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年毛主席接见曾希圣等人,临别时强调:包产到户这事,不可干

兴衰的五千年 2024-08-06 00:21:11

前言

对于曾希圣,毛主席是知道的,在历史上,为党和红军以及新中国的建立,立下过不朽功勋。因此,在建国后,在毛主席的同意下,曾希圣担任了安徽省委书记,并长期在安徽省任职。

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曾希圣因为“责任田”的事情,被撤销了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等职务,调往上海,专职担任了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

毛主席:包产到户搞了几千年了,还要试验吗

1961年12月,毛主席来到江苏无锡,进行视察,并听取了当地干部的工作汇报。

在听取了江苏省委的工作汇报后,毛主席对他们的工作成果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取消了原本听完汇报就走的计划,决定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

12月15日,毛主席接见了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和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听取了他们的工作汇报。

此外,毛主席还特意通知了主持财贸工作的李先念和姚依林,要他们也来无锡,听听江苏省委的经验汇报,说:“江苏有一些好经验,工业、农业、和财贸几方面的,很值得听一听。”

在江西省委书记江渭汇报工作的时候,毛主席在汇报中间的重要部分,发言说:“对形势要从积极方面去看,有困难要想办法去战胜它。缺点可以有几千条,但这是可以克服的。不可理不直、气不壮,不要灰溜溜。潜力是很大的,有困难,有方法,有希望。久卧思起,现在是起床的时候了。”

随后,在有关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下放问题上,毛主席表示:“贯彻要快一点,一传达下去可以调动积极性。有人认为这是倒退。这不是倒退,是前进。不是讲底子薄吗?主要是生产队底子薄,要使生产队变薄为厚,就要发展生产力,就要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要肥料就要养猪,要把猪养好,把牛养好,也是生产队来管。要明确大队干什么,生产队干什么,不弄清楚,生产队的积极性起不来。”

在汇报结束的时候,毛主席特别强调说:“包产到户这事,不可干。”

事实上,毛主席反对包产到户并非现在才开始。早在1955年,毛主席便在一次讲话中,指出:

“在土改后,农民发生了分化,如果我们没有新的东西给农民,不能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共同富裕起来,那些穷的就不相信我们,他们会觉得跟共产党没意思……为了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共同富裕起来。”

1952年9月,在一次讲话中,毛主席提出了“中国怎样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指导方针和大政设想。

1953年6月,经过反复酝酿后,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这件事情进行了讨论。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首次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基本内容。

后来,根据毛主席的讲话精神,这条总路线正式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1954年2月,在党的七届四中全会上,正式通过决议,批准了中央政治局确认的这条总路线。

在过渡时期的这条总路线中,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分别为两翼,因此将这条总路线被称为“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

在“一化三改”中,对中国传统的农村小农经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后来,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农民生活陷入了困境,有人提出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还有人提出“三自一包,四大自由”,更有人提出“让小农经济滋养资本家”。

这些意见在遭到毛主席的否决后,他们并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地在毛主席的耳边吹风,希望毛主席改变自己的态度。

然而,在毛主席看来,人民的生活虽然陷入了短暂的困难,但只要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共渡难关,就一定会克服这些困难,便坚定地说:“包产到户搞了几千年,还要试验吗?”

在一次讨论时,毛主席对提出“包产到户”的同志说:“如果实行包产到户,两年不到,翌年就会两极分化,就会有人讨小老婆,你怎么动摇了?”

事实上,在这个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上,毛主席并非为了自己的个人地位,而是为了维护大部分贫苦农民的利益,才会坚持反对“包产到户”的。

因为,毛主席知道,在利益面前,农民很难保住自己手里的土地,只有集体的力量,才可以达到保护农民有地种的目的。

或许,这就是毛主席在1961年那次听取安徽省工作汇报结束时,强调“包产到户这事,不可干”的原因。

然而,曾希圣却没有听进去毛主席的话。后来,在给毛主席的信中,曾希圣依然力陈“包产到户”的好处。

见曾希圣如此坚持,毛主席便批示他在安徽暂时执行“包产到户”,进行尝试。

当时,这个政策在安徽被表述为“包产到队,定产到田,以产计工,大农活包到组,小农活包到人,按大小农活的用工比例计算奖赔”,简称“责任田”,并形成了《关于推行包产到队、定产到田、责任到人办法的意见》的文件。

为了实行这个政策,曾希圣亲自带领工作组到农村搞试点,使“责任田”很快在安徽得到推广。这年底,安徽全省90%以上的生产队实行了“责任田”。

然而,在统计生产数据的时候,发现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对于两极分化的现象,毛主席十分重视,对刘少奇说:“一搞包产到户,一搞单干,半年时间就看出农村阶级分化很厉害。”

1962年1月,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安徽省的“责任田”被当作“单干风”,进行了批判。

2月,曾希圣被撤销了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等职务,并调他到上海专职担任了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此时,曾希圣已经在安徽担任了10年的省委书记。

1952年,中共中央决定合并皖南、皖北行署,恢复安徽省,省会设于合肥市。 皖南皖北行署合并后,由谁来担任安徽的省委书记呢?

对于这个问题,中央进行了讨论。会上,毛主席笑着说:“我看就让曾希圣去吧!”

看到毛主席说话的表情,大家都知道他嘱意曾希圣,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紧接着,毛主席解释说:“曾希圣跟我漏过风,想在安徽干出点名堂。安徽的老百姓也很要这个活菩萨,正是一个寻锅补,一个要补锅。”

听了毛主席的话,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异口同声地说:“同意!”不久后,曾希圣便前往安徽,开始主政一方了。

事实上,毛主席让曾希圣去担任安徽省委书记,并不是仅仅因为曾希圣对他“漏过风”,更是因为他对曾希圣的了解。

1931年,在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的时候,曾希圣便通过电台侦获了国民党的军事计划,并及时告知了中共中央,为取得这次反围剿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来,在党中央和周恩来的安排下,曾希圣秘密来到宁都红军总司令部。在这里,曾希圣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大声向毛主席报道:“我叫曾希圣!”

随后,毛主席紧握着曾希圣的手,乐观地说:“无产阶级有人才啊!我们的队伍里已经有了一个希贤,现又来了一个希圣。共产党有圣有贤,国民党可要可怜啰!”

曾希圣并不了解希贤是谁,因此显得十分疑惑。这时,毛主席说:“希圣是你,希贤是邓小平的原名,他现在是我们的京官。”

毛主席之所以说邓小平是京官,是因为此时,邓小平为中共瑞金县委书记。

不久后,曾希圣被任命为红军总司令部侦察科长。此后,毛主席对曾希圣越来越倚重。

后来,毛主席在长征时,指挥了引以为傲的四渡赤水。而四渡赤水的胜利,离不开曾希圣的情报支持。

此外,曾希圣在长征时还提供过许多重要情报。对于曾希圣在长征时期的重要作用,毛主席都记在了心里。

1961年12月,想到曾希圣在安徽试点“责任田”也将近一年的时间了,毛主席便将他叫到苏州,说:“生产开始恢复了,是否把这个办法变回来。”

听了毛主席的话,曾希圣说:“群众刚刚尝到甜头,是否让群众再搞一段时间。”

对此,毛主席没有表态。于是,曾希圣便认为毛主席默认了这件事情,继续在安徽推行“责任田”。

1962年,有人提出安徽省的“责任田”就是“单干风”,更是在大会上主张开除他的党籍,并要求杀他的头。

对此,毛主席表态说:“没有曾希圣,长征是不可想象的,杀头之议,不要再提了!”

后来,随着“三年自然灾害”的结束,全国农村的农业生产情况持续好转,人们的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富足,人口数量逐年增加。

1965年,曾希圣被任命为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到四川成都参加工作。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

1979年,小岗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后来,全国的大部分农村陆续实行了“包产到户”。

0 阅读:0

兴衰的五千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