飞机每天最多能飞9个来回,散发传单多达两万多张。而且这些传单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用藏文和汉文双语书写的。传单的内容是歪曲事实,劝说西藏人民孤立我党,挑拨民族关系!

这就是蒋介石所谓的“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围堵战略!

蒋介石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系列措施,彻底把红军消灭于川西北。

不得不承认敌人的这一系列战略战术,对红军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在通过四川阿坝地区时,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但是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实现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会师是同志们决心要完成的。为了完成军队会师和北上抗日的战略任务,中央军委决定让红一军团作为前卫部队,准备翻越4000多米的夹金山。

同年,6月12日红一军团的陈光同志带着一部电台首先翻过夹金山。

当日下午,我军经过长途跋涉终于翻过了这座4000多米的高山,与红四方面军第九军第25师第74团在两岔河处顺利会师。

而这一次红一军团和第25师的胜利会师,也标志着蒋介石的阴谋已经失败。

随后,会师部队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继续前进。6月24日,部队开始翻越第2座大雪山——梦笔山。

穿过梦笔山以后,红军战士们来到了卓克基。当地土司害怕红军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于是他带领200多名士兵阻击我军。

面对少数民族部队的阻击行动,我前方部队并未立即开火还击,而是立即给对面送去了一封信,在信中表明了我党的民族政策。

与此同时,红军攻击部队持续用藏语进行喊话,试图告诉对面的民族部队红军是友好的,是人民的部队。

可是那些士兵还是相信了蒋介石投发的传单,认为我红军部队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部队。

其中,卓克基等地主阶级更是认为红军部队只要进入了自己的领地,下一步就会抢夺他们的财产。这些地主命令他们的人阻击红军战士,他们凭借着坚固的工事和有利的地形,让我前方部队难以前进。

为了保护藏民,我前方部队并没有急于猛攻猛打双方陷入了僵持。直到晚上,一些战士建议可以利用我军擅长的野战优势在夜晚偷袭,于是红军战士们约定以信号弹为号发起总攻。

眼看约定的时间到了,通信员向天空中发射了三颗信号弹。这信号弹在空中划过三道漂亮的弧线,当它炸开的时候,我军士兵开始行动了。

一些藏族士兵,看到天空中的信号弹还以为我军要进攻他们。他们又惊又恐,随即丢下土司官寨逃之夭夭了,我红军部队顺利进驻卓克基。

7月上旬,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也来到了这座颇具规模的土司官寨!

中央领导人到达当天,毛泽东决定立刻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务会议讨论如何瓦解蒋介石的政治图谋的问题。

会议中,毛主席认真分析了蒋介石的“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策略,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蒋介石这招是让我党脱离群众,让我党站在群众的对立面。

“绝对不能让老蒋得逞!”接着,毛主席表示我党应该加强党的民族政策宣传,让藏族民众明白红军不是蒋介石所说的“坏部队”,而是一支为老百姓办事的部队,是一支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的部队。

全会通过了《告康藏西番民众书》,这份决议书中强调: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解放被压迫的各族人民,建立自由选举的国民政府,并积极帮助一切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

随着我党民主政策的广泛传播,当地的西藏民众逐渐对我党放下了戒备心。这为我军北上抗日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民意基础。

而在休整期间,毛主席获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收获,这份意外收获是什么呢?

原来当时官寨的主人索观瀛并不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庸弱无能之辈,相反,他熟读四书五经,精通汉语。

为了便于读书,他为自己修建了“蜀锦楼”,也就是一个藏书楼。这座卓克基的“文化中心”收藏了大量的藏汉两族的文化典籍。

而索观瀛离开时没有带走这些书籍。毛主席散步时,无意之中发现了“蜀锦楼”的石桌上有一本《三国演义》。

这本《三国演义》让毛主席对这座官寨的主人刮目相看。在士兵的带领下,他进入了“藏书楼”。

看着里面丰富的书籍,一向爱书的毛泽东主席欣喜不已,并在这里看了很长时间。

不仅如此,在这座“藏书楼”阅览群书的过程中,卓克基的历史发展吸引了毛主席的注意,他对官寨进行了一次详细地考察。

那本《三国演义》毛主席爱不释手,直到部队离开时还带在身边借阅,所以毛主席才会对索观瀛印象如此深刻。

多年以后,毛主席带领中国共产党赢得了胜利,解放了全中国。

而当时落荒而逃的官寨土司索观瀛也成了一个和平爱好者。在1952年的时候,他带领西藏少数民族团进京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毛主席还特意提起了这段往事!

而此时的索观瀛也想起了当年带领士兵阻击红军的往事,他也为自己当初的举动感到惭愧。

这时,他向主席提出赐给他一个“新姓”的请求。主席听到他的这个提议,半开玩笑道:

现在新中国解放了,我看你就姓“解”吧!以后大家就叫你“解土司”,你感觉这个名字怎么样?

索观瀛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看着毛主席如此平易近人,中国共产党有这样一位心胸博大的领导人,索观瀛更加坚定要跟党走的决心。

那么这位索观瀛是谁?

索观瀛土司

索观瀛生于1898年,字海寰,藏名叫桑郎泽让。他是第22代土司索代兴的独子。

民国五年索观瀛入赘到卓克基,成为了这片地方的君主。

但是作为一个外来客,在来到卓克基以后年幼的索观瀛,就落入到“监护人”德尔科和柯尔枯的手中。

由于两位“太上皇”的威压,索观瀛觉得自己就像提线木偶一般,只是一个傀儡,所以他终日郁郁寡欢,借酒浇愁。

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索观瀛那么希望自己能够完完整整地行使土司的职责。

他一直韬光养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铲除控制他的德尔科和卡尔枯两人。于是,在一次看戏的时候,索观瀛接受了汉人杜铁樵所献的除奸之计。

最后在杜铁樵的帮助下,索观瀛处死了德尔科,卡尔枯则趁乱逃走,从此索观瀛便成为了真正的卓克基土司。

在地位稳定以后,索观瀛对所在区域他立即对卓克基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改革。

通过一系列改革以后,索观瀛让卓克基成了川西北雪山深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正因如此,我军才能在此地筹集到粮食2000多万斤,各类牲畜20多万头。这些东西成为了我军翻越雪山的重要战略物资。

1949年西北解放,通过分析全国局势的发展,索观瀛认为蒋介石“倒台”是必然的。

于是,他当即派人到兰州找到了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首长,又和川西行署和茂县专署取得联系,表示卓克基全体人民欢迎解放。

同年12月份,卓克基成立了临时工作委员会,索观瀛任副主席。

1951年8月,人民解放军正式进入卓克基。

总结

卓克基和平解放,为了表彰索观瀛功绩,党领导立即让他以川西参观团团员的身份去北京参观。

而中央的领导人非常重视这位土司以及川西人民,连毛泽东主席都出席了此次会议。

正因如此,才会有索观瀛请主席赐自己一个姓的故事!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