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后:国军有同样机会反攻粟裕一支主力,为何没成功

新新史界 2024-08-24 12:48:36

这个机会出现在孟良崮战役不久后的南麻临朐战役。

尤其是临朐战役,粟裕带二、六、七、九纵进攻,攻不动后再度分兵。粟裕带六纵和特纵一部向东,二、七、九纵转向胶东。

理论上讲,国军已出现抓住华野一支或两支主力纵队予以包围歼灭的良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也来一场孟良崮式的主力歼灭战。

但后来的史实我们都知道,华野任何一支主力都未遭到这样的打击。同样的条件,华野能打成,为何国军就打不成?原因令人深思。

一、冈村宁次打法被抛弃

蒋介石在部署鲁中会战(即我们通常说的孟良崮战役)前,曾咨询日军大战犯冈村宁次,冈村提出一个“密集靠拢、加强联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打法。蒋介石起初很认可,三个大兵团以前所未有的密集程度向沂蒙山区进攻,确实做到了密集靠拢,令华野难以分割歼灭。整编74师最后被歼灭,并不全是孤军冒进。

张灵甫覆灭后,蒋介石遂不再提什么密集靠拢。孰不知这个被抛弃的战法其实对华野威胁最大。

有人可能会说,冈村的打法把74师送掉了,还说什么威胁大?

我们研究军史研究军事规律,要有意识地透过现象看本质,跳出外行看热闹的窠臼。

冈村只是提出总的战役设想,没有全程跟进。主持鲁中会战大局的是时任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他的指挥部开设在徐州,名为陆军总司令部徐州司令部。顾祝同指挥大战苦无良策,是个惯于顺风接旨的人物,对冈村的策略本质贯彻并未到底。前线三个兵团司令汤恩伯、王敬久、欧震同样也未见高明。所以冈村的打法在执行中偏差较大。

其核心、精髓、本质就是四个字:集中兵力。

国军执行偏差在哪里呢?兵力在形式上可以适当分开,但本质上绝不可平均用力,不能把精力投入攻克某城某地。主要目标既然是试图吃掉华野主力,那就不要执着于攻下坦埠(华野指挥部所在地)或者其他什么具有标志意义地方,全心全意关注华野主力所在位置。

蒋军上下将领,包括蒋在内,只重冈村一时之议,而缺乏从根本上理解和执行的耐心定力。着实反映出国军高层的粗蛮和呆板。这种毛病也不止存在于彼时彼地彼人,看看当下体育界某项目,战绩不佳就频繁换主教练,何其荒谬?

孟良崮战役后,华野再难觅分割歼敌的机会,不得不分兵作战。国军既已抛弃冈村式打法,便也把主力分开,战略上陷于失招。

当南麻、临朐两战后,华野4个纵队主力消耗的厉害时,国军想集中主力,干瞪眼。以当时华野4支主力的情况,国军以逸待劳,如能乘胜反击趁病要命,很有希望大部吃掉或吃掉其中一个纵队。要知道,部队满血状态和连续作战伤了元气时,抗击打能力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然而,国军主力正处于分散状态,邱清泉第五军在鲁西南,胡琏整编11师在南麻,李弥第八军在临朐,黄百韬整编25师在南麻附近。骤然间要集中起来,尤其要做战术上的配合作战,谈何容易?

国军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错失掉。

二、国军指挥体制太奇葩

胡琏、邱清泉、黄百韬乃至李弥,都是能征惯战之辈,不会意识不到问题,兵力不集中的病根子,要从国军高层和体制上去找。

刚才提到了国民党军陆军司令部徐州司令部,有的资料称之为徐州陆总。

我们就从这个机构展开说一说。

机构但凡是看起来比较奇葩的,对指挥作战基本都是起反作用的。

陆军总司令部为什么要在徐州随随便便开设司令部呢?有多大的必要呢?这个司令部到底是专管作战的,还是既管作战又管行政呢?是既管全面作战,还是专管一个方向作战呢?

这个司令部与原来的郑州绥靖公署、徐州绥靖公署,以及冯治安的第四绥靖区、王耀武的第二绥靖区又是怎么交接、领导的呢?

都是一笔糊涂账。

从现有资料窥之,这个司令部可以视作国民党军陆军总司令部的派出机构,也可视作本尊。

既管作战,也管一线将领的调派任用。

既管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中原、华东地区总的作战,又管鲁中一个具体方向的作战。

既不是徐郑二绥署的全面接收者——因其规格太高,不屑于直接管理地方上的绥区,又要担负一定的领导管理职能。

所以,你把高效灵活、随机应变的指挥寄希望于这样一个不伦不类、贪大求全的机构,可能吗?

徐州陆总的问题,是国军指挥体制混乱的缩影。

我们看各种资料、各种影视剧,可能多多少少都听到看到一些国军类似机构。总的感觉就是很混乱很庞杂,和我军非常简明的野战军、兵团、纵队、师的指挥作战模式相比,国军的叠床架屋,很是混乱。

大致说一说,看看混乱到什么地步。

抗战期间主要是最高军事委员会,即蒋氏委员长之称呼的本职所在。

下面部队的基本体制是,战区(方面军)、集团军、军、师、旅、团,根据各地不同情况,与战区并列的还有各种司令部,比如印缅战场的远征军司令部。后来又根据战况,设立了兵团和军团,兵团多用于打大会战时,军团则是各沦陷区或无力管领的地区给予番号令其自行发展扩充实力,这两类编制都在集团军之上。

1939年国民党军察觉到指挥不力的弊端,一个命令经过军事委员会、战区、兵团、集团军、军,才能到达军级单位,过于繁琐。军以下部署比较着急的命令,又要经过军、师、旅、团四级。于是不得不废除兵团和旅等层级,改为军事委员会、战区、集团军、军、师、团。

这是战争形势倒逼国军不得不以高效为导向,作出的改革。

解放战争时期,各种复杂的体制和层级又冒了出来,根本原因就是利益使然。国民党军内的各种派系,蒋介石始终无法压平,各个派系都要利用各种指挥或行政机构攫取权力,于是乎各种奇葩机构又出现了。

国防部和参谋总部(正式名称是参谋总长办公室)是蒋介石以下两个最高军政、军令部门,陆军总司令部有些职能也与参谋总部重叠。就以孟良崮战役等山东战场的作战为例,参谋总长陈诚可以指挥,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也可以指挥,带给一线部队很大困扰。陈诚和顾祝同各有派系,下面的将领要看两位大佬的脸色,要争取本派系的利益,打起仗来顾忌很多。

三、多余的绥靖区

再如绥靖区和徐州陆总的关系也一言难尽。

按国军的制度设计看,绥靖公署、绥靖区似乎也是主管打仗的,但蒋介石又把打仗的机构分出亲疏远近。

绥靖系统的优先级不如保安司令部,更不如各种派出的司令部,后期更是被剿总挤压的渣都不剩。绥靖系统是正规编设单位,而派出司令部(剿总实际也是临时派出机构,只不过规格非常高)却比正规单位高,实乃咄咄怪事。

什么危害呢?加剧了各地军队同中央系军队的矛盾,加剧了本来就比较明显的权力争夺,加剧了军事资源的分散和内耗、浪费。

比如王耀武。

王耀武本是黄埔系重要将领,七十四军的老军长,张灵甫的前辈。

内战之初被蒋介石派到山东主管军政大权,但既没有捞到老式的战区司令(如十一战区之孙连仲),也没当上中央派出司令部大员,手下军队除了一个驻地飘忽不定的李弥第八军,只有十二军、九十六军等杂牌、伪军投诚部队。

为啥李弥第八军飘忽不定?中央本不就指望绥靖系统发挥多大进攻职能,重点战场一旦有事,都是中央军队直接上。

所以说,无论是全面进攻还是重点进攻,山东战场作为争夺异常激烈的重要战略方向,王耀武的存在感非常弱。莱芜战役打那么惨,固然有韩练成的原因,济南方向在指挥系统中居于次要,严重削弱了王耀武的话语权,而对山东情况最熟的,非王耀武而谁呢?孟良崮战役直接被边缘化,无法发挥本地军队熟悉人情地理的作用。

打仗没什么功能,对军权的分割、对指挥体制的牵制,却一点也不少。好一点像王耀武这样的中央大将,看看场子培植一些私人势力倒也罢了。像冯治安四绥区这种西北军部队,一直被视为异己,逢战则担任守土堵口之任,仗仗当屁股,天生受排挤当受气包,冯部诸军也有自知之明,自成一家,与中央貌合神离。淮海战役之所以能策动战场起义,难说与奇葩体制没有关系。

为什么要这么奇葩?寻其根源,乃是蒋介石对各地军阀天生的痛恨与排斥,不愿把军权与地方结合起来。但地方上又要有军队看场子,绥靖系统先天基因就是这样。功狗也!

四、不合格的军队

客观的体制一团稀烂,国军一线部队作战的意识、理念也不合格。

就以大兵团作战为切入点观察一下国共两军。

不管内战之初国共双方以什么样的状态进入战争,最后都进入大兵团作战状态。虽然形式彼此相同,但意识理念大相径庭。

我军始终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国军始终没有从以夺地为主、以消灭有生力量为辅的理念中摆脱出来。

两种理念对部队的组织形态和作战风格进行了不同的、深刻的塑造。解放军由于打的是活动的人,故而自己要更灵活、更机动,加之敌我火力装备的差距,必须把灵活机动的战术发挥到极致才能抹平装备上的差距。

国民党军则反之,地盘总是死的,不动的,早一日也是打晚一日也是打,没有那么急切的紧迫感,兵力调动的要求贵在多而不在快,人数堆到了,火力堆到了,自然仗就能打赢。

在长期的攻城夺地式作战中,国军渐渐养成慢速、迟缓、观望的毛病,没有毕其功于一役、追求高效率的习惯。

所以华野七月分兵后,国军尽管面临比粟裕在孟良崮更好的机会,却无法快速集中优势力量打华野的一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样的道理虽然浅显好懂,但在毛主席没有成系统地提出来并确立为一种军事思想之前,时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道理的巨大价值。

国民党军高层对此并不是全无认识。据司徒雷登回忆说,当时国军高层对战法有过分歧。以陈诚为主的蒋系大佬认为,应当大范围进剿,迫使共军进入山区,一旦他们突围到平原地区寻求粮食和供应,就可以击溃或摧毁他们。白崇禧则坚持打击共军有生力量,主张把共军分割成小部队,分片消灭之。白崇禧的军事思想,一定程度上近似于我军打法,他号称小诸葛确然有高明之处。

不过白崇禧与蒋系有天然的派系之争,他的主张既不可能从根本上与人民战争军事思想相对抗,也不可能被蒋介石接受。

国军散漫的军事作风,对攻城夺地这个首要目标也产生巨大消极影响。南临战役后国军虽然失去重大机会,但那时军事上的优势还在,华野不得不继续分兵作战以寻求撕扯国军阵形,所以还有新的机会。

比如打胶东军区。

那时华野的几个二级军区,除了渤海军区未受到攻击——说起来还是绥靖区的痛,王耀武的绥靖区本部就在渤海军区边上,只是无力北击——其他几个军区不同程度都受到国民党军攻击破坏,胶东军区是最强大的根据地。

国军起初决策还不算坏,调集9个整编师的兵力,还包括青岛的海空军兵力,势头不可谓不猛。当时胶东我军二、七、九、十三纵兵力弱于国军,仗怎么打、方针怎么确定,一度引起陈粟和许谭的争论,这段文章我们下期将重点说一说,敬请关注。

但打的过程中,国军高层又犯了打也行不打也行、反正优势在我的老毛病,在胶东形势僵持的关头,因为东北形势骤然吃紧,便把胶东兵力调走去别的战场。如果继续打下去,山东兵团能不能支撑得住呢?胶东军区一旦被消耗被打残,华东军区后方何以生存呢?

这一切可能性,随着国军高层随意调兵他处,而烟消云散了。

0 阅读:6