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伟人故居
1973年,杜聿明、宋希濂来到韶山伟人故居参观,
怀着激动的心情,仔细浏览。
等到要走的时候,二人找到了工作人员,要求留下一句话给后来人,在洁白的素笺下,桂聿明挥毫留下六个字,然后转身离开了。
这六个字,得到了世界各国领导人和军事家们的一致认同。
左:宋希濂,右:杜聿明
骄傲的杜聿明、宋希濂杜聿明、宋希濂都是黄埔出身,蒋介石的得力干将,黄埔一期的杰出代表,他们俩都是嫡系中央军的高级将领,所属部队是国民党装备最精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黄埔一期是人才最多的一届,胡宗南、贺衷寒、李默庵、宋希濂、关麟征、杜聿明都成为国民政府的高级将领,蒋介石的得力助手。
周士第、左权、徐向前、陈赓、王尔琢、许继慎、蔡申熙等共产党高级将领也是出自于黄埔一期。
杜、宋二人是高傲的宠儿,确实他们也有骄傲的资本,在抗日战争中,二人都有过击败日军的功劳:
1938年在富金山一战,宋希濂与日本鏖战了10天,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役,击毙日军4000余人,伤敌10000余人,粉碎了日军越过大别山,迂回武汉的战略意图。
1942年的同古会战中,杜聿明命令新22师筑起数个梯形阵地,和日本人来了一场硬碰硬的对决,日方兵力:20259人,远征军11000人,硬是让日本军人每走一步都付出了血的分期代价,历时12天最后还能全身而退,这是国民党抗战以来,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二人打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敢打敢拼,作风强硬。
左一宋希濂,左二杜聿明在功德林
败于解放军,杜、宋二人心有不服当年和日军可以拼得你死我活的杜、宋二人,在和人民解放军交战中却被打懵了。
在广阔的淮海战场上,面对解放军运动战专家,粟裕将军的口袋阵,杜聿明的部队被分割、包围,于1949年1月6日,杜聿明被活捉;
同年底,人民解放军进兵西南,当时西南最高军政长官宋希濂节节败退,先失荆门,再失川东,在大渡河被人民解放军活捉。这对国民党无敌上将,一时双壁,都是同一个结局:活捉。
被活捉的二人,还是对蒋介石忠心耿耿,冥顽不灵,二人都被送进了功德林,进行劳动思想改造。
在功德林数十名国民党将领聚集在一起,都像做梦一样,都没有搞明白怎么会败,都不知道怎么成了阶下囚,直到抗美援朝的胜利,这些国民党将领才真正的闭了嘴。
这些功德林的俘将,仍然拿着以前的战争来反复推演,当志愿军赴朝战争爆发后,这些国民党的将领仍期望着联合国军给志愿军一个教训,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一点慰藉,几乎没有一个人对志愿军打赢这一仗抱有希望,在他们的眼里,小米加步枪不可能打赢美国的飞机大炮。
他们通过广播时刻关注着朝鲜的局势,一举一动都要尽快掌握。
志愿军在艰苦的条件下,越过了三八线,攻克了汉城,逼得美国人提出了谈判,当美国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板门店签下停战协议的时候,功德林一片死寂,这时,他们才真正相信,中国人民是真的站起来了。
杜聿明、宋希濂的心里开始了真正的转变,积极地仿真配合改造,1959年杜、宋二人都通过了思想改造,被政府特赦。
伟人故居陈列馆
心怀敬畏,两次拜访韶山特赦后的杜聿明,把满腔热血都奉献给了新中国,1973年,杜聿明和宋希濂一起来到韶山,参观伟人故居,此时杜聿明已以69岁,身体也不怎么好,宋希濂66岁。
杜聿明是特赦后第二次来到韶山,宋希濂算是故地重游,他本是湘乡人,和伟人是同乡,他们来此,除了拜谒心中的偶像,也都是想找到同一个问题的答案:当初为什么会败?
看着军史陈列馆里那一张张过往的历史,二人心绪难平,这个从没有扛过枪的人,指挥战争是如此的神奇,娄山关前破包围,四渡赤水戏国军,那一次都是神来之笔,神奇得不太现实,只要有一点点误差,那就是万劫不复。
在解放战争陈列馆里,二位曾经的国军元老一直呆都了闭馆,都不愿意离开,这里的一切对他们都是新奇的,每一次的战役对他们来说都是没经历过的,他们一一对比,寻找自己失败的根源,他们也找到了国民党和共产党真正的区别,一个任人唯亲,一个选贤任能,最后的结局也是注定了的。
踏出展览室的那一刻,二人的心头如释重负,长长舒了一口气,杜聿明找到工作人员,寻找笔墨,说要留下一幅字给后人,在铺开的洁白素笺上,杜聿明挥毫泼墨,写下了:毛主席是战神。
看着还在震惊中没有反应过来的工作人员,二位老人转身,离开了伟人故居,这六个字,是他们心里的真实想法,也是他们参观伟人故居后,一致的认同。
艾森豪威尔
世界各国领导人、军界政要一致认同不仅像杜聿明、宋希濂这样的曾经原国民党元老对伟人心悦诚服,我们来看一下世界各国的军政人士对伟人的评价: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我们的恐吓威胁都没用,他是个很难对付的人。
胡志明:当中国人很幸福,他真了不起,太伟大了!
斯大林:他是真正的伟大。
美国总统奥巴马:一路走来,他不怕在任何地方与我们对抗,即使是在美国!
甚至有很多世界领导人都以伟人为偶像,向他学习经世治国之法。
伟人故居
杜聿明、宋希濂这趟韶山之行解开了他们心中国迷团,也让他们心中豁然开朗,也许他们心中还是有遗憾的,曾经有人问杜聿明,如果国家派你去台湾工作,协助祖国统一,你是否愿意?
没想到杜聿明满口答应,情绪变得激动起来:我当然愿意,两岸统一,是我最大的愿望。
1959年以来,他为了国家的建设,一直东奔西走,直到1981年因病去世的时候,他嘴里还一直念叨着:
盼在台湾之同学、亲友、同胞们以民族大义为重,早日促成和平统一。
推荐阅读:
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的历史故事,人文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