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姊妹》:6个铁饭碗,1个会计证,揭秘80年代职场潜规则

格桑花谈育儿 2025-02-18 07:31:27

"妈,我顶替爸爸进外贸局的事,办妥了吗?"老五攥着拳头,眼神里既有期待又有忐忑,不知最终自己能不能顶替父亲的工作。这一幕,要是搁现在,估计能上热搜——"惊!90后女孩顶替父亲进体制内!"

但在80年代,这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六姊妹》一开篇,就用这种"魔幻现实"的剧情,把观众拽进了那个特殊的年代。

一、6个铁饭碗背后的"拼爹"真相

老大蔬菜公司的磅秤、老二淀粉厂的风机、老三工艺美术厂的画笔、老五外贸局的公章、老六酱菜厂的腌菜缸,还有老四的会计证,这六样东西摆在一起,就是80年代职场生态的活化石。除了老四是正儿八经考上的大学,其他五个姐妹的工作,哪个不是靠"拼爹"?

最绝的是老五,接班成功,直接顶替进了外贸局。要知道,那可是80年代最吃香的单位之一!现在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但那时候就是这么操作的。

父亲退休,子女顶替,天经地义。

老六接母亲的班进酱菜厂,虽然工作不体面,但好歹是个铁饭碗。这种"世袭制"的职场规则,现在说出来都没人信。

二、1个会计证引发的"知识改变命运"

在一片"拼爹"声中,老四的会计证显得格外扎眼。她是家里唯一一个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大学毕业后,直接被分配到国企当会计,这在当时可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但她的路,走得并不轻松。

在单位里,老四经常被其他同事排挤。"你一个大学生,懂什么人情世故?"这种话她没少听。但正是这张会计证,让她在90年代的下岗潮中站稳了脚跟。

当其他姐妹的单位纷纷改制时,她的专业能力成了护身符。这大概就是知识的力量——在人情社会里,它可能是最公平的竞争筹码。

三、80年代职场潜规则的消亡与重生

看着《六姊妹》,总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那些明目张胆的"顶替""内招",现在早就被公务员考试制度取代了。但你说职场潜规则真的消失了吗?也不尽然。

现在的"关系户"可能不会像老五那样直接顶替,但他们有更多的"曲线救国"方式——实习转正、内部推荐、定向招聘......形式变了,本质却没变。

老四的会计证告诉我们,在人情社会里,能力才是最后的底牌。而那些靠关系上位的,终究会被时代淘汰。

《六姊妹》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80年代职场的魔幻现实,也照见了当下社会的某些顽疾。当我们为老五的"铁饭碗"唏嘘时,别忘了老四的会计证才是真正的"硬通货"。在这个看似公平的时代,能力和关系的天平,依然在微妙地摇摆。

这大概就是《六姊妹》给我最大的感悟——无论时代怎么变,提升自己永远是最靠谱的投资。

如今,我们都在为一份体面的工作奔波,可曾想过,当我们拼尽全力挤进体制内时,你说是否也成了另一个时代的“老五”呢?

我是格格,欢迎你的点赞关注。

1 阅读:1143

格桑花谈育儿

简介:分享宝儿的点滴,我们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