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横空出世之前,如果说美国AI是算力强壮的“绿巨人”,那么中国AI就是多重变化的“孙悟空”。
春节期间DeepSeek一石激起千层浪。全面打乱美国AI产业矩阵,显示了中国年轻一代AI研发者的魄力和底蕴。
全球AI大产业格局中,DeepSeek在中美高科技博弈中到底价值如何?这需要从全局意义上加以认识。
甭管你信不信,2025已被定义为人类的“AI元年”。
中国最火爆的行业是汽车,许多大佬们都确信下一步要造“汽车机器人”。每个“汽车机器人”身体里都是一个AI。李想说,“理想同学”很快就会成为一个大模型。雷军在新年讲话中提醒米粉们,“先会用AI就是你的机会。”
对于大多数普通消费者而言,一个AI新词出现了——Agent,AI Agent就是“智能体代理”,或者叫智能管家、智能助理、智能秘书、帮忙的、小答应、小跟班……
日活量超过1800万的豆包儿,就是一个AI Agent典型。DeepSeek当然是更强大的AI入口,它在语言大模型上展现的精密推理逻辑和应答远超同行。
但是,更深层次的智能化战争,绝不只停留在终端入口的迁移上。从互联网到芯片,从芯片到智能化工业,当下中美高科技争雄制高点就是AI。
我们用三个小故事,通过三位“种子选手”,争取把DeepSeek哪吒闹海之前的AI产业格局尽量说清楚。
英伟达市值被DeepSeek暴击,不过它在2024年以最高3.65万亿美元超过苹果,成为全球最值钱的公司,这仍然是AI产业崛起的强烈信号。
在这之前,没人想到9岁移民到美国,在教会学校负责打扫厕所的台湾小子黄仁勋,能把他的公司做到“可以批量生产亿万富翁”的地步。这一切,都是拜AI所赐。
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就是让机器学会人的智能。一般通用计算机芯片CPU,适合处理指令性的顺序计算,就是说你给它一个明确任务,它通过010101的代码逻辑,能够做到比人脑还快,一个大号的计算器。
但人脑的运行逻辑不是这样,眼耳鼻舌身意各种信息,人脑擅长的是并行处理,人是动用多种感官认知世界的,对机器学习即AI而言,就需要GPU。
英伟达是做GPU起家的,GPU最早的使用场景,是高精度电脑游戏。只有电脑游戏玩家们,会追求全方位感官刺激,但打游戏毕竟是小圈子,通用电脑市场并不太关注。
早期AI太弱智,压根儿不需要高等级芯片,直到大约2012年,一次机器深度学习竞赛中,使用两块儿英伟达GPU芯片的团队,秒杀了使用2000块谷歌CPU芯片的对手,研究者突然意识到,GPU拥有让AI起飞的潜力。
黄仁勋的先见之明在于,他最早构建了基于GPU的开发者生态体系CUDA。这是一套免费的工具包,可以让那些追求极致的玩家们自己编程,把游戏玩的更爽、更过瘾,同时扩充了GPU使用场景,让GPU具备更多科学研究、数字模拟等通用计算能力。
到这里,英伟达距离成为“AI之王”,就等一把火了。
这把火,就是Transformer计算架构出世。简单说,如果把之前的AI算法模型,看做一台2.0升大众四缸高尔夫,那么Transformer之后,AI能力就是12缸6.5升法拉利。这个时间点在2017年。而当时,能造AI界12缸发动机的只有黄仁勋的英伟达。
你买一部电脑,芯片用Inter或AMD的,操作系统用Windows。你买一部手机,芯片是高通或苹果的,操作系统安卓或苹果,现在华为有麒麟芯片,还能用鸿蒙系统。在即将到来的AI时代,芯片和操作系统,硬软两大核心部件,你用谁?
眼下第一选项就是英伟达,备选都不好找。
2024年整体GPU市场,英伟达市占率90%,绝对垄断。毛利率是71%,超过苹果的46%。市值是10年前200倍。
关键英伟达是软硬通吃型的超级种子选手,看看黄仁勋在CES上都发布了什么?
那些翻了好多倍各类GPU全新换代芯片,就不用说了。RTX 5090最主流的通用GPU,拥有920亿个晶体管,提供4000TOPS算力。人脑大约有860亿个神经元,从数量比对上英伟达完成了一次有意味的超越。
为什么说黄仁勋是“AI之王?他构建了一个AI开放的“生态王国”,这个王国里只要你研究AI、开发AI、应用AI,都少不了英伟达的芯片和软件工具,一个都不能少!
他甚至还为Windows操作系统量身定制了一款AI开发工具,叫Windows WSL2。这意味着,想让PC变成AI要通过英伟达,简直就是让比尔盖茨老先生唾面自干。
最骇人的“帝王宣言”不是这些,而是黄仁勋所说的“物理AI”。
下面这段话应该进入AI历史,这有可能是黄仁勋加冕AI之王的就职演说:
“我们需要做的,是创建一个有效的、世界模型,与GPT这种语言模型相对。这个世界模型必须理解世界的语言,理解物理学,比如重力、摩擦力和惯性,理解几何和空间关系,理解因果关系,比如你扔下什么东西,它就会落到地上;如果你戳它一下,它就会倒,以及客观的永久性,比如你把一个球滚过厨房的柜台,当它滚到另一边时,球并没有进入另一个量子宇宙。”
这段话意味深长,它暗示了之前类似OPEN AI的等语言大模型,更像是光说不练卖聪明而已,并不能真正带领人类进入AI时代。
黄仁勋宣布推出NVIDIA Cosmos,一个旨在理解物理世界的“世界基础模型”,翻译过来叫“英伟达宇宙”。
更要命的是,黄仁勋又一次宣布,这个宇宙模型是免费的!
也就是说,当任何人想要AI与真实世界联系起来,而不只是在虚拟世界口若悬河,你的唯一选择仍是英伟达。与英伟达另一款仿真模拟软件Omniverse联合起来,Cosmos可以形成一个“物理模拟、基于物理的多元宇宙生成器”。
更直白一点,有了Cosmos模型,包括自动驾驶、具身机器人,任何当下人类工业研发和生产生活的场景,工厂、港口、货场、城市交通等等,都能找到AI赋能的路径——只要你进入“英伟达宇宙”。
在黄仁勋的AI世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都是英伟达的地盘儿。
2025年为什么是“AI元年”?因为AI王者诞生了。
OPEN AI算法再牛掰,用的是英伟达芯片,微软虽然拥有49%股权,但面对英伟达全新AI生态,已经力不从心。谷歌本来就在AI大模型上慢半拍,它下注量子计算很超前,可惜远水解不了近渴。
苹果呢?它有自己的芯片、自己的算法、自己的用户,正因如此,只能在封闭的小生态里自娱自乐,干等着黄仁勋超越。从成长性上看,苹果是个精致的小花园,英伟达的AI世界是高山大海。
黄仁勋似乎所向无敌。那么,他真正的对手是谁?
对,美国首富埃隆马斯克不会眼看着英伟达变成恐龙,自己只能吃他剩下的残渣。
马斯克钟情“第一性原理”源于物理学推导,如果AI只是比特世界的狂想,而与原子世界绝缘,马斯克也许不为所动。“人工智能AI就像在召唤恶魔”、“在AI面前我们就像宠物或家猫一样(可怜)”、“AI比核武器危险得多!”等等,马斯克似乎一直是AI反对派。
但形势变化太快,尤其当物理AI走进现实。
毫无疑问,特斯拉汽车自动驾驶是经典AI应用,像人一样驾驶,就是学习人一样去观察、反应和思考。特斯拉另一个重大布局——人形机器人,当然更需要AI附体了。
马斯克曾以他一贯的夸张口气说,擎天柱(Optimus)人形机器人将在3年内大规模量产,达到百万级别,长远看机器人与人的比例关系,按照三比一或四比一,将有200亿、300亿机器人产业。
好吧,就当他是对的。那么,每一台特斯拉和擎天柱身上,是否必须安装英伟达芯片呢?这恐怕不是钢铁侠的性格。
在造车、造火箭、收购推特、研发脑机接口、资助川普当选同时,马斯克的AI布局同样大手笔,他不像IT遗老遗少们小脚婆娘一般的谨小慎微。
X.AI公司2023年创立,两年完成120亿美元融资,负责营建超级算力集群Colossus(巨人),这是全球最大也是建设效率最快的AI计算集群,单单购买英伟达H100芯片就有10万片,要知道OPEN-AI这么牛只用了1万片,十分之一。
马斯克的目标,是让Colossus(巨人)算力未来达到100万片,扩大10倍。他在X平台上说,将来也许会有10亿片。
为了解决Colossus(巨人)电耗太大难题,据说田纳西州政府专门给这个数据中心规划了一个新的发电站。大概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有必要在这里建一座核电站。
最显示钢铁侠高效率的是,基于Colossus(巨人)的语言大模型Grok2024年刚发布,几个月就迭代三次,迅速赶超OPEN-AI,创造了语言大模型研发纪录。
当然了,如果考虑到DeepSeek在语言大模型算法上的突破,马斯克恐怕就不会那么信心满满了。
其实很清楚,马斯克根本看不上OPEN-AI那些小儿科,他的目标是建立“理解宇宙的AGI”。只有这样的AI,才有可能与Cosmos即“英伟达宇宙”进行抗衡。
拥有基础算力和大模型之后,马斯克所有终端布局,不论是汽车、机器人、脑机接口、火箭等等,就拥有了完全独立的“灵魂”。他基本打通了AI产业的任督二脉,形成了类似苹果一样的硬件软件闭环。
客观说,马斯克优势是在2C方向上,拥有特斯拉和擎天柱机器人两大杀手锏,这是训练未来智能AI终端的关键产品,可以大范围收集真实世界的数据。
但相比英伟达,马斯克劣势是芯片制造能力欠缺,虽然他很早就自研自动驾驶芯片,摆脱对英伟达的依赖,并且让Dojo系列芯片拥有通用GPU的能力,但整体上远不能PK黄仁勋。
马斯克曾吐槽,英伟达芯片“比毒品还难买”。转过头,他又对CES上黄仁勋的演讲大加称赞!为什么?
黄仁勋的AI开放生态,有点像PC时代的安卓系统和Inter芯片合体,他赋能AI汽车、赋能机器人、赋能一切AI终端,英伟达就像AI世界的老天爷,大家都渴望雨露均沾,因为谁也离不开他。
应该说,即便中国DeepSeek算法上的进步一定程度上戳破了英伟达的算力泡沫,但并没有根本上动摇英伟达算力王者的地位。因为他并不只是靠硬件,而是构建了AI生态。
马斯克眼里的黄仁勋可能更像黄世仁。他的策略只能是拉屎攥拳头——暗使劲儿,先把他自己AI独立王国搭建起来。
当然,拥有X媒体和下注特朗普,这种舆论操控和政治参与能力是马斯克强项。在这方面,黄皮肤的黄仁勋不具备。
但,这就是未来AI大决战的变数。
3、华为AI,孙悟空大战绿巨人AI有三条“金标准”,算力、算法和数据。
DeepSeek横空出世前的美国AI往事讲到这里,我们看到,英伟达靠算力起家,算力是AI基础条件,相当于人的脑容量和智商。不断扩充脑容量和拉高智商上限,是当下AI产业军备竞赛的核心指标。
但是,只有当算法模型从语言世界进入物理世界之后,AI才能发生质变。就像教一个小孩子认知世界,他先学会讲话,叫爸爸妈妈,这是第一步。他学会走路、奔跑,才会真正用自己的方式,全面感知和适应世界。
AI成长历程类似。Transformer计算架构,让AI学习人类语言打下基础,他会说话了,甚至会聊天了;从端到端智驾大模型、VLA多模态架构开始,AI开始学习走路,他很快就能奔跑起来。
马斯克认为,AI语言模型大概只用三五年,就会把人类知识全部学完;但AI更要学会做事情,进入真实的原子世界,那么特斯拉自动驾驶和人形机器人,就是关键入口,掌握了关键入口,就拿到了数据。
似乎还差点什么吧?
说人脑子好使、反应快,还有更重要的指标。对AI而言,在算力、算法和数据之上,还要看整体运行效率,效率取决于信号传输速度,其实是通信能力,姑且称之为“算速”。
从更长期的AI进化史观察,未来的AI主机可能是网状的,一个类似《流浪地球》里MOSS的存在,云、端随时交互,端、云随时调动。
中国华为公司因5G研发超越美国,遭到全面封锁的时间是2018年底。彼时,AI正处于全面爆发的前夜。
2019年9月9日,任正非接受《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采访,现在看起来极具深意。
弗里德曼:随着摩尔定律趋近极限,华为要研究的下一个前沿领域是什么?您攀登的下一座大山是什么?
任正非:人工智能。
弗里德曼:为什么是AI?华为会怎么做?
任正非:我们是建设支撑人工智能的平台。
弗里德曼:您说的平台是软件平台吗?
任正非:硬件和软件平台。我们的昇腾AI集群,是目前全世界最大、最快的人工智能平台。我们不是自己来做人工智能的各种应用功能,我们是提供了一个平台来使能全社会的AI。
我认为,您的信息转发出去以后,会发生事情的。美国的人工智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的超级计算机是世界最发达的,美国有超级数据存储能力,但是两者之间必须要有超速联接,如果走普通的“公路”,汽车到达时也没有用了。
弗里德曼:这就是为什么要5G?
任正非:对。需要用光纤联接起来,需要用5G联接起来,这两者美国都非常短缺。美国寄希望于6G,华为的6G研究也领先世界,但我们认为6G在十年以后才可能正式投入使用。美国不应该错失这十年人工智能发展的机会,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是3-4个月翻一番,所以我们都要去追赶。
今天看,过去6年华为“反围剿”斗争已取得阶段性成功。昇腾910芯片足以替代英伟达GPU,虽然性能上有2~3年的差距。那么,华为AI布局,比宇宙之王和钢铁侠怎么样?
先看算力。
华为已在中国贵安、乌兰察布、安徽芜湖布设三大算力中心,其中芜湖算力中心采用最新Cloud Matrix架构,对长三角等经济重镇时延低、光纤网直达,拥有高反馈业务能力。
Cloud Matrix架构充分发挥超级通信优势,通过超高带宽实现“传统以太网”向“共享总线网”演进。
这就是说,华为AI的设计特点,没有聚焦于单一芯片计算能力,它发挥了“芯-端-云-网”多层次、多维度的深度融合能力,通过架构协同创新,用算速强大的整体优势,打破了局部算力不足的瓶颈。
简单比喻是,我块头儿还没你大,体格没你壮,但我反应速度比你快,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比你强,更灵活更机动,如果说美国AI是追求强壮算力的“绿巨人”,那么华为打造的AI产业模型就是探索多重变化的“孙悟空”。
再看算法,即大模型应用。
华为盘古大模型上来死磕的是行业应用AI。在政务、工业和金融三大领域,华为盘古大模型市占率分别为50%、38%、33%。工业AI很多场景,本身就是物理AI的实际应用。
世界第二大水泥集团安徽海螺使用盘古大模型,大大提升了生产线综合效率;
上海宝武钢铁热轧生产线,通过盘古大模型赋能,生产线调优时间从5天缩短到4小时,效率显著提升;
中国高铁动车组3.2万节车厢,每天巡检工人在凌晨时段去完成巡检,耗时耗力,结合盘古大模型和巡检机器人,可精准识别8大类、350多种复杂故障,省时省力;
科研方面,西安研究团队用“华为云盘古药物分子大模型”开发出了新型广谱抗菌药,证明AI医药研究前景广阔;
华为专门开发了AI4S平台和各类模型,基于昇腾算力为科研人员赋能AI,包括生物医药、计算化学、地球科学、电磁学、流体仿真、量子力学等……
要明白,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占全球三分之一,中国是唯一的全部类工业大国,在500种工业品中有220多种全球第一,中国发电量9.5万亿是美国2.15倍。
华为AI很明确,一根筋追求大算力、巨量规模不实际,符合中国国情的重大意义是AI全面赋能工业生产,抓紧2B快速升级,让中国工业高速进入智能时代。
当然,在余承东带动下,2C消费端自动驾驶华为也是领头羊,各大车企、各方智能化供应商,早就对“汽车机器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至于“百模大战”、“千模大战”涌现出来的语言类AI,专业领域有科大讯飞星火、通义千问、智谱清言等,大众应用有豆包、月之暗面kimi、文心一言,其应用繁荣度或普及度,一点不比美国差。
更不用说DeepSeek出现后在先进算法的比拼上,中美之间的差距可以说一夜间消失了。
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2024年底撰文说,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史诗般的斗争,“我认为有充分理由相信,即使我们赢得了比赛第一部分,中国最终也会赢得比赛,因为他们能够在批量生产中更快应用这种技术。”
这说明,中国AI正走出一条新路。孙悟空灵活机动、千般变化,天兵天将都不怕,后发制胜挑战“绿巨人”有戏可看。
14亿人统一大市场,一旦爆发AI革命,其应用频次和场景的数据量足够了。
显然,算法精进DeepSeek就像用小米加步枪PK了飞机大炮,如果他们的算法能力与华为芯片和华为AI应用相结合,必将全面激活中国强大的基础工业智能化升级的巨大能量,这是美国AI大佬们最不愿看到的状况。
“AI宇宙之王”黄仁勋曾说,粤港大湾区是全球机电一体化与AI技术融合的“唯一高地”。马斯克心知肚明,特斯拉一半以上的高效产能在上海。
人工智能,没有人工,何来智能?
人类智慧,源于他与外在世界的对立统一。人是天地之子,他在反抗和适应大自然的变化中,改变了自己的脑和手,同时改造了他的生存环境。
AI呢?它是人类的造物,当它参与到人类文明的斗争中时,会产生自我意识吗?它是伙伴还是对手,朋友还是敌人?最终,这应该取决于人的选择——尤其是中国人的选择。
蛇年肇始,AI历史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滴汽车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